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寫字的家伙:沒什么話好說。春分快樂]
Facebook本周在官網宣布旗下通訊應用Facebook Messager(當然礁凡,他們或許更希望我們以Messager這個獨立的名字記住它)將提供好友間的即時轉帳功能把篓。
關注這件事的人基本有三個反應:
什么韧掩?他們之前一直沒有這個功能嗎疗锐?
耶滑臊!這又是中國企業(yè)倒逼硅谷創(chuàng)新的例子
哦雇卷,反正從來不打算用Messager颠猴。
說1的很有理由質疑翘瓮。
除了中國特色的微信式創(chuàng)新资盅,和符合西方習慣的支持郵件藍牙以及短信支付的Stripe之外呵扛,和Facebook同屬美國市場流行社交應用的Snapchat都早已推出了Snapcash這一好友間支付手段今穿。
雖然由于和本身閱后即焚的潮流定調太不協調荣赶,一推出后就被廣大網友吐槽錢到賬后隔多少秒會自行消失拔创。
但是就時間軸而言剩燥,Facebook這個一直被后進企業(yè)視為過時老人社交應用的公司這次的確走在了后面灭红。
說2的也很有道理,但如果因此假設他們會進一步開發(fā)出群紅包功能未免有點想太多君珠。
實際上策添,僅就引入購物交易這一點來講唯竹,Facebok并沒有比微信遲浸颓,或者更確切地說产上,只考慮已經嘗試過的方法的話蒂秘,他們走的路比微信吃的鹽還多姻僧,以下是外人(也就是我)總結的他們的心路歷程:
一)時間流推廣
在此之前撇贺,傳統(tǒng)大流量的網站平臺等變現的唯一選擇是在邊欄發(fā)布廣告松嘶。當然FB也這么做了翠订,不過擔著最大的改革性的社交網絡這一名頭,以及移動時代實在沒多少地方放廣告的困境官撼,他們又在2011年推出了更吸金的推廣方式傲绣。
即在時間流(Feeds)上插入和用戶貼文非常相似的廣告秃诵,比如這樣的:
(這是電腦網頁端顯示效果)
當然菠净,所有來自品牌的推廣廣告會在右下方注明嗤练。 這點后來在新浪微博和豆瓣也得到了運用,叫做“推廣”或其他什么名字县好。
這樣插入在時間流中的效果是沒有打斷用戶的瀏覽體驗(雖然我也很懷疑用戶瀏覽體驗里有沒有包括不時看一段廣告這一項),而且大大地增高了廣告的點擊率曙强,評論和贊(like)率残拐。
可惜這一開創(chuàng)性的將廣告置入用戶時間流的行為,后來被Instagram借鑒碟嘴。結果ins青出于藍溪食,弄出了教科書案例一般的品牌圖片流廣告。的確是美觀大方娜扇,作為廣告都讓人忍不住去點贊错沃。
二)移動端&多平臺滲透--Atlas
2014年,忙著推動Lean in 行動的Sheryl Sandberg宣布Facebook重新推出了之前從微軟手里收購的枢析,為商戶提供廣告分析的平臺Atlas。
(Atlas說明)
這一舉動被視為向巨鱷Google的直接挑釁刃麸。 而看起來醒叁,Facebook在推出的平臺上最大化了自己的社交人海優(yōu)勢。相比起常用的通過用戶瀏覽器cookies來投放針對性廣告,Facebook利用的是用戶過去登錄Facebook時在設備上留下的識別碼來關聯帳戶鎖定目標把沼。
如你所能猜到的啊易,在社交時代,通過關聯用戶行為來投放廣告大大地方便了商戶們的針對性營銷饮睬。
同樣如你所能猜到的租谈,他們再一次因為涉嫌侵犯用戶隱私而遭到了聲討。從此以后续捂,用戶們不僅會在自己的Facebook主頁上看到非常具有針對性的廣告,還會在任何其他使用了Atlas平臺的商戶上看到那些沖你而來的行銷宦搬。
三)“Want” 和 “Buy” 按鈕
這兩個按鈕看似意思相同(都是想要嘛)牙瓢,但中間隔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以及一個行為模式的扭轉间校。
Facebook在2012年和多個零售商們一起推出了一個叫Collection的功能——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豆瓣東西(如果你真的聽說過了豆瓣東西的話)——用來作為零售商在他們社交網站上宣傳的商品集合矾克。
同時,用戶們可以在展示的商品下點擊“Want”按鈕來添加商品到自己的心愿清單(有可能會出現在時間線上)憔足,并選擇是否通過鏈接買下這個商品胁附。
“Want”按鈕作為測試用戶購買意愿以及進行人對人推廣的工具雖然并沒有成為大熱門,并在之后被訴抄襲滓彰,但還是邁出去的一大步控妻。
在2014年,他們又推出了“Buy” 按鈕揭绑,這次顧名思義弓候,用戶可以通過在喜歡東西下點擊這個按鈕來跳轉到Paypal鏈接進行支付。
四)下一步他匪,去平臺后的熟人交易菇存?
于是我們終于回歸到本周新聞,Facebook將在Messager中支持直接轉帳邦蜜。
如果說之前包括針對用戶行為廣告依鸥,關聯用戶信息到其他平臺,為小商戶推出測試用戶和購買鏈接的功能來提高銷售悼沈,都是Facebook利用其龐大的社交網絡平臺來推動用戶購買的行為的話...
他的下一步似乎是個具有更大可能的邁進贱迟,利用在平臺出現前就已經存在的熟人關系實現點對點交易。
(來自appadvice)
于此同時絮供,一直以熟人關系鏈作為突破口推出了朋友圈面膜(好吧是被推出的)关筒,以及微商的微信卻反過來,利用紅包和支付功能開始反攻線下商家杯缺。
他們是在互相借鑒還是互相模仿蒸播?
或許只有下一步的行動才能給我們答案
[來自寫字的家伙:本文是在大概上周末時寫完發(fā)布在公眾號上的?點擊鏈接可以看到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