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下學見淺陋锅铅,不敢妄談對心學的任何「評價」。謹斗膽以讀書筆記以為拋磚引玉之用挑胸,抱拳猴凹!
【正文】
通說咸認為:「良知」之概念夷狰,發(fā)軔於《孟子·盡心上·良知章》: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郊霎。所不慮而知者沼头,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进倍,及其長也土至,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背捌,仁也毙籽。敬長,義也毡庆。無他,達之天下也烙如。
陽明對此發(fā)揮道:
「是非之心么抗,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亚铁,是故謂之良知蝇刀。」(出自《大學問》徘溢,見《王陽明全書》)
竊以為值得注意的是吞琐,陽明實質上是在借用「良知」這個概念,以「致良知」來統(tǒng)攝諸說然爆,進而以此作為心學的「立言宗旨」站粟,或曰「法門」。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曾雕,陽明實際上是在通過訴諸規(guī)範論(即如何解釋某個概念奴烙,更符合立論者的傾向)的策略來闡發(fā)「良知」這個概念,而非訴諸觀念史(即:某個概念的創(chuàng)設者本來想表達的涵義)的策略來進行無謂的同義反復剖张。(備註:拙文實際上也是在嘗試以訴諸規(guī)範論爲重點切诀,試圖陳述一些非常私人的理解)。
換言之搔弄,若吾輩僅限定於訴諸觀念史的策略來理解「良知」二字幅虑,則不免陷於將「致良知」三字狹隘地理解為「致力於探討理想的倫理學模型及其實現路徑」之誤區(qū)。
誠然顾犹,《孟子·盡心上·良知章》中的「良知」倒庵、「良能」概念,非常近似於道德先驗論之常見表述蹦渣。但竊以為哄芜,這并非陽明借用孟子「良知」概念的本意。
先生正是擔憂後學誤入歧途柬唯,是以特別強調:
「良知」即是《易》认臊。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锄奢,周流六虛失晴,上下無尘缒澹」……見得透時,便是聖人涂屁。(語見《傳習錄》卷七书在;陽明引述的文本見《周易正義》卷八)
可見,「良知」二字拆又,包括但遠非僅局限於倫理層面儒旬。在心學的語境中,其指代的是「道」本身帖族,即「終極關懷」栈源,或曰「終極真理」。
由此產生了一個關聯(lián)問題竖般,即:我們通往「終極關懷」的進路又是什麼呢甚垦?陽明作了以下解答:
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講明涣雕?良知本是明白艰亮,實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挣郭,只是語言上轉說轉糊塗迄埃。(語見《傳習錄》)
在下對上述觀點的淺薄理解是:
第一,不要空談道理丈屹,入世去调俘!
第二,不論您是什麼行業(yè)的人士旺垒,都別廢話了彩库,拿起自己專業(yè)領域的書籍,精研先蒋!進入實務領域骇钦,做實事!如果您是武士竞漾,拿起手中的刀劍眯搭,練功!如果您是文人业岁,拿起手中的書鳞仙,苦讀!如此種種笔时,不必窮舉棍好。
誠然,以上解答,僅僅是方向性的借笙。在技術層面扒怖,當我們在實務中遇到實際問題時,有沒有可行的思考策略來幫助我們高效地找到解決方案呢业稼?
當然有盗痒。陽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優(yōu)質、極其著名低散,可惜亦被眾人作了過度「形而上」解讀的思考策略:
此心不動俯邓,隨機而動。
竊以為熔号,這個策略其實非常接近「博弈論」看成、「效用主義」(又作「功利主義」)以及「心理利己主義」策略的模型。
用現代人的話來說跨嘉,可以近似地理解為:「找出事物之所以向某個趨勢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並借助其來完善自己的解決方案吃嘿,將該方案的效用最大化祠乃。」具體而言兑燥,個人的淺薄理解如下:
第一亮瓷,建立一個滿足以下全部條件的策略模型:
1.客觀地記錄下影響我們決策的事實或者背景(減少無效因素對決策的擾動,以盡可能接近「此心不動」)降瞳;
2.對各利益攸關方備選策略所可能產生的效用進行邏輯自洽地推導(減少感性好惡嘱支、非理性思考對決策的擾動,以盡可能接近「此心不動」)挣饥。
第二除师,最大化地收集相關的資訊,運用上述模型進行權衡扔枫,並選取效用最大的策略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案(盡可能接近「隨機而動」)汛聚。
第三,如果我們再深挖一下短荐,「隨機而動」事實上還可以引申為「窮盡一切有助於我們找出最優(yōu)方案的要素倚舀,不斷完善我們的決策模型,以此找到更優(yōu)解」忍宋。順著這個思路痕貌,我們可以往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向去「致良知」:
1.為更加高效地討論問題,我們應當盡可能涉獵一些關於語言分析哲學的科普文字糠排,避免陷入「邏輯漿糊」之中舵稠;
2.為不斷完善我們用於決策的邏輯模型,可以多學習一些現代博弈論,以及心理利己主義的精華觀點柱查,提升尋找與他者合作共贏解決問題的概率梯码。
3.為不斷完善我們在個案中決策模型中的「前提」之準確性與客觀性嚷兔,為盡可能避免「觀察者謬誤」,我們不妨多學一些心理學常識。
4.考慮到不同的人對「效用」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即對同一策略所產出的同一客觀結果所賦予的「權重」是不一樣的)阱缓,我們應當多參與社會實踐,多與不同知識背景燎悍、不同宗教信仰父能、不同秉性等各種各樣的人交往、交流谣膳,盡可能多地理解他們對效用的偏好竿报。
5.策略的運用離不開與他人的溝通。為提升說服他人與自己合作共贏的能力继谚,不妨多閱讀《戰(zhàn)國策》烈菌,裏面有相當豐富的案例,以及氣勢磅礴的雄辯詞花履。
總而言之芽世,關鍵還是不斷汲取各色各樣的知識和實踐經驗,不斷地充實诡壁、完善济瓢、校準自己的策略分析模型,如此便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妹卿,最大限度地提升找到個案最優(yōu)解的概率旺矾。
於在下看來,這個過程正是「致良知」在技術層面的有效進路夺克。
【附錄:對潛在批評的提前回應】
Q:您這些看法恰恰是朱熹的思想箕宙,而非王陽明。因為在王陽明這里知是來自本心的懊直,無需外求扒吁,良知是無需在實踐中得到的。朱熹的知才是從實踐中獲得的室囊,因為朱熹的知行觀是知先行后雕崩,知輕行重,朱熹是說先從書本中了解知融撞,然后踐行盼铁,再反躬,再踐實尝偎,這是個漫長艱苦的入門道路饶火,所以心學才會講朱子學繁瑣支離鹏控。故而,文字後半部分恐非陽明本意肤寝?
A:「以手指月当辐,手並非月±鹂矗」
後半部分缘揪,當然不是「良知本體」,而僅僅有可能是幫助諸君「發(fā)明本心的功課」而已义桂。
舉例而言找筝,譬如我們學習寫字、學習語言慷吊、學習作文袖裕、學習與他人溝通并交流、學習邏輯學溉瓶、學習各類科學知識等等急鳄,這些顯然都不是「獨立思考」之「本體」,但卻可以考慮以其作為諸君實現獨立思考之「進路」——
正如指向「月亮」的「手指」一般堰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