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践惑,思考手冊》
作者|何玉龍
從你對學習討厭的態(tài)度來看腹泌,你應該討厭學校吧?
“討厭學校尔觉?也說不上討厭凉袱,”你回答,“畢竟在那里認識了朋友侦铜,但確實喜歡不來专甩,一個悶悶的地方。現(xiàn)在回想一下钉稍,總覺得那時的我像待在一個密封罐頭里一樣涤躲,不過那時還沒有這個想法就是了」蔽矗”
這樣么种樱?學校縱使有千個不好萬個不好俊卤,但提供了一個“場所”嫩挤,學生融進其中,或安全或危險瘾蛋,或快樂或痛苦俐镐,最后終歸能讓人變化,或破繭成蝶或……
“我覺得不快樂居多哦哺哼,特別是對好奇心旺盛佩抹,心思敏感的同學來說,學校這個粗制的罐頭總是把他們磨得生疼取董」髌唬”你說。
哈茵汰,真是文藝的表達枢里,說白了就是不夠有趣唄。對于充滿好奇心與情感的少年來說蹂午,學校確實是過于無趣了栏豺。可是如果學校這棟“建筑”有其存在的合理與必要因此不能隨意更改的話豆胸,那就只剩下老師們享有靈活發(fā)揮的空間了奥洼。老師們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施行有趣的教學方法晚胡;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激情被充分激發(fā)與滿足灵奖,完全沉浸其中嚼沿。
很遺憾,大多數(shù)情況下瓷患,老師們沒能這樣做骡尽。為什么呢?除了大多數(shù)(排除那些個例)學校的規(guī)則使老師們沒有獲得充分的激勵之外擅编,從老師自身的角度來說攀细,他們很可能還缺乏“共情能力”。
在漫長的沙咏、缺乏良好激勵的教學過程中辨图,老師們已經忘記了自己也是一步一步成長過來的,自己曾經也同眼前這些學生們一樣稚嫩肢藐。盡管現(xiàn)在說起來讓人匪夷所思故河,但特別是在一個缺少交流的環(huán)境中,他們(大學老師居多)可能認為擁有很強的專業(yè)能力是理所當然的吆豹。
如果懷有這樣的心態(tài)鱼的,當面對眼前的“拙劣”學生時,老師很難產生正面看法痘煤,瞧不上眼漸露端倪凑阶,區(qū)別對待悄然而生,全然忘記了學生的成長性衷快、可塑性宙橱。
這就是缺乏“共情能力”的體現(xiàn),是導致這樣的老師作為教育者變得平庸的原因之一蘸拔,因而也缺乏真正影響學生的力量师郑。
“這么一說,想要產生作為教師的影響力就得有共情能力调窍?”你說宝冕。
不全是,但無疑很重要邓萨。這個共情能力更準確地說是必須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地梨,從理念到方法,真正從命令模式轉變到服務模式缔恳。然而想法雖漂亮宝剖,但卻阻力重重,教師激勵不足的背后是教育資金的缺乏歉甚,教師學生數(shù)量比例差距太大導致采用低成本的命令模式更實際诈闺。教育資源匱乏,優(yōu)秀教育資源更是稀缺铃芦,外部條件不夠好雅镊,只依賴老師自身的覺悟明顯不現(xiàn)實。因此責任也不能全部推給老師刃滓。
從共情能力這個角度來說仁烹,電子游戲完勝老師們。電子游戲恰恰是從學生(用戶)視角出發(fā)咧虎,充分利用人性弱點卓缰,做出讓人沉迷的游戲世界。
幾年前(有一定年份了)的數(shù)據(jù)調查顯示砰诵,在人口3億多的美國征唬,有1.83億活躍的游戲玩家,每周游戲時間達13小時(平均值)茁彭。而在中國总寒,至少有600萬人每周至少玩22小時的游戲,相當于一份兼職理肺。游戲產業(yè)是個千億級的產業(yè)摄闸。
所有令人著迷的游戲,包括電子游戲妹萨、網絡游戲年枕、以及其他形式的群體和個體游戲,自娛自樂的把戲乎完,都具備4個特征:
- 目標:是吸引注意力與參與度的關鍵
- 規(guī)則:為實習目標作出限制熏兄,培養(yǎng)策略思維
- 反饋系統(tǒng): (關鍵點)以點數(shù)、級別树姨、進度等能實時反饋的形式實現(xiàn)玩家深度沉浸
- 自愿參與:通過視覺摩桶、宣傳等方法讓人關注并感興趣
人們對學業(yè)、職業(yè)感到乏味娃弓,是因為不能像游戲那樣典格,獲得明確任務,每一步都能獲得回饋台丛、獲得“即時而生動的情緒獎勵”耍缴。
——《游戲改變世界》,作者:簡·麥格尼格爾
游戲公司投入全部精力整天研究怎么讓玩家(學生占很大比例)上癮沉浸挽霉,而缺乏支持的老師們怎么可能打得贏這場“注意力”的戰(zhàn)爭呢防嗡?可惜的是,游戲公司的目的是讓人上癮并據(jù)此賺錢侠坎,并不是教育蚁趁。不過從游戲的4個特征來看,作為自學方法的“刻意練習”反倒是有一點點游戲化精神在里面的实胸。
通過上面學校教育與游戲的對比他嫡,你可以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競爭本質是對“注意力”的競爭——比誰更有魅力因此吸引到你番官。結論是游戲無疑更容易成為勝利者。
但要論誰是最強大的钢属,游戲還不是徘熔,更為強大且“殘暴”的是廣告。
“廣告是盡力抑制人類智力以便從中牟利的科學淆党】崾Γ” ——斯蒂芬·李柯克 摘自《批判性思維》
如果說游戲是在埋頭苦干,一點一滴地構建人(玩家)的文化認同感染乌,那么廣告營銷則是直接利用一切現(xiàn)有的文化影響人山孔,甚至不惜歪曲,欺騙荷憋。
一個邏輯學家不需要親眼見到或聽過大西洋或尼亞加拉大瀑布台颠,他從一滴水中就能推測出它們存在的可能性。
——阿瑟·柯南·道爾台谊,英國偵探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