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設計一個新項目或計劃時,我們首先要思考兩個問題:
1.我們的服務對象是誰陨界?
2.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關于第一個問題普碎,不要直接告訴我長者,長者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缀皱,上了60歲的人都叫長者,但60歲和90歲的長者就像兩個不同的物種一樣差異巨大啤斗。所以你必須對你所要服務的人進行更為準確和具體的描述,比如活動能力好(行動能力層面)免钻,較愿意參與服務(態(tài)度層面)崔拥,缺乏社區(qū)平臺(需求層面)的長者极舔。
當然也可以考慮用社協(xié)提倡的分層分類方法链瓦,具體如何分,我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渤刃。比如使用兩個維度來劃分贴膘,健能與失能(含半失能),照顧者與被照顧刑峡。這樣我們就可以獲得四類,健能的照顧者突梦,健能的被照顧者,半失能的照顧者骚勘,半失能或失能的被照顧者撮奏。
健能的照顧者,我們看到不少長者雖然退休了畜吊,但不代表就閑著,他們可能需要照顧孫兒玲献、照顧更年老的父母(這個長壽的時代梯浪,不是難見到的事)或照顧重病的伴侶(癌癥發(fā)病率相當高)瓢娜。
健能的被照顧者,有一些自身有能力虏劲,卻被照顧得很好的長者褒颈,一旦其照顧者(一般是伴侶)過世,立馬就陷入危機谷丸,因為從來沒試過自己單獨去處理那么多生活瑣事。
半失能的照顧者刨疼,有部分殘疾長者或患病長者,雖然自身都有困難,但家里有個比他情況更差的人需要他的照顧砾层,于是他不得不承擔起這個責任。我見過一些殘疾人士家庭就是這樣的止吐,殘疾人照顧殘疾人侨糟。當然這部分人的數(shù)量相對少。
半失能或失能的被照顧者秕重,失智癥、癌癥二拐、中風等多種疾病都可能使長者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所以他們只能依賴于家庭或社區(qū)照顧系統(tǒng)百新,更嚴重的只能入住養(yǎng)老院庐扫。
當你能夠清晰地對服務對象進行描述并分類后仗哨,你要做的工作其實很簡單铅辞,把他們找出來,了解清楚在社區(qū)中到底該類人共有多少巷挥,當然不可能一次性全部找出來并記錄在案,但只要找到一定的數(shù)量雏节,并且評估到社區(qū)并無足夠的資源、支持和服務幫助他們時钩乍,這些服務的空白即是我們可以開展工作的地方怔锌。
就如以前我開卓毅社會所項目,就是發(fā)現(xiàn)有一批能力和水平都較好的康復者埃元,他們有就業(yè)意愿,不屑于做庇護工場的低級手工加工阔拳,可是苦于自身的能力又未能達到公開就業(yè)的水平类嗤。于是就有了會所項目,有了過渡性就業(yè)遗锣,打通他們通往職場的最后一里路。當然這個模式不是我所創(chuàng)精偿,也是從香港學來的。但只要幾個要素具備了墓阀,就可以擼起袖子干了拓轻。一、有具體和清晰的服務群體并達到一定數(shù)量扶叉;二帕膜、他們有清楚的服務需求并無人或無合適資源滿足溢十;三、社工能夠通過一些資源的整合荒典、運用多種手法設計一個多維度的服務方案吞鸭;
至于如何回答第二個問題寺董,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刻剥。方法就更加簡單直接粗暴了。直接和服務對象談御吞,花盡可能多的時間進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感受漓藕,去觀察。慢慢地享钞,要解決的問題就會浮出水面了,當然剛開始可能有好幾個問題同時放到你的桌面上嫩与,那么這個時候,就要去了解每一個問題中划滋,受影響的人到底有多少埃篓,受影響的程度有多少,目前有無企業(yè)架专、NGO、政府政策資源在關注這個問題想邦,這些現(xiàn)有的解決方案是否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委刘,若不是鹰椒,不足在哪里呕童。這些第一手的資料都得自己去挖掘,去搜集回來夺饲,并進行仔細的分析。
作為社工機構(gòu)擂找,作為家綜烁挟,有能為這個問題的解決做些什么婴洼?預估一下需要多長的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或改善這個問題柬采。如果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可能這個就是一個幾年長的計劃粉捻,需要分步走了斑芜。
要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其實就要深入社區(qū)杏头,獲取真實的數(shù)據(jù)(具體的服務對象數(shù)據(jù),情況描述等)呢燥,因為這是客觀基礎好否寓娩,我們可不能把計劃建立在自己幻想出來的需求上。當然也不能是隨便一些不用摸查都能知道的所謂需求(健康需求棘伴、情感需求)上。好多時候仁连,我們都無法回答這些需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阱穗,受什么因素影響帅容。實際就是因為客觀基礎工作沒有做好伍伤,沒有真實的服務對象作為依據(jù)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