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失去了敬畏
——觀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時隔一個月雌续,終于有空觀看了BBC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隨后也看了看一些網(wǎng)評蕉毯。網(wǎng)評大致分為三類:1.很好看乓搬,很有情懷;2.完全不能體現(xiàn)中文詩歌的韻律代虾;3.思路混亂进肯,對詩圣杜甫的理解還不深入,功課沒做足棉磨。
你們說的都對江掩。
但是,反思自身乘瓤,可能這樣的紀錄片我們拍不出來环形。
我知道,片子拍得其實很粗糙衙傀、很倉促抬吟、很皮毛、很一知半解统抬,甚至是一度成為了旅游宣傳片火本。但是對中華文化精髓的追尋,我們做得似乎還不如老外聪建。
看完影片钙畔,我的心里很沉重。
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金麸,外國人肯定是不如我們的擎析。但影片對中華文化的解讀與追求,淺薄也罷深入也罷挥下,并不是外國人所決定的揍魂。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把這種理解傳遞給他們棚瘟,他們才是每個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理解的鏡子愉烙。
紀錄片的拍攝本就是這樣,尤其是人物紀錄片解取。制作方作為事物的探尋者,本就并不熟悉事物本身返顺。通過采訪禀苦、考察蔓肯、閱讀文獻等方式,制作方對所攝人物有了大致的了解振乏,制定了拍攝計劃蔗包。從制作的角度上來說,以詩圣杜甫的足跡為線索來拍攝是沒有問題的慧邮。問題的根源在于單純將某個時期的詩作來對應(yīng)不同環(huán)境背景中詩圣的心態(tài)和情緒是過于片面且簡單化的调限。片中多次提到“田園詩人”等稱謂應(yīng)該是中國的某些專家、學(xué)者甚至是愛好者對詩圣某各階段的一種開放性定位误澳,這種定位造成了不同文化體系下的某種誤讀耻矮。此外,影片中隨處可見的愛好者忆谓、游人在談到詩圣詩歌時候的片面解讀也成為了所謂的一種“導(dǎo)向”裆装。在影片的解讀中,詩圣的詩歌失去了中國悠久而扎實的現(xiàn)實主義根基倡缠,甚至因為影片中所謂的詩圣是詩仙的“迷弟”而變得浪漫了起來哨免。可能昙沦,我們對詩圣的理解止于此琢唾。而這群外國人通過對詩圣復(fù)雜交錯的生活與情感經(jīng)歷的追尋,也變得漸漸如同西方的敘事主義般流暢而平淡了盾饮。
孩童讀詩圣采桃,天真浪漫;老人讀詩圣丐谋,卻還停留在無限的田園風(fēng)情中芍碧;青壯年沒人讀詩圣『爬可能泌豆,外國編導(dǎo)都被誤導(dǎo)了。這種狀況正出現(xiàn)在我們這一代青壯年身上吏饿。
詩歌是很難用影視語言來表達的踪危,詩人也是如此。只希望猪落,下次再拍的時候贞远,不要再用廣場舞、Cosplay來展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了笨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