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老電影《鋼琴家》。這部以音樂為主題的電影帅刊,也是一部真實的人物傳記纸泡。1946年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出版了自傳體小說小說《死亡的城市》,講述了二戰(zhàn)期間經受的不幸和顛沛流離赖瞒。90年代該書重新以《鋼琴師》為名發(fā)行女揭,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作為世界電影史上不可不提的人物栏饮,影片常被用來和希區(qū)柯克作比較吧兔。他擅長運用乖戾,驚悚袍嬉,陰郁的元素境蔼,積極探索各種電影表達的可能。但童年從納粹魔掌下逃生的經歷讓他曾拒絕拍《辛德勒的名單》伺通。直到十年后才鼓起勇氣直面痛苦的往事箍土,拍攝了這部《鋼琴師》。
這段特殊的淵源泵殴,讓兩位老人在垂暮之年涮帘,回首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傷痛,并用擅長的藝術語言展示在世人面前笑诅。整部電影呈現出客觀與真實调缨,既沒有過度渲染血腥與暴力,也沒有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吆你。只是將鋼琴家遭遇的那段特殊歲月弦叶,所見,所聞妇多,用音樂和鏡頭記錄下來伤哺,讓人們用自己的價值觀來思考。
黑白紀錄片和肖邦的《c小調夜曲》把我們帶到戰(zhàn)前最后的寧靜。在廣播電臺彈奏鋼琴的音樂家立莉,在炮彈打碎窗戶時仍下意識地想把樂曲彈完绢彤。但戰(zhàn)爭來得如此突然,一切都發(fā)生了瘋狂的改變蜓耻。被入侵的波蘭茫舶,人人成了驚弓之鳥,從最初的排猶刹淌,到后來自己也無法幸免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饶氏。
一家人即將被驅趕到集中營,父親將生上僅剩的20波蘭幣有勾,叫住一個賣雜貨的小男孩疹启,買了一塊昂貴的糖,他用小刀把糖塊切成六小塊蔼卡,爸爸喊崖,媽媽,他和兄弟姐妹六個人共享了最后的午餐……斯皮曼在朋友和抵抗組織的幫助下潛伏在波蘭菲宴。在這個過程中擔驚受怕贷祈,忍饑挨餓,好在他的藏身之處有一臺鋼琴喝峦。
雖然他無法發(fā)出聲音势誊,就憑著想象讓雙手仿佛觸摸著琴鍵,美妙的音樂漂浮在半空中谣蠢。而當他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碰到一個德國軍官粟耻,正是因為他說出了自己鋼琴家的身份,并為他彈奏一曲眉踱。才得到了庇護挤忙,最終得以保全性命,熬過了殘酷的戰(zhàn)爭……
雖然這部電影看過很多遍谈喳。情節(jié)和音樂都非常熟悉册烈。但看到緊張?zhí)帲€是會為主人公的遭遇揪心婿禽。不僅因為戰(zhàn)爭的冷酷殘暴赏僧,還有人性中的很多軟弱和冷酷,讓人無法排遣的孤獨扭倾。雖然他是幸運的淀零,一次次逃過死神的魔掌。但在廢墟中膛壹,沒有親人驾中,沒有朋友唉堪,還要不時地擔心可能的背叛。
人生苦短肩民,有時候想想在戰(zhàn)爭中活下來的人不知是不是覺得自己幸運唠亚。他們可能失去了一切,什么也沒有地茍活在人世此改,并且?guī)е鴩乐氐男睦韯?chuàng)傷趾撵。唯有音樂是愈療和拯救。在他茫然無助的時候共啃,饑寒恐懼的時候,腦海中的每一個音符暂题,成了支撐生命的力量移剪,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