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動億萬人心的馬航MH370航班至今杳無音信。
在飛機作為日常交通工具的今天签舞,世界公認最安全的777機型秕脓,
讓揪心的人們知道了“航班失聯(lián)”、“空中解體”等一系列可怕的術語儒搭。
想起2011年《觀音山》公映的那個春天吠架,談論過“向死而生”的話題。
今日之事师妙,好似輪回诵肛。謹以此文,為逝者祈福默穴,與生者共勉怔檩。
《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第二篇》:
春三月,此為陳發(fā)蓄诽,天地俱生薛训,萬物以榮,夜臥早起仑氛,廣步于庭乙埃,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锯岖,生而勿殺介袜,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出吹,此春氣之應遇伞,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捶牢,夏為寒變鸠珠,奉長者少。
人之生死秋麸,是最大的神秘渐排,卻又是最淺顯的常識。
學生有惑求教灸蟆,孔老夫子顧左右而言他驯耻,一會兒說“未知生,焉知死?”一會兒又說“賜不欲知死者有知與無知可缚,非今之急孽水,后自知之”,總之呢“死生有命城看,富貴在天”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觀音山》里的常月琴卻偏偏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杏慰,很想知道那邊的世界到底什么樣测柠,如果那么好為什么我們不能一起去,師傅說“那是早晚的事”缘滥,她繼續(xù)問“多早轰胁?多晚?早晚是由自己決定的朝扼,還是……”師傅笑答“你還沒有放下”赃阀,她說“我不想放下”,然后幽幽地感嘆“人不應該永遠孤獨”擎颖,再然后榛斯,她在觀音山中消失了,也許是縱身一躍搂捧、也許從此歸隱修行驮俗,我們最后只看到她站在那兒,淡然微笑而又決絕的表情允跑。
在故事的這一面王凑,常月琴是可憐的弱者,孩子們成了救贖與安慰的力量聋丝。常月琴坦承索烹,“跟這三個孩子在一起,我真的感覺很快樂弱睦,但這種快樂也讓我恐懼百姓。”南風每篷、丁波瓣戚、肥皂,這三個高考落榜生以一種既脆弱又兇悍焦读、既小心又肆意子库、既純潔又放縱的青春姿態(tài),混在成都矗晃。他們的到來仑嗅,打亂了喪子獨居的常月琴“正常”的生活;是他們七手八腳救回了萬念俱灰割腕自殺的她仓技,還用“一直掉毛”的簡陋道具和白色床單玩扮天使的游戲鸵贬,告訴她“天堂喜歡搖滾樂,不收唱京劇的脖捻,退貨退貨”阔逼;后來她看起來好多了,盡管陽臺上那個背影仍舊落寞地沮,但終究那一次她沒有跳下去嗜浮,而是把車修好、跟他們進PUB喝酒跳舞摩疑,甚至跟他們到了觀音山危融,大家一起出錢出力一點一點重建了觀音廟……
可在故事的另一面,常月琴則是是庇護雷袋、幫助吉殃、偶爾羅嗦抱怨他們的“媽媽”。在他們相遇之前楷怒,三個人一直過著動蕩的生活蛋勺,離開家庭是想自我保護,可漂流在外“其實誰都不容易”率寡,南風惹了事迫卢,幸有常月琴壓箱底的兩萬塊錢;邁克爾杰克遜死了冶共,宿醉后的肥皂站起身時乾蛤,嘴里叨念著“回家赞别,回家”的是他們租住在“常姐”家的那個小窩力喷;丁波對愛的膽怯與迷失傷害了外表堅強、內心渴望真愛的南風匣距,南風拿著枕頭跑到常月琴身邊庙楚,抱著她流淚上荡,那一刻她百感交集,久違的溫柔母性彌漫在時空里……也許馒闷,她一直都是個好母親酪捡、好妻子,只是坎坷的命運磨折了她的魂靈——她教丁波唱戲纳账,“親兒的臉逛薇,吻兒的腮,點點珠淚灑下來”……這一幕讓人極為動容疏虫。
最喜歡“扒火車”和“臥鐵軌”情節(jié)永罚。當青春可以自由揮灑啤呼,即便不知道火車將要開往何處,我們仍然幸改馗ぃ快樂到無以復加官扣,因為無所畏懼,亦或者無可失去羞福,縱然短暫惕蹄,我們仍然用力地掙脫了現(xiàn)實的羈絆,笑著叫著新鮮著蜿蜒著治专,翻越焊唬、穿行,一路向前看靠、向前……“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液肌,天馬行空的生涯挟炬,你的心了無牽掛”……常月琴兒子的車上回旋著《藍蓮花》的旋律。
我們用自由以對抗沉重而痛苦的生活束縛嗦哆,乃至如佛說谤祖、上帝說、神仙們說老速,如果今生今世維度所限粥喜,有著逃不開的阻擋,那么幾世輪回的理想橘券,甚至“跳脫三界外额湘、不在五行中”的“終極自由”則有了超越生死的可能。鐵軌上锋华,南風躺著、丁波坐著箭窜,火車飛馳而來的最后一瞬間毯焕,兩個人拉著手逃開,隨后是驚魂未定的肥皂跳腳大罵磺樱、兩人開懷大笑纳猫。這不是“殉情”的游戲,這是在挑戰(zhàn)死亡竹捉,愛情也是我們用以對抗死亡的其中一種利器芜辕。愛之包容滋潤,就像沉溺在溪水里睜開眼睛活孩,清澈地看到物遇,交纏的體驗乖仇,愛過,是活過的證據(jù)询兴。
事實上乃沙,人生不就是一次“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的旅程嚒诗舰?人或者生而不平等警儒,但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眶根。
假設常月琴最終是躍下了山崖蜀铲,我理解,這其實是她對生死無情属百、命運無常最強烈地一次極端對抗记劝。她主動決定了自己的“早晚”,便無須再忍受任何生活蹂躪苦難族扰,同時也放棄了一切可能的生之為人的幸福歡愉厌丑。電影《21克》說,“無論上帝是否存在渔呵,生活總歸要繼續(xù)下去”怒竿;有人說,成熟的其中一個標志是扩氢,30歲之后不再追問“活著是為什么”耕驰。那就讓我們或許忍受、或許對抗录豺、或許和解朦肘、或許享受、或許奮斗双饥,總之堅持著直到最后一刻吧厚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