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讀書?有三點可以講:第一胡野,因為書是過去已經(jīng)知道的智識學問和經(jīng)驗的一種記錄材失,我們讀書便可以接受人類的遺產(chǎn)痕鳍;第二硫豆,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笼呆;第三熊响,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huán)境诗赌,并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汗茄。”——胡適
以前我讀過一部小說叫《消失的地平線》铭若,當時讀這本小說純粹是為了滿足我對香格里拉的憧憬與幻想洪碳,這時讀書就是胡適先生說的第一條,接受前人的智識和經(jīng)驗叼屠。
而對于好書瞳腌,自然是常讀常新。當香格里拉旅行歸來一年半多镜雨,在這次整理照片寫游記的時候嫂侍,我再次拿起了這本書。而此時荚坞,發(fā)現(xiàn)自己閱讀的焦點發(fā)生了轉變挑宠,我看到了更多關于這本書中主要人物關于人性的沖突。
帶著對書中人性的好奇心颓影,我找來了《洞察人性》這本關于如何解讀人性的書各淀。希望通過對“人性洞察”的學習,能更好的了解小說中人物的塑造诡挂。
這時碎浇,無意中就達到了胡適先生所說的關于為什么要讀書的第二條疗我,讀書可以幫助你讀更多的書。
《洞察人性》的作者阿爾佛雷德·阿德勒南捂,他是佛洛伊德的學生吴裤,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溺健,人性是人的訴求麦牺,不同的訴求支配著一個人不同的行為,而人的性格是一個人行為習慣的綜合體鞭缭。理解一個人的訴求的過程剖膳,其實就是在洞察他的人性。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岭辣,人的訴求分為表面訴求和根本訴求吱晒。表面訴求往往只是停留在對行為的簡單解釋,而行為背后最根本的訴求才能稱得上是人性沦童。
只有仔細的與人溝通仑濒,了解他行為背后有哪些細微的東西,才可能洞察行為背后的真相偷遗《胀《消失的地平線》作為一本小說,其中就存在大量人物間的對話與行為反應氏豌。通過揣摩這些人的對話并分析小說中人物各自的根本訴求喉酌,也就漸漸理解了他們各自結局的必然性。
小說中有這樣四個主要人物:
馬林森泵喘,二十五六歲泪电,正值青年,年少輕狂纪铺,做事沖動相速,目的性強,對未來還有無限美好向往霹陡,為了理想而與現(xiàn)實抗爭和蚪。在他眼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烹棉。
康維攒霹,也是小說的主人公,三十五六歲浆洗,而立之年催束,人生的十字路口,人生閱歷逐漸豐富伏社,開始不斷思考曾經(jīng)過往抠刺。他依舊還有很多困惑塔淤,也有不少放不下的東西。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掙扎速妖,身理上和心理上都想找到可以依靠和慰藉的棲身之所高蜂。
巴納德,四十五六歲罕容,不惑之年备恤,經(jīng)歷了人世間的種種和起落,開始享受生活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趺耄現(xiàn)實的殘酷與窘迫露泊,讓他習慣了相信自己,相信常識旅择,相信基本規(guī)律惭笑,隨遇而安。
布林克洛生真,因為心中早已有宗教給與的堅定信仰沉噩,不管生活怎么變,她對“傳教”這個終生事業(yè)的追求永不會變汇歹。但這樣的人生對于她屁擅,或許是一眼看得到頭的人生。書中的巴納德形容她為“原教旨主義者”产弹。(原教旨主義是指這樣一種宗教現(xiàn)象:當感到傳統(tǒng)的、被人們理所當然地接受了的最高權威受到挑戰(zhàn)時弯囊,對這種挑戰(zhàn)毫不妥協(xié)痰哨,仍反復重申原信仰的權威性,對挑戰(zhàn)和妥協(xié)予以堅決回擊匾嘱,一旦有必要斤斧,甚至用政治和軍事手段進一步表明其態(tài)度。所以霎烙,原教旨主義有極強的保守性撬讽、對抗性、排他性及戰(zhàn)斗性悬垃。)
小說的結局是游昼,美國人巴納德和修女布林克洛在香格里拉找到了自己喜歡并擅長做的事情:巴納德留下來既避開抓捕同時又可以經(jīng)營他在香格里拉的金礦事業(yè);布林克洛則立志在香格里拉發(fā)展她的傳教事業(yè)尝蠕,于是他們倆留了下來烘豌。
馬林森一直著力于離開香格里拉,并為之行動努力看彼,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廊佩,但年輕氣盛的他因為缺少對現(xiàn)實情況的合理研判以及生存經(jīng)驗的缺乏囚聚,最終沒能走出香格里拉,死在了路上标锄。
而康維顽铸,我覺得他其實一直沒有真正明白內心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說比較模糊和空泛料皇。追求沒有外界干擾跋破、沒有壓迫、與世無爭瓶蝴、人人平等的生存環(huán)境毒返,但他卻沒有想好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生活準備怎么做。他經(jīng)诚鲜郑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中拧簸,他需要權威幫他指路(比如張、活佛)男窟,缺少內心的篤定盆赤,當這些外界權威消失時,他動搖了歉眷,內心開始掙扎牺六,最終和馬林森一起離開了香格里拉。雖然最后他活著回到了現(xiàn)實文明汗捡,但途中的意外讓他失去了記憶淑际。
書中年過百歲的“活佛”最終選擇了康維作為香格里拉的接班人,并不是說康維一定多優(yōu)秀扇住,一方面活佛知道自己的時日已不多春缕,他的選擇只有眼下這四個人。馬林森年親氣盛艘蹋,不確定性太強锄贼;巴納德和布林克洛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已基本確立,很難改變女阀,可他們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又不是香格里拉所推崇的宅荤;而另一個他的忠實信徒“張”也已年世較高。最后浸策,只有康維可選了冯键。康維正值人生十字路口的榛,而香格里拉的寧靜與脫俗又正符合他如今的心境琼了,這時只要有強大力量或信仰的指引,便可以將他培養(yǎng)成“活佛”的接班人。
可給“活佛”的時間顯然太短了雕薪,最終等“活佛”歸西后昧诱,在馬林森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無盡勸說下還是被馬林森這個不確定因素給影響了。其實所袁,康維很多事情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盏档,而缺少考證,包括他對羅珍的YY燥爷,自始自終都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蜈亩。
我覺得,張愛玲有一句話可以簡單概括小說中的康維:“中年以后的男人前翎,時長會覺得孤獨稚配,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港华〉来ǎ”
好了,對于我個人對《消失的地平線》這部小說中人物的一些感觸就說到這吧立宜,最后想說兩點:
第一冒萄,關于書中的內容,仁者見仁橙数,智者見智尊流。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心情灯帮,不同的人生階段崖技,對于同一本書都會讀出各自不同的見解。所以施流,書還是親自讀的好响疚,別人的終究還是二手的。
第二瞪醋,我選擇讀《洞察人性》這本書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理解小說中的人物。阿德勒建議装诡,若在現(xiàn)實生活中银受,不要貿然嘗試去評價別人或改變別人。我們并不是專業(yè)的心理學醫(yī)生鸦采。我們在洞察人性的過程中宾巍,因為缺乏專業(yè)的知識以及經(jīng)驗積累,很難分析出百分之百正確的結果渔伯。
我們每個人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性格顶霞,都是受到復雜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資格妄下評斷选浑。之所以要了解洞察人性的方法最終目的是改善自己的行為習慣蓝厌,進行自我的性格調節(jié),讓自己的性格更加適應社會性古徒,更加樂觀堅強平和拓提。
李宗盛唱過:“越過山丘,才發(fā)現(xiàn)無人等候隧膘〈”這似乎唱出了人到中年康維的心聲。
我想對康維說疹吃,人生不是翻越一座座山丘蹦疑,人到中年,必須學會“放過自己”萨驶,學會“嬉皮笑臉面對生活的難”歉摧。學會原諒世界的不完美,原諒自己的不完美篡撵。
或許判莉,這就是為什么讀書的最后一條,讓好書成為我們思想的源泉育谬,幸福生活的引路人券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