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们衙、序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于游,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名字就意味著科幻小說麸折。一生著作超身的他是20世紀最知名的科幻作家钠糊,不論從編年角度還是從文化角度以及影響程度來說挟秤,他都無疑是配得上這一榮譽的。與我而言抄伍,我至今仍清晰記得那段高中時期的無數(shù)日夜艘刚,廢寢忘食捻著小小的MP4看葉李華先生翻譯的《基地》。那時還是txt格式繁體字版截珍,排版內容錯漏百出不說攀甚,MP4還是巨小卻死亮的老式彩色屏幕箩朴,看起來費勁得要命,本就遺傳近視的我那段時間還能往鼻梁上再架起七百度的眼鏡秋度,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和那塊MP4功不可沒炸庞。
所以,讀客在2012年引進了“基地”系列七本書的中文簡體版荚斯,對像我這種在大陸的死忠型科幻小說迷來說埠居,無疑是做了件極大的善事(這里我就不吐槽讀客家的書一貫丑陋至極的封面了)。讀客還把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五本書和“銀河帝國”系列三本也做了事期,合并成共十五冊的大“銀河帝國”系列滥壕,直接來這一套十五本,再加上一本江蘇文藝出版社的《永恒的終結》兽泣,就差不多攏括了阿西莫夫值得一看的所有科幻小說绎橘,讓像我這樣希望系統(tǒng)閱讀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的讀者省下很多東搜西羅的時間。同時也給我提了醒唠倦,讀客這套十五冊的“銀河帝國”称鳞,不僅僅有“基地”,還有“機器人”和“帝國”稠鼻。于是我做不到將整套書在一篇文字里籠統(tǒng)地介紹清楚冈止,只能主要說一說我看得較多的“基地”和“機器人”,“帝國”雖說看過枷餐,但毫無印象靶瘸,我并不了解,不說也罷毛肋。
二怨咪、基地
《基地》的原型,是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和一部1907年的《歷史學家的世界史》润匙,對兩部前傳(兩部前傳反而是最后寫成的)產生主要影響的是阿諾德·托因比的《歷史研究》诗眨。所以,歸根究底孕讳,阿西莫夫向我們呈現(xiàn)的只是一個位于銀河層面的古羅馬匠楚,基地系列也是在星際舞臺上對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仿寫,是一部由科幻內核構成的歷史小說厂财。小說的內容我這里以免劇透不再概述芋簿,主要說說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心理史學。哈里·謝頓創(chuàng)造的心理史學是一種“精確”的社會科學璃饱,研究的是可以通過統(tǒng)計數(shù)字預測出億萬人類的行為与斤,這是一種高度機械化的、極度簡化的社會學理論,是應用于人類社會的量子物理學撩穿。
聽起來是不是很玄乎磷支?這么想或許好理解些:人類社會好比一團擁有億萬個原子的氣體,每個人類個體就是這億萬原子中的一個食寡,單個原子的運動軌跡是無法預測的雾狈,但這團由億萬個原子構成的氣體的運動軌跡是可以測出來的。這個例子并不正確抵皱,卻是準確的說明了“心理史學”的原理善榛。
在阿西莫夫書寫《基地》的那個年代,心理史學看起來似乎是可行的叨叙,但在如今的科學發(fā)展面前锭弊,就有些經不起推敲了。上世紀80年代混沌理論的興起最終讓科學能夠完全預測未來的舊實證主義哲學奇想徹底偃旗息鼓擂错,歷史很明顯是一種混沌系統(tǒng);基地系列里的大部分故事發(fā)展樱蛤,依靠的都是個人钮呀,比如塞佛·哈定、侯伯·馬洛這樣的人的壯舉昨凡,這樣看來爽醋,它跟心理史學的理論是沖突的;心理史學的創(chuàng)始人哈里·謝頓所預測的處于危急時刻的“時間撐桿跳”的出現(xiàn)便脊,即我們對于心理史學原理的“證明”蚂四,看來叫人信不過,那不像是科學設計哪痰,而像是巧合遂赠。
當然,我們也不能苛求阿西莫夫超越他的時代去預想到混沌理論晌杰,何況整個基地的故事都是架構在這種依于當時科學發(fā)展的思考和想象下的跷睦。科幻作家依據(jù)自己當前時代有限的科學發(fā)現(xiàn)來想象和思考未來世界的種種情況肋演,當然會讓他們的想象和思考變得具有時效性抑诸,同時這也是科幻小說的一種魅力所在,就像凡爾納的科幻一樣爹殊。
再從文學性來看蜕乡,阿西莫夫的小說的缺陷就更為明顯了。通篇行文干澀梗夸,平鋪直敘层玲;幾乎由對話構成,這些對話經常是說明性的口吻;還缺乏視覺性的描述称簿,即俗稱的沒有即視感扣癣;角色刻畫得也是相當粗糙,沒有發(fā)展憨降。我在評論《三體》的時候吐槽過大劉描寫人物顯得單薄沒有層次父虑,大劉跟阿西莫夫比起來還是好得多了。有其他科幻作家評價“阿西莫夫的小說史一本好讀物授药,但是關于書本身沒什么好說的士嚎。它只有情節(jié),沒有內容”悔叽,很多人將這一評價視為對阿西莫夫的經典評價莱衩,這也是如今更加“自由”更加講究文學性的新科幻作家對舊的無深度的、情節(jié)主導的娇澎、空余娛樂性的科幻黃金時代作品的評價笨蚁。
但是!撇開這些缺點不談趟庄,單從小說的故事性出發(fā)括细,我們不得不承認,阿西莫夫寫的科幻小說就是好看戚啥。他的小說基本上屬于疑難解決型奋单,即基本的偵探小說型,像破案一樣解開一個個的謎題猫十,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就是個明顯的模式览濒。阿西莫夫是科幻小說界的斯蒂芬·金,點子一個接一個拖云,故事情節(jié)巧妙機智高潮迭起贷笛,到結尾卻總是伏筆重重峰回路轉,讓人在極致震撼中掩卷長思江兢,欲罷不能昨忆。阿西莫夫的故事是近乎完美的,這也是誕生于上個世紀的《基地》至今仍被人奉為經典科幻的主要原因杉允。另外邑贴,基地的構思也是宏大的,它精妙處理了引領歷史的邏輯和科學預言的可能性叔磷,以及如果這種可能性存在拢驾,個體在大歷史背景中所處的角色為何。這些都是很好很重要的話題改基,阿西莫夫明晰而深刻地拷問了它們繁疤。
縱然有這些明顯的優(yōu)點,但基地系列在當下看來已經有點失去了它身為科幻小說的先瞻性,更多地體現(xiàn)為偵探懸疑類型的娛樂通俗小說稠腊≡耆荆總得來說,如果阿西莫夫只有基地這一系列作品流傳至今架忌,怕也不能成就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幻作家之名吞彤。但我們并不能質疑他在二十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中心地位,阿西莫夫之所以是阿西莫夫叹放,相對于“基地”系列來說饰恕,他對小而言之科幻、大而言之文化的最重要的貢獻井仰,還是在“機器人”系列上埋嵌。
三、機器人
在阿西莫夫之前俱恶,科幻小說里的機器人雹嗦,無一例外都是作為技術威脅的具體表現(xiàn),沒有感情也沒有危險速那;而阿西莫夫所想象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則不僅很有人情味俐银,甚至比人類更具有人性。阿西莫夫的許多短篇和約20部中篇機器人小說都聚焦于一個主題:對道德問題的探索端仰。在這些比基地系列的粗糙孔德式實證主義更加引人入勝的小說中,阿西莫夫成功地對道德問題進行了鞭辟入里而令人信服的探索田藐。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如雷貫耳荔烧,誰都有聽過,這是他在《我汽久,機器人》1950年第一次出版時寫的前言中提出來的:“1: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鹤竭,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2: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景醇,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臀稚;3: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三痰、第二定律吧寺。”
阿西莫夫能在他卷帙浩繁的小說中散劫,從如此多的情節(jié)變量和概念變量中抽取出這樣三條簡短的定律稚机,是相當讓人驚異的事情。而且他也明白三大定律其中的漏洞获搏,并且成為他的很多小說赖条,包含基地系列小說中機器人的行為準則和故事發(fā)展的線索。機器人被設計為遵守這些準則,違反準則會導致機器人受到不可恢復的心理損壞纬乍,但是在某些場合碱茁,這樣的損壞是不可避免的。在兩個人互相造成傷害時仿贬,機器人不能任人受到傷害而無所作為纽竣,但是這會造成對另一個人的傷害,在一些小說中這造成了機器人的自毀诅蝶。
在1985年出版的《機器人與帝國》中退个,阿西莫夫將三大法則擴張為四大法則,增加了一個第零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调炬,或坐視人類整體受到傷害语盈。看起來堪稱完美缰泡,但是刀荒,“人類的整體利益”這種混沌的概念,連人類自己都搞不明白棘钞,更不要說那些用0和1來想問題的機器人了缠借。威爾·斯密斯曾說:“《我,機器人》的中心概念是機器人沒有問題宜猜,科技本身也不是問題泼返,人類邏輯的極限才是真正的問題∫逃担”說到底绅喉,還是要人類自己來背鍋。
即便如此叫乌,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還是在科幻小說中大放光彩柴罐,在一些其他作者的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也遵守這三條定律。實際上憨奸,幾乎所有的機器人小說的偉大主題革屠,都是關于在這三大定律下的機器人生活將是什么樣的想象,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排宰,可以問心無愧地稱為科幻小說中的啟蒙運動似芝。同時,三定律也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额各。在阿西莫夫創(chuàng)作一系列機器人短篇科幻小說并提出“機器人學三大法則”時国觉,世界上還沒有機器人,當然也沒有機器人學和機器人公司虾啦。一九五九年麻诀,美國英格伯格和德沃爾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yè)機器人痕寓,宣告機器人從科學幻想變?yōu)楝F(xiàn)實。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蝇闭,隨著機器人的用途日益廣泛呻率,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越來越顯示智者的光輝,人們在三定律基礎上建立的新興學科“機械倫理學”旨在研究人類和機械之間的關系呻引。雖然截至2006年礼仗,三定律在現(xiàn)實機器人工業(yè)中沒有應用,但很多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專家也認同這個準則逻悠,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元践,三定律可能成為未來機器人的安全準則。
所有的機器人小說從根本上來講童谒,都是道德小說单旁。阿西莫夫想象的機器人,是一種康德式的道德生物饥伊,他們的道德由絕對準則來裁定象浑,這絕對準則是責成性的,強制性的琅豆、絕對的律令愉豺,與實際人類行為體現(xiàn)出的模糊不清的倫理(而不是道德)大為不同,機器人的道德(即絕對準則)往往是逆?zhèn)€人意志而行的茫因。舉個例子:抗戰(zhàn)時我方將領被日軍抓住蚪拦,日軍嚴刑拷打要他供出我方機密的時候,我方被俘將領誓死不從冻押,或者對其說謊外盯,這樣我們都會覺得不僅是明智的,而且也是道德上許可的翼雀。但是對于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和康德來說,這樣也是違反了道德的絕對律令孩擂,所以即使在這樣極端情況下狼渊,被俘將領也要從實說話。
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就成為了這樣的一個種群类垦,他們將康德的道德律令內在化了狈邑。當面對道德困境的時候,它們不去征詢自己的良心蚤认,而是嚴格遵守機器人三定律米苹。這一發(fā)明的天才之處在于,遵循三定律而成的機器人的行為并不是必然可被預測的砰琢,就是我們戲稱的“不按常理出招”蘸嘶,他們的道德是絕對的,他們并不亦步亦趨人類所謂主觀相對的“正義”。
四凤价、跋
正是因為機器人小說凿滤,也是因為基地,還因為他一生所寫的近500本著作(阿西莫夫一生創(chuàng)作和編輯過的書籍超過500冊况增,據(jù)估計他至少寫過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赞庶,著作類別除了哲學類以外,幾乎涵蓋整個“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澳骤,艾薩克·阿西莫夫就是這樣一位人物歧强,他用科幻小說這一形式,創(chuàng)作了兼具唯物論道德力量和巨大想象力量的才華橫溢的偉大小說为肮,他也因此成為了公認的科幻大師摊册,他用他無窮的想象力和無盡的創(chuàng)作力,不僅為科幻小說這一文學類型弥锄,也為整個人類拓寬了視野丧靡。
阿西莫夫于一九九二年逝世,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時籽暇,講過一段十分耐人尋味的話:“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温治,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于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戒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fā)了靈感熬荆;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yè)寄予深情……我并不為他而擔憂,而是為我們其余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年輕人奮發(fā)學習和投身科學了绸狐÷笨遥”
P.S.1.在本篇書評撰寫過程中,或參考或摘抄了以下書籍和來源的相關內容寒矿,在此表示感謝突琳,有對科幻小說文學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找來一讀:
①《科幻小說史》符相,【著】【英】亞當·羅伯茨拆融,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啊终;
②《阿西莫夫論科幻小說》镜豹,【著】【美】艾薩克·阿西莫夫,安徽文藝出版社蓝牲,2011-11趟脂;
③《億萬年大狂歡:西方科幻小說史》,【著】【英】布賴恩·奧爾迪斯例衍、戴維·溫格洛夫昔期,安徽文藝出版社已卸,2011-11;
④《科幻文學的批評與建構》镇眷,【著】【美】羅伯特·斯科爾斯咬最、弗雷德里克·詹姆遜、阿瑟B.艾文斯欠动,安徽文藝出版社永乌,2011-11。
⑤百度百科“阿西莫夫”具伍、“機器人三大定律”詞條內容翅雏。
P.S.2.銀河帝國閱讀順序,不妨參照阿西莫夫自己給出的建議人芽。以下摘自 1988年出版的《基地前奏》望几。(基地系列實際上出版的最后一部《邁向基地》在阿西莫夫死后才出版,不在原始列表之中萤厅,特此說明橄抹。)
“機器人”系列
1. 我,機器人 ( I, Robot, 1982)
2. 鋼穴 ( The Caves of Steel, 1954)
3. 裸陽 ( The Naked Sun, 1957)
4. 曙光中的機器人 ( The Robots of Dawn, 1983)
5. 機器人與帝國 ( Robots and Empire, 1985)
“銀河帝國”系列
6. 星空暗流 ( The Currents of Space, 1952)
7. 繁星若塵 ( The Stars, Like Dust-, 1951)
8. 蒼穹一粟 ( Pebble in the Sky, 1950)
“基地”系列
9. 基地前奏 ( Prelude to Foundation, 1988)
10. 邁向基地 ( Forward the Foundation, 1993)
11. 基地 ( Foundation, 1951)
12. 基地與帝國 ( 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2)
13. 第二基地 ( Second Foundation, 1953)
14. 基地邊緣 ( Foundation’s Edge, 1982)
15. 基地與地球 ( Foundation and Earth,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