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劇透滑废,不影響觀看蝗肪。
觀后感
大年初二看了《流浪地球2》。在我看來蠕趁,毫無疑問薛闪,這部比《流浪地球》要更出色。如果10分滿分俺陋,那在我心中《球2》可以打9.5分豁延。雖然里面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設定,比如有如自行車與汽車飆車的無人機追噴氣戰(zhàn)機的片段腊状、恢復全球互聯網的片段诱咏。但瑕不掩瑜,《球2》是一部出色的作品缴挖,讓大家對《球3》有著無比的期待袋狞。
《流浪地球》原著小說是一部只有兩萬多字的短篇小說,但電影則將是一個分為三部曲的大作醇疼。所以硕并,同為大劉作品的《三體》后續(xù)的影視改編更加期待(近期上映中的《三體》劇集版也很不錯,是一部10分可以打8分的作品秧荆,但第一部地球往事是相當容易改編的倔毙,后兩部更加硬核,改編難度比《流浪地球》要高一個級別)乙濒。
《球2》從時間線看是《球1》的前傳陕赃。解釋了流浪地球計劃啟動時的故事,即劉培強這條線的由來颁股。同時么库,增加了劉德華飾演的圖恒宇和李雪健扮演的周喆直這兩條故事線。并且甘有,由圖恒宇和 MOSS 也將成為球3的重要故事線诉儒,人類除了要和戰(zhàn)勝太陽系的滅亡外,恐怕還將和人工智能有著更多的故事亏掀。
《球2》補齊了《球1》的背景和世界觀設定忱反。其世界觀本質是當全人類面臨一場世界級的巨大災難時泛释,究竟該何去何從。而經歷了三年疫情后的觀眾們恐怕更能理解那句旁白的含義——“最初温算,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怜校,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注竿,一個物種的滅絕茄茁,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巩割∪雇纾”
《流浪地球》系列電影與好萊塢的科幻電影相比,體現出了兩點明顯不同喂分,一是對責任感的體現锦庸,二是對中國人故土情結的體現机蔗。這背后也是中美文化內核的差異蒲祈。
“危難當前,唯有責任”萝嘁、“中國航天中隊梆掸,五十歲以上的出列”,這些臺詞國人看來有著更多的親切感牙言,因為這是我們過去幾年酸钦,幾十年,甚至幾百上千年所一直傳承下來的精神咱枉。而國人的故土情結卑硫,結合硬核客戶,產生流浪地球這樣的故事也就順理成章蚕断。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臺詞是“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欢伏。這句臺詞和三體中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如出一轍亿乳。這恐怕也是兩部作品間的相互呼應硝拧,以及內涵的共同性的體現。
影評中讓我非常有感觸的地方共有兩個葛假,一是殲20障陶、蘇57、F22聊训、陣風等并肩作戰(zhàn)的鏡頭抱究,二是“中國航天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带斑。前者是人類團結的一個象征鼓寺,后者則是責任擔當的象征酿雪。當然,影片還有很多地方有感觸侄刽、有共情指黎,就先不一一列舉了。
最后再解釋一下《球2》里面的最重要的一些科幻概念州丹。
科幻概念
氦閃
在目前的恒星演化理論中醋安,當低質量恒星(包括地球)進入紅巨星階段后,會有氦閃現象墓毒。即恒星內核的氫在逐漸消耗過程中吓揪,產生的氦引引力無法離開內核,而外圍的氫又進不來所计,會導致內核的氫被耗盡柠辞。最終,內核因無法抵御引力主胧,導致坍縮叭首。坍縮之后,因為內核的熱量進一步堆積踪栋,會導致外圍膨脹焙格,這便是紅巨星階段。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夷都,不斷聚集熱量的內核的溫度可能達到上億度眷唉,最終會引發(fā)氦聚變成碳的反應。因為這一過程迅速而劇烈囤官,故被稱為氦閃冬阳。但在氦閃發(fā)生前,地球早就會被變成紅巨星的太陽烤干了党饮。
重元素核聚變
重元素核聚變是小說中行星發(fā)動機的動力來源肝陪。在天文學和宇宙物理學中,重元素是指氫氦以外的所有元素(也被稱為金屬)劫谅。氫可以聚變见坑,其它的很多元素也可以。核子數小于鐵56的元素在聚變是捏检,都會釋放能力荞驴,只是釋放的會越來越少。而碳贯城、氧熊楼、硅都是地殼中豐富的元素,聚變是都會釋放能量。但以目前人類的技術水平鲫骗,可控的輕核聚變都沒實現犬耻,條件更加嚴苛的重核聚變更是無從談起。但從科幻的角度看执泰,重核聚變是存在理論基礎的枕磁。
洛希極限
洛希極限是一個天體對自身的引力與第二個天體對它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時兩個天體的距離。在兩部流浪地球中都提到了洛希極限术吝。在2中计济,月球到地球的洛希極限是真實的,但1中的地木的洛希極限實際小于木星的半徑(因為木星是一個巨大的氣態(tài)行星排苍,密度遠低于類地行星)沦寂。
最后,以《流浪地球》小說結尾的詩收尾:
我知道已被忘卻
流浪的航程太長太長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東方再次出現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卻
啟航的時代太遠太遠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
我知道已被忘卻
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