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的一個夜晚础淤,在一座古院的天泉橋上肤舞,一位已邁入垂暮之年的先生在為他的弟子學問解惑的過程中闡述了四句名流千古的話:無善無惡心之體图仓,有善有惡意之動雅潭,知善知惡是良知揭厚,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就是心學誕生史上最著名的“天泉證道”扶供,四句教被譽為心學的總綱铃拇,分別代表了這門哲學的世界觀兜畸、人生觀夷恍、價值觀和方法論寺擂,讀懂了四句教偿警,也就掌握了心學的核心紀要祝懂。
也許說到心學聪铺,很少有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昌执,它本身屬于儒教學派的一個分支尼荆,它是在繼程朱理學之后由王陽明先生對儒家思想重新定義而創(chuàng)造的新學說左腔。與朱熹倡導的“萬事萬物皆有定理,凡事外求”“存天理捅儒、滅人欲”不同液样,心學倡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巧还,反求諸己”鞭莽。雖然師出同門,但二者求索的方向完全相反麸祷∨炫《論語》有云:“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阶牍∨缑妫”實際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念:向外求索和向內(nèi)求索。
時間流轉到了現(xiàn)在走孽,現(xiàn)在的我們或許早已經(jīng)忘記了論語惧辈、孟子,早已經(jīng)忘記了大學磕瓷、中庸盒齿,但我們的文化一脈相承念逞、代代相傳,已經(jīng)融入了每個人的血液里边翁,成為了日常有意無意的行為習慣翎承。當我們看到令人憤慨的情況時,會不自覺地說出“豈有此理符匾!”审洞,這個“理”是程朱理學的“天理”;即使是沒念過什么書的長輩們待讳,每當催促孩子要盡早成家立業(yè)時芒澜,也會吟一句“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大學》里儒家思想八條目的后三條创淡;宣揚城市文化時痴晦,總是能看到“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琳彩,這是《孟子》中“老吾老誊酌,以及人之老。幼吾幼露乏,以及人之幼”的思想體現(xiàn)......即使幾千年過去了碧浊,即使在五四運動中儒家思想被斥為中國落后的根源而被批判,即使現(xiàn)在的教科書中不再將國學作為基礎教育了瘟仿,我們每個人都依然還在踐行者千百年傳承下來的行為規(guī)范箱锐,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承認。只是在某些時候劳较,我們被身邊的人言傳身教驹止、被每天所做的事潛移默化,逐漸迷失了本心而已观蜗。也正是基于此臊恋,我開始研習心學。
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某某三觀不正”墓捻,以前看到不平事也經(jīng)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抖仅。但實際上,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三觀不正砖第,甚至不知道三觀是指哪三觀撤卢。或許能輕易說出這話的人跟我的狀態(tài)是一樣的吧厂画,所謂的“三觀不正”凸丸,也只是別人的言行舉止不符合自己的思想吧。當我漸漸明白世界觀袱院、人生觀屎慢、價值觀這三觀的真正含義時瞭稼,我卻不再輕易說出這個詞,因為一個人的三觀是從出生到現(xiàn)在慢慢積累形成的腻惠,有心人只能從對方的日常生活習慣總結出對方的三觀环肘,而不能只憑一時一事去斷定臆測。
在一個心學思想者的眼里集灌,世間萬事萬物是無善無惡的(世界觀)悔雹,人的意識會對萬事萬物做出善惡的評判(人生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知善知惡的標準(價值觀)欣喧,人需要遵循心中的這套標準為善去惡(方法論)腌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