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作品值得反復閱讀矾麻。
記得小的時候看四大名著纱耻,《水滸》、《三國演義》和《西游記》一拿到就讓我愛不釋手险耀,而《紅樓夢》對于當時不到十歲的我來說了無趣味弄喘。
成年以后,《紅樓夢》我反復閱讀了幾十遍甩牺,并且還會一直不斷地讀下去蘑志。情節(jié)早已不重要,很多時候就是跟著作者去欣賞贬派、去玩味里面的詩詞歌賦急但,也仿佛被作者牽引著去親歷幾百年前的官宦生活,有時還會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曾經(jīng)的歷史和當下的人生搞乏。
第一次讀《白鹿原》時就已被深深地震撼波桩。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请敦,再讀《白鹿原》镐躲,感受則更深刻。
中國歷史大部分時間里社會階層被劃分為士侍筛、農(nóng)萤皂、工、商匣椰,幾千年來占主導地位的是士大夫階層和農(nóng)民階層裆熙。
《紅樓夢》是裁取了清代康乾時期的時代背景,從士大夫的官宦角度出發(fā),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活百態(tài)百科全書式的描繪入录。
《白鹿原》所選定的時代背景則更為動蕩:從封建王朝最后一個朝代--即將崩塌的清朝末年始齐媒,歷經(jīng)軍閥混戰(zhàn)、日本入侵纷跛、國共對峙直至新中國建立喻括。在這樣一個跨度的時代背景下,《白鹿原》把幾千年中國的儒家文化和農(nóng)耕文明刻畫的淋漓盡致贫奠、細致入微唬血。
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一向有兩條線可以貫穿始終:一是農(nóng)耕文明,一是儒家文化唤崭。
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拷恨,翻開中華民族繁衍的幾千年的歷史長卷,都是農(nóng)耕文明谢肾⊥笾叮《白鹿原》中對農(nóng)民生活和他們以之生存的土地的描繪,使我們很容易了解幾千年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芦疏。華夏眾生生于斯冕杠、長于斯,聞雞起舞酸茴、四季而作分预,無論歷經(jīng)怎樣的朝代更迭,他們所能依賴的還是只有這土地薪捍。無論豐年還是災年笼痹,永遠都是故土難離。其實即使是在新中國酪穿,在改革開放以后凳干,我們所歷經(jīng)的土改、合作社被济、包產(chǎn)到戶等運動救赐,不都是把土地問題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來對待嗎?包括現(xiàn)在溉潭,即使房價飛上天净响,中國人窮盡一生也要買到屬于自己的房產(chǎn)少欺,不也是這種農(nóng)耕文明在意識中的延續(xù)嗎喳瓣?
西方國家比如歐洲的很多國家是海洋國家,因此探索赞别、冒險等商人文化(財富可以方便的轉移)容易發(fā)展起來畏陕。思維方式也容易開放。
對華夏民族而言仿滔,由于土地作為最大財富的不可轉移性質惠毁,決定了中國人追求穩(wěn)定犹芹、輕易不愿求變的人生哲學。從氏族社會進化以來鞠绰,家庭腰埂、家族制度就是眾人的社會制度◎谂颍可以說屿笼,中國人遵循儒家文化是歷史進化的選擇。儒家文化的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翁巍、父為子綱驴一、夫為妻綱,天灶壶、地肝断、君、親驰凛、師)從社會論理的角度反應了中國人的終極追求:盼望家庭和睦胸懈、人人相親,尋求上天的恩賜恰响、土地的回饋箫荡,最終希望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凡此種種渔隶,《白鹿原》中白羔挡、鹿兩大家族圍繞著那一方水土跌宕起伏的曲折命運對此做了最好的詮釋。
《白鹿原》書中所著力描寫的關中最后一位大儒朱先生间唉,以近乎圣人的品行示人绞灼,代表著儒家文化對世人的影響和垂范。
中國人的農(nóng)耕文明呈野、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生生不息低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對于外來文化具有極強的抵御和同化能力被冒。蒙古鐵騎靠武力建立起來元朝军掂,對華夏文明采取鎮(zhèn)壓、排斥的方式昨悼,結果不到百年馬背文明即被華夏文明趕跑蝗锥。滿族的八旗鐵騎則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在維護自己統(tǒng)治的前提下對儒家文化進行了包容率触,結果幾百年演變下來被完全同化终议。
另外,從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進程,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在中國的根深蒂固穴张。
與老子细燎、孔子大約同時期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公元前一百多年時傳入中國皂甘。佛教是出世的哲學玻驻,講究苦修,在今天的印度佛教徒還保有這一傳統(tǒng)偿枕。而儒家是入世的哲學击狮,以天下為己任,講究齊家益老、治國彪蓬、平天下。
佛教自傳入中國捺萌,與本土文化幾經(jīng)碰撞沖擊档冬,經(jīng)歷史的沉淀和儒家文化的消化吸收基本上變化為兩個分支:世俗的一支,由最初面相猙獰的印度教式的各色佛桃纯、菩薩酷誓、羅漢,變成被普羅大眾在形形色色廟宇中供養(yǎng)的和藹可親的諸神态坦,僅用來保佑俗世的風調雨順和人世幸福盐数。似乎已不由自主的“入世”了。
而引經(jīng)據(jù)典的文化的一支伞梯,經(jīng)幾百年演變玫氢,至唐代變成了禪宗成為了影響力最大的流派。
禪宗因兩個普為人知的偈子而分成南北谜诫。
北宗的神秀秉承“身是菩提樹漾峡,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喻旷,勿使惹塵吧荩”,主張苦修且预、漸進槽袄,其實倒合佛教的本義,卻日漸式微锋谐。
南宗的惠能遍尺,秉承“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怀估,本來無一物狮鸭,何處惹塵埃”多搀,主張頓悟歧蕉,頓悟是任何人于任何地都可以完成的,不必要拋家舍業(yè)去苦修康铭。后來流傳有序惯退、發(fā)揚光大的倒是惠能這一支。其實在宗教:觀念从藤、情緒和活動的三要素當中催跪,必要的苦修、儀式感是不可缺少的(現(xiàn)實中基督教的禮拜)夷野。由此可見懊蒸,佛教演變到后來的禪宗,已在中國被儒家知識分子同化為哲學性質的文化悯搔,是陽春白雪式的佛語禪機骑丸。
陳忠實籌備和寫作《白鹿原》的年代貫穿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直至那時農(nóng)村經(jīng)濟和農(nóng)民生活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妒貌。那時及之前的以家庭通危、家族為紐帶的氏族親情文化和以之為土壤的儒家文化就是貫穿始終的中國文化」嗍铮《紅樓夢》是中國文化在上層地主士大夫階層的生活縮影菊碟,而《白鹿原》則是中國文化在更廣闊的華夏大地的寫真。
哲學是對生活的思辨在刺,進而上升為文化逆害。文化源于生活,反過來又影響和指導生活蚣驼。中國人的哲學思維是向內(nèi)的忍燥、關注的是自我和當下,而這一切的基礎是以擁有土地隙姿、擁有家庭還有千百年儒家文化為基石梅垄。正因為文化和生產(chǎn)力的基石還在,如《白鹿原》書中所寫输玷,白鹿兩大家族及其代表的民眾盡管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和朝代更迭的磨難队丝,依然能按照固有的慣性沿著千百年的軌跡前行,從未脫出儒家文化的圭臬欲鹏。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机久,社會生產(chǎn)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之于社會的重要性逐年下降赔嚎。另一方面柑船,農(nóng)民離開土地進城打工吟税,工人從企業(yè)下崗蚌父,類似過去的家庭、“家族”的親情生活圈子被撕裂结缚。因此,才會出現(xiàn)儒家文化和固有的社會親情生活的茫然和不適應软棺。
面對當下的諸多社會問題红竭,很多人更多的是從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去找原因,而對發(fā)自內(nèi)部的變化考慮較少喘落。
其實當前的種種茵宪,只是在舊有秩序被打破,文化和生活的運行軌跡在尋求建立一個重新的平衡瘦棋,而新的秩序的重建必然是一個長期稀火、曲折的過程。
整個八十年代赌朋,陳忠實一直在書寫憾股,才有了我們今天讀到的《白鹿原》這樣的作品。我一直喜歡讀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箕慧,或許在我心里以為這些作品是優(yōu)秀作品的杰出代表服球。
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時代的節(jié)奏是這樣的明快颠焦、鮮明斩熊。但同時,或許人們很難靜下心來讀完一部書伐庭,更難靜下心來用生命去創(chuàng)作一部書粉渠。類似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我也很喜歡。只是圾另,恐怕陳忠實之后難以再有陳忠實霸株,而《白鹿原》之后何時再有《白鹿原》,我很難斷言集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