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相對于拼音來說重荠,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箭阶。目前在中國臺灣地區(qū),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中文字的替代寫法仇参。在生活實用上嘹叫,注音符號也用在標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輸入法诈乒。
? ? 1912年罩扇,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采用注音字母案”抓谴。
1913年暮蹂,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讀音統(tǒng)一會”,期間備有“記音字母”癌压,凡三十八,聲母二十四荆陆,韻母十四滩届,臨時用于審定“國音”,當時被啼,以刂為ㄉ帜消,丨為ㄍ,彡為ㄙ浓体,為ㄟ泡挺,厶為ㄥ,并未立ㄦ命浴。后將之正式通過娄猫,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公布生闲。
1918年媳溺,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發(fā)布“注音字母”,此字母為改良舊日反切而作碍讯,用以標注漢字讀音悬蔽,故曰“注音字母”。凡三十九捉兴,聲母二十四蝎困,韻母十五(新增韻母ㄦ;“一”豎寫作“一”倍啥,橫寫作“ㄧ”禾乘,以區(qū)別破折號“——”),其中逗栽,有十六個參考了章炳麟的“紐文韻文:
“ㄌ”盖袭、“ㄋ”、“ㄇ”、“ㄈ”鳄虱、“ㄗ”弟塞、“ㄘ”、“ㄙ”拙已、“ㄕ”决记、“ㄏ”、“ㄧ”倍踪、“ㄩ”系宫、“ㄛ”、“ㄟ”建车、“ㄠ”扩借、“ㄢ”、“ㄥ”
再另取部分漢字得出其余二十三個字母缤至,并造一字母“ㄦ”潮罪。
1919年,印行《國音字典》(老國音)领斥,注音字母為標注國音之用嫉到,亦可名曰“國音字母”,又依音理改訂字母次序:
ㄅㄆㄇㄈ?月洛、ㄉㄊㄋㄌ何恶、ㄍㄎ?ㄏ、ㄐㄑ?ㄒ嚼黔、ㄓㄔㄕㄖ细层、ㄗㄘㄙ、ㄧㄨㄩ隔崎、ㄚㄛㄝ今艺、ㄞㄟㄠㄡ、ㄢㄣㄤㄥ爵卒,ㄦ虚缎。
1920年,特開臨時大會钓株,從“ㄛ”分出“ㄜ”实牡,初時“ㄛ”兼表兩音,令人茫然轴合,而“注音字母”業(yè)已頒定创坞,不便再有增加,故于“ㄛ”上方正中加小圓點“·”受葛,以示區(qū)別题涨,后連寫成“ㄜ”偎谁,注質(zhì)、月纲堵、陌巡雨、職、緝諸(入聲韻)開口呼之字席函,“ㄛ”則用于注歌铐望、哿、箇茂附、覺正蛙、曷、藥营曼、合諸韻中字乒验,又決議“ㄦ”兼做聲母,用于轉(zhuǎn)寫外文蒂阱。
1930年徊件,中央常務(wù)會議決議,注音字母改稱“注音符號”蒜危。
1932年,在“編定《國音常用字匯》特組會議”時決定睹耐,為了說明上的方便辐赞,添補一個注音符號“?(帀)”,作為“ㄓ”硝训、“ㄔ”响委、“ㄕ”、“ㄖ”窖梁、“ㄗ”赘风、“ㄘ”、“ㄙ”7個聲母單獨成音節(jié)時的省略韻母(即虛母)纵刘。
同年5月7日邀窃,正式以“新國音”取代“老國音”,漢語改采北京音為標準假哎,“?(萬)v瞬捕、?(兀)ng、?(廣)gn”三個符號不再使用舵抹,只用于標注方言肪虎。
? ? ? 1986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公布以羅馬字拼寫的漢語譯音系統(tǒng)“注音符號第二式”惧蛹。由于注音符號在臺灣地區(qū)推行相當成功扇救,小學生皆被要求熟練使用刑枝。所以在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迅腔,教育主管部門另外增添新符號以使之能夠拼讀這些“鄉(xiāng)土語言”(方言)装畅,目前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 Extended”區(qū)。
? ? ? 在2000年左右钾挟,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頒布一套通用拼音規(guī)則洁灵。嘗試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號(ㄅㄆㄇㄈ)的使用,并取代注音符號第二式(MPS II)掺出,目前已落實在地名拼寫上徽千。
? ? ? ?2008年9月16日,臺當局“行政院跨部會會議”通過相關(guān)主管部門的提案汤锨,確定未來中文譯音政策將改采漢語拼音双抽,不再使用民進黨政府6年前決定的通用拼音。持續(xù)多年的兩岸“拼音大戰(zhàn)”闲礼,終于落下帷幕牍汹。
? ? ? ? “注音符號”目前仍為中國臺灣地區(qū)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之一,是小學語文教育初期必學內(nèi)容柬泽;中國大陸地區(qū)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廣使用慎菲,但在漢語字典等基礎(chǔ)工具書中對漢字注音時仍有標注。
聲母表
(24個)
ㄅ(b)ㄆ(p)ㄇ(m)ㄈ(f)?(v)
ㄉ(d)ㄊ(t)ㄋ(n)ㄌ(l)
ㄍ(g)ㄎ(k)?(ng)ㄏ(h)
ㄐ(j)ㄑ(q)?(gn)ㄒ(x)
ㄓ(zh)ㄔ(ch)ㄕ(sh)ㄖ(r)
ㄗ(z)ㄘ(c)ㄙ(s)
韻母表
(38個)
ㄧ(i)ㄨ(u)ㄩ(ü)ㄦ(er)
ㄚ(a)ㄧㄚ(ia)ㄨㄚ(ua)
ㄛ(o)ㄧㄛ(io)ㄨㄛ(uo)
ㄜ(e)
ㄝ(ê)ㄧㄝ(iê)ㄩㄝ(üê)
ㄞ(ai)ㄧㄞ(iai)ㄨㄞ(uai)
ㄟ(ei)ㄨㄟ(uei)
ㄠ(ao)ㄧㄠ(iao)
ㄡ(ou)ㄧㄡ(iou)
ㄢ(an)ㄧㄢ(ian)ㄨㄢ(uan)ㄩㄢ(üan)
ㄣ(en)ㄧㄣ(in)ㄨㄣ(uen)ㄩㄣ(üen)
ㄤ(ang)ㄧㄤ(iang)ㄨㄤ(uang)
ㄥ(eng)ㄧㄥ(ing)ㄨㄥ(ong)ㄩㄥ(iong)
? ? ? ? 才知道锨并,臺灣地區(qū)是用民國初期的注音符號一直延續(xù)至今露该,大陸地區(qū)卻用漢語拼音,也是就漢語注音的拉丁化第煮。
? ? ? ?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布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解幼,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xiàn)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包警,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撵摆。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公布該方案。1982年害晦,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特铝。部分海外華人地區(qū)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采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篱瞎,中國臺灣地區(qū)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采用“漢語拼音”苟呐,涉及中文音譯的部分,都將要求采用漢語拼音俐筋,自2009年開始執(zhí)行牵素。
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握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笆呆、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tǒng)一規(guī)范请琳,并用于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lǐng)域≡唬”根據(jù)這套規(guī)范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俄精。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現(xiàn)代標準漢語拉丁轉(zhuǎn)寫標準。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榕堰,被用來拼寫中文竖慧。撰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