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寧-克魯格效應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妻导,辨別錯誤行為嗤瞎,是一種認知偏差現(xiàn)象山橄。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yōu)勢之中垮媒,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航棱。
研究由來
1995年的一天睡雇,一個大塊頭的中年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lián)尳倭似テ澅さ膬杉毅y行。他沒有戴面具或任何偽裝饮醇,在走出銀行之前它抱,他甚至還對著監(jiān)控攝像頭微笑。晚些時候朴艰,在警方給被捕的麥克阿瑟·惠勒看當天的監(jiān)控錄像時观蓄,惠勒難以置信地說:“可我涂了果汁『峭恚”他咕噥著。
原來沫屡,惠勒認為把檸檬汁涂在皮膚上會使他隱形饵隙,這樣攝像機就拍不到他。檸檬汁可以被用作隱形墨水沮脖,用檸檬汁寫下的字跡只有在接觸熱源的時候會顯形金矛。所以惠勒覺得芯急,只要他不靠近熱源,他就應該是完全隱形的驶俊。
最后警方的調查認為娶耍,惠勒既沒有瘋,也沒有嗑藥饼酿,他只是很夸張地“搞錯了”檸檬汁的隱形用法罷了榕酒。
這個傳奇故事引起了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大衛(wèi)·鄧寧(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與研究生賈斯廷·克魯格(Justin Kruger)想來研究這一現(xiàn)象故俐。
研究實驗
1999年想鹰,大衛(wèi)·鄧寧(David Dunning)和賈斯廷·克魯格(Justin Kruger)做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他們先讓受試者完成“沃森四卡片選擇作業(yè)”以區(qū)分出受試者在邏輯推理能力上的差異,然后再選取一半的受試者進行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药版,而另外一半則在相同時間內完成一些無關任務作業(yè)辑舷。最后,鄧寧和克魯格要求受試者評價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并預測答對題目的數(shù)量及百分位排名槽片。
通過4個實驗設計何缓,系統(tǒng)地針對個體對其能力的自我評價問題進行研究。他們首先讓被試完成一套標準能力測試題目还栓,然后讓其預測自己答對題目的數(shù)量碌廓,并預測相較于其他被試,自己的能力排名情況(用百分位數(shù)表示)蝙云。隨后氓皱,研究者根據(jù)能力測試標準進行評分,把被試的成績從低到高排列勃刨,并分為四個部分(用四分位數(shù)表示)波材。
結果顯示,經(jīng)過重復實驗身隐,個體能力的實測得分排名與預測能力排名(即實際能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關廷区。在對自己的實際表現(xiàn)作出評價時,實際測試中處于第四四分位數(shù)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表現(xiàn)優(yōu)于第三四分位數(shù)位置的人贾铝,處在第三四分位數(shù)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表現(xiàn)優(yōu)于處在第二四分位數(shù)的人隙轻,以此類推。這表明個體對自己的絕對能力水平的評價比較準確垢揩。在比較個體的實際表現(xiàn)與預測表現(xiàn)的差異時玖绿,研究者發(fā)現(xiàn)處于成績排名各個位置的被試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那些處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現(xiàn)出的偏差最明顯叁巨,甚至認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過了平均水平斑匪,而處在能力排名最頂端的人卻表現(xiàn)出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偏差。
實驗結果說明:邏輯推理能力最差的受試者對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計過高锋勺,甚至超過了平均水平蚀瘸;而那些邏輯推理能力最好的受試者則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狡蝶。
此外,Kruger和Dunning還通過對人們閱讀贮勃、駕駛贪惹、下棋或打網(wǎng)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fā)現(xiàn):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寂嘉;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奏瞬,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jīng)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垫释,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丝格。
成因
1、低能力者的雙重困境
Kruger和Dunning(1999)指出棵譬,個體在某一特定領域具備能力有兩層含義显蝌。其一是指個體在此領域中的表現(xiàn)出眾,其二是指個體能認識到自己在這一領域的能力水平订咸,這種認知包括對自己以及他人曼尊。在某一領域能力低的個體缺乏一種認知心理學家所說的元認知能力。這種能力使個體既能知道自己表現(xiàn)得怎樣脏嚷,也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準確的評價骆撇。俗語中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父叙,就是指這種元認知能力神郊。低能力者在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評價時,面臨了雙重困境趾唱,即他們既不能呈現(xiàn)高水平的績效表現(xiàn)涌乳,也無法正確認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還會產(chǎn)生對自己能力的無端自負甜癞。
2夕晓、元認知能力缺陷理論
Kruger和Dunning(1999)通過實驗來探索個體對自己能力評價的不準確性與其元認知能力的關系。實驗者讓被試完成沃森的“四卡片選擇作業(yè)”測試(該測試能較好的區(qū)分出個體在邏輯推理能力上的差異)并對自己的能力排名進行估計悠咱。之后蒸辆,隨機選取一半的被試進行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另外一半的被試在相同時間內完成一些無關任務作業(yè)析既。最后躬贡,要求被試評價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并預測答對題目的數(shù)量及百分位排名。結果顯示眼坏,邏輯推理能力最差的(在能力測試上得分最低)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計過高拂玻,甚至超過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邏輯推理能力最好(能力測驗得分較高)的個體則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另外還發(fā)現(xiàn)纺讲,經(jīng)過能力訓練的、排名最低的個體調整了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囤屹,顯著降低了自己的排名估計熬甚,而經(jīng)過能力訓練的、排名最高的個體也調整了對自己能力的評價肋坚,提高了自己的排名估計乡括,但沒有達到顯著水平≈茄幔總之诲泌,經(jīng)過能力訓練的個體對其能力的自我評價都更準確地接近于他們的真實水平。而那些未經(jīng)能力訓練的個體铣鹏,不論其能力高低敷扫,都沒有改變對先前的排名評價(Kruger & Dunning,1999诚卸,研究4)葵第。
該實驗說明,元認知能力是個體在某一特定領域客觀的能力水平與自我評價之間的一個中介變量合溺。盡管個體能在能力測驗中取得好的成績卒密,但他們仍然無法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水平,而那些本身就無法取得能力測驗好成績的人更加無法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棠赛,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元認知能力存在缺陷哮奇。
3、虛假一致性效應
處在能力排名最低端的被試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過高評價睛约,這不難理解鼎俘,而處在能力排名最高端的被試卻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較低評價。這些能力表現(xiàn)較高的個體本應該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水平痰腮,但事實卻非如此而芥,那他們?yōu)槭裁磿ψ约耗芰Φ恼J知產(chǎn)生偏差,其來源與能力低的個體有什么區(qū)別呢?
Festinger(1954)指出人們可以通過社會比較來增加認識自己能力的能力膀值,于是實驗者通過增加社會比較環(huán)節(jié)來探討認知偏差的來源棍丐。即在完成第一次能力測試并做出預測后,隔一個較短的時間(幾周)沧踏,讓排名最低和最高的被試重新回到實驗室參與一項后續(xù)實驗歌逢。實驗者給每一個被試其他5人的測試答卷,讓他們給這些答卷打分翘狱,并預測這些完成答卷的被試的能力排名秘案,之后又重新對自己第一次完成的測試進行排名及答對數(shù)目的預測(Kruger & Dunning,1999,研究3)阱高。
實驗結果顯示赚导,那些在能力排名處于最低端的個體在看到了比自己表現(xiàn)好的答卷后,不但沒有改變對自己的排名評價赤惊,反而提升了已經(jīng)過高的自我評價(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吼旧。而能力排名最高端的個體則提高了對自己能力水平排名的評價。這說明那些能力低的人在社會比較后還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拙劣表現(xiàn)未舟,其自我評價的不準確來源于對自己的錯誤評價圈暗,而能力高的人經(jīng)過社會比較后能調整自我評價,其先前的不準確來源于對他人的錯誤評價裕膀。
研究者用虛假一致性效應(false-consensus effect, Ross, Greene, & House, 1977)來對能力高者產(chǎn)生的自我評價偏差進行解釋员串。虛假一致性是指人們常常會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昼扛。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測試上表現(xiàn)得不錯寸齐,就錯誤的估計其他人也是這樣的,而對自己能力突出的這一特征并不敏感抄谐。在實驗中能力排名處在最高端的個體認識到他們后來看到的5份答卷比自己表現(xiàn)得差后访忿,就會調整自己的判斷,因而變得更準確斯稳。
常見人群
達克效應實際上是自滿心理的一種海铆,往往能力欠缺的人在錯誤的認知基礎上得出對自己錯誤的評價,認識不到自身不足的同時也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挣惰,往往只看到他人能力的不足卧斟。這種情況會主要發(fā)生在兩大類人群中:
第一種:倚老賣老型
比如,工作中總會有一個門外漢會對他人的工作指指點點憎茂,這種門外漢通常會是上司或者年齡較長者珍语,也就會成為我們常說的倚老賣老。
第二種:半瓶子型
研究表明:一知半解的新手最會有過度自信的情況竖幔,也就造成了“新手泡沫”(The beginner bubble)板乙。一項關于醫(yī)生診斷失誤率的調查中得出:在最開始,新手醫(yī)生是謙虛的拳氢,對自己診斷正確率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募逞。但是在診斷了一些病人之后,這些有一定診斷經(jīng)驗的新醫(yī)生高估了自己的診斷準確率馋评,他們認為診斷準確率為73%放接,可實際上正確率還沒有到達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