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84)
84、我們能理智地回歸嗎去枷?
人類一直在高速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之中怖辆,我們有返回的意識嗎?我們唯恐落后删顶,誰愿返回竖螃?不少思想大哲提出回歸意識,我們置若罔聞逗余。返回是不可想象的特咆,我們要回到何處?為什么要返回录粱?我們的智慧文明和科技發(fā)展難道錯了嗎坚弱?人類的文明進程一開始就是不可逆的進軍,讓人類折返而歸关摇,這根本不可思議。
我們只注意到我們的文明發(fā)展給世界的環(huán)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碾阁,我們理解的返回是放棄破壞输虱,保護環(huán)境,回歸大自然脂凶。我們錯了宪睹,這種理解并不是回歸的真正意義,這僅僅是文明發(fā)展的策略性舉措蚕钦,與回歸的本意相差甚遠亭病。感知論指出,人類回歸是指我們從精神異化的狀態(tài)上回歸嘶居,是指以生物本性為參照的人性回歸罪帖,是指以存在本質性真理為參照的倫理回歸,是指人類從既有文明狀態(tài)的理智性回歸邮屁。這是事物存在的必然規(guī)律整袁,脫離存在規(guī)則太久的異動必然會回歸到存在的本質運動上來,人類已經(jīng)在主觀意志的道路上走得太遠佑吝,如果不進行理智性的回歸坐昙,那就只能等待災難性的復原。
我們當然不愿意看到災難性的復原結局芋忿,讓我們在災禍與痛苦中返回蠻荒的原始時代是悲慘的炸客。但如果我們執(zhí)迷不悟疾棵,將精神異化進行到無以復加,將人性的惡劣推到難以預料的極致痹仙,將人世間的競爭演繹到災難性的境地是尔,我們肯定將無法避免地遭遇存在規(guī)則的判決。那樣的結局會大大超過我們的想象蝶溶,我們經(jīng)過一系列的災禍后復原到何種形態(tài)難以估計嗜历。
我們?yōu)槭裁匆貧w或必然要回歸?這不僅僅是由于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抖所,是由于我們越來越難承受的分離的痛楚梨州。什么分離?就是與存在本質狀態(tài)的分離田轧,與存在真理性倫理秩序的分離暴匠。我們在人為的、主觀意識的人性倫理中生存傻粘,也就是說人類在自我意識的痛苦輪回中越來越不堪忍受每窖,是我們離開存在的本來狀態(tài)將自己于無意識中送入到命運的困境。這困境就是生存競爭的激烈搏殺及人性意識的失控境地弦悉,我們會被自己營造的意識形態(tài)困死窒典,我們會被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愁死,我們會被自我制造的邏輯矛盾難死稽莉,我們會被人間倫理的混亂不堪折騰死……人類的困境越來越明顯瀑志,人類的命運越來越艱險,人類的前程越來越黯然污秆。這絕不是存在的必然劈猪,這是人類精神異化造成與存在本質性分歧的后果。人類越意識不到這種分歧的存在良拼,其發(fā)生的后果就越嚴重战得;人類越無知無覺,其承受的痛苦就越難忍受庸推;人類越漠然置之常侦,其災難性的結局就將更快發(fā)生。
回歸就是彌合與存在的分歧贬媒,讓我們重新回到真理的原則中刮吧。回歸就是與存在的目的相一致掖蛤,我們放棄自我的主觀目的杀捻。回歸就是還原生物的本性倫理,不再以人性倫理看世界致讥。這種回歸是本質的回歸而不是外形的復原仅仆,這種回歸是目的的回歸而不是生存的策略,這種回歸是脫胎換骨而不是行為方法的修正與改革垢袱。這將是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重大轉折墓拜,人類在經(jīng)歷了千萬年的異化生存以后,終于意識到了存在不可動搖的真理性本質请契,人類的第二次文明就是朝向存在本質的一次偉大的回歸咳榜。這種行為與人類產(chǎn)生精神意識而導致脫離存在的性質一樣,但這是與前數(shù)千年人類的盲目異動相反的行動爽锥,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復原式變化涌韩,這是人類從高級文明狀態(tài)的理智回歸。
我們從生命存在回歸到感知存在氯夷,從生命體回歸到感知體臣樱,從生存競爭邏輯回歸到共同感知邏輯,從人性倫理回歸到生物倫理腮考,從生命意識模式回歸到感知意識模式……這比老子的返回小國寡民的思想或后現(xiàn)代思潮的人類返回到原始共產(chǎn)時代的主張要更為徹底雇毫,而且兩種回歸的本質卻完全不同。小國寡民和原始共產(chǎn)時代都是外在形態(tài)踩蔚,而返回到感知存在是歸于存在的真正本質棚放,是理性的回歸,不是形式的回歸馅闽。這種回歸的重要特征是飘蚯,人類的存在狀態(tài)不變,存在的性質變了捞蛋;人類的行為方式不變,行為目的變了柬姚;人類的文明形態(tài)不變拟杉,文明的理念變了;人類社會的運作不變量承,社會的內容變了搬设;人與人的交往不變,相互間的關系變了撕捍;生活仍在繼續(xù)拿穴,生活的體制變了……這種回歸性的變化,促成了新人類的誕生忧风。我們終于用高級的文明形式來履行生物式的本性倫理默色,我們終于用理性又智慧的手段來適應存在本質性的意識模式,人類這才終于從無知無覺的異化狀態(tài)主動回歸到存在的真理性本態(tài)狮腿。文明生活絕不是與存在本理分離的理由腿宰,人類文明社會可以與存在本質不相矛盾呕诉,文明且本質地存在,這才是人類未來的長遠大計吃度。
注:本文節(jié)選自:京東甩挫、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椿每、《感知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