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精進》這本書的作者采銅講了一個令他很有感悟的事情法焰。他的老家有一臺掛鐘,每次回家看望母親時该镣,看到這臺鐘就覺得整個人都很放松,跟看其他鐘表的感覺很不一樣响谓。直到后來他才發(fā)現(xiàn)损合,原來這臺掛鐘的時間慢了5分鐘。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娘纷,手表要調快幾分鐘嫁审,這樣不容易遲到,而且做什么都容易搶到別人前面赖晶。這樣時刻與時間賽跑的感覺律适,確實讓我們跑得很辛苦。這種“表就應該調快”的思維頑固地框住了我們遏插,讓我們根本沒有想到去試試“把表調慢”的選項捂贿。
生活是多維度的,它不應該只有一種標準胳嘲,而是有著極其豐富和復雜的內(nèi)涵厂僧。每個人都在別人框定的條條框框里生活,漸漸地活成了千篇一律的樣子胎围,因此我們才需要用力去打破這些困住我們思維的東西吁系,去開啟自我成長的另外一些可能性德召。
如今大部分的時間管理學問都在教我們?nèi)绾巫兊酶翱臁保绾卧谧钌俚臅r間內(nèi)做好最多的事情汽纤,如何能緊緊握住時間上岗,不讓它在指縫中溜走...
但其實一味求快卻未必是什么好事,心里只有快蕴坪,就容易讓行事作風變得急躁肴掷,對于做事本身來說,未必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背传。事實上呆瞻,時間有快慢也有深淺,慢而深的體驗是時間的高質量使用方式径玖,當你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主動投入中痴脾,便能獲得極大的滿足感,這跟看電視等被動式休閑帶來的感受完全不同梳星。因此赞赖,我們可以在一些不需要深入的事務性或簡單執(zhí)行的任務中求快,在僅需了解即可的任務中求淺冤灾,而在創(chuàng)造性或深度思考的行為中前域,必須求慢、求深韵吨。
很多不重要的事情匿垄,就算緊急也可以選擇性放棄;重要的事情归粉,不緊急也得鉆下去椿疗,掌控住使用時間的節(jié)奏。
02
現(xiàn)在的父母大多很焦慮盏浇。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变丧,就給他們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绢掰⊙髋睿“不能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大多數(shù)家長的共識滴劲。
真的有起跑線的說法嗎攻晒?在他們的思維里,有一個隱含的“賽道假設”班挖,而“不要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就是賽道假設的體現(xiàn)鲁捏。暗自認同賽道假設的人,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比賽萧芙,比賽的項目早就設定好了给梅,而最終的獲勝者寥寥無幾假丧。于是他們很容易陷入對競爭的焦慮和對失敗的恐懼中。甚至可能由于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动羽、不敢試錯包帚,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亦步亦趨地在一個被外界固化了的軌道上不停地跑著运吓。
還有很多人在公眾號后臺問過我關于考研好還是工作好的問題渴邦。這個問題該怎么回答呢?會這么問拘哨,說明他本身的思維框架就出現(xiàn)了問題谋梭。在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已經(jīng)帶了一個假設倦青,那就是“其中肯定有一項是更好的選擇”瓮床。
事實上有嗎?根本沒有姨夹。有些人不管考研還是工作都能得到好結果纤垂,而另一些人選了考研就后悔為啥不去工作矾策,選了工作就后悔為啥不考研磷账,因為他們什么都干不好。所以這不是選擇的問題贾虽,而是人本身的問題逃糟。
所以我們的很多煩惱、很多難以抉擇蓬豁,其實根本不存在绰咽,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的錯誤思維框架把自己牢牢地框死了地粪,我們一直在自我設限取募。只要敢破除這些條條框框,煩惱自然不復存在蟆技。
03
上學時玩敏,我們都很怕同學超過自己,考試排名稍微落后了一點點都心驚膽戰(zhàn)的质礼。同桌跑來問我們一個問題旺聚,是不是支支吾吾的不愿意告訴他答案,生怕他在下次考試中就超過了我們眶蕉?
工作中砰粹,我們更是像防備敵人一樣防備著自己的同事。畢竟造挽,上升的通道在那里擺著碱璃,高一層的職位只有一個人能坐上去弄痹。于是我們試著卯足了勁兒沖刺,并處處提防著同事給我們使小絆子嵌器。
在我們的世界觀里界酒,非贏即輸。一切的事情嘴秸,都是零和博弈毁欣。
實際上,暗自認同了零和博弈的人岳掐,在與人的競爭中凭疮,往往更傾向于從別人那里爭奪利益,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串述。在他們的腦海中执解,也許根本沒有所謂雙贏的概念。針對這種思維纲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科維博士專門寫了一本書《第三選擇》衰腌,倡導在“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之外,應該大力尋找一個“我們的方法”觅赊。通過這個方法右蕊,參與雙方可以找到一個雙贏的選擇。
只有打破“零和博弈”的舊有思維框架吮螺,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饶囚,我們才能探尋新的可能性。
04
破除思維框架鸠补,是為了更好地重生萝风,因為在思維框架以外,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紫岩。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勇氣打破思維框架规惰,結果被永遠地困在了自己固有思維的小牢籠之中。比如很多人泉蝌,他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歇万,就只會尋找跟自己所學專業(yè)一致的工作,絲毫不考慮其他可能更為適合自己的工作梨与。
他們的思維框架就是堕花,如果我選擇了其他領域的工作,我的所學不是都白費了嗎粥鞋?
這個思維框架就是阻礙他們走向更廣闊天地的絆腳石缘挽。在職業(yè)生涯的選擇上,這種想法是絕對錯誤的。
采銅把職業(yè)生涯分為內(nèi)職業(yè)生涯和外職業(yè)生涯壕曼。一個人從心底里熱愛什么苏研,在什么方面積累了多少東西,這些都是屬于內(nèi)職業(yè)生涯的范疇腮郊,而一個人從事什么具體工作摹蘑,或者說是扮演什么社會角色,都可以被稱作外職業(yè)生涯轧飞。
內(nèi)職業(yè)生涯通常是連續(xù)的衅鹿,是貫穿一個人的一生的(寫作,演講过咬,讀書...)大渤,也就是說,不管外職業(yè)生涯如何變化掸绞,內(nèi)職業(yè)生涯都是在默默地起作用的泵三,所以認為從事了別的領域就等于放棄了本專業(yè)的人,是看不到那些“默默”的東西起的作用衔掸,自然就容易把自己多年苦學帶來的“沉沒成本”看得過重烫幕。
05
還記得古典老師曾經(jīng)舉過的那個精彩的例子嗎?
古典老師在一次職業(yè)規(guī)劃師的交流會上敞映,問了在座所有人一個問題较曼,如果一個人手里拿著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選擇是什么驱显?
有人說應該去裝水诗芜,有人說應該分享給別人,有人說應該想想怎樣用更好的方式利用水……
古典最后公布答案埃疫,他就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啊,跟水杯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呢孩哑?
擁有這樣的思維栓霜,說明你被自己設下的條條框框給限制住了。好比你畢業(yè)的時候得到一個水杯横蜒,接著就只能干跟水相關的事胳蛮。得到水杯這件事到底對你來說反而成了人生限制……
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我們在思考問題時丛晌,總是被外在設置好的條條框框給限制死了仅炊,很難跳出來,去嘗試新的路徑澎蛛,去思考新的可能抚垄。而我們身處其中,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思維已受了限制。
通過這篇文章呆馁,是想讓大家了解到桐经,在看似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選擇之間,我們其實可以有很多中間的選擇浙滤。永遠不要放棄尋找“第三選擇”阴挣,因為最好的選擇,往往來自于在更高目標指引下的我們的動作纺腊。
關于如何尋找“第三選擇”畔咧,推薦大家閱讀史蒂芬科維的書《第三選擇》,里面有更加明確和具體的行動指南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