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全國人民都知道,有個黑胖子叫陳曉卿排吴,是一個以吃為樂的家伙秆乳。早在拍這個紀錄片之前,我就已經關注了他的微博钻哩。這個人的愛吃在微博上早就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屹堰,甚至讓我這個以前一直對吃不是特別感冒的人,都覺得自己不會生活街氢。
紀錄片之后扯键,陳曉卿出了一本散記《至味在人間》,把他之前十年發(fā)表的搜索美食珊肃,感受美食的各種專欄文章荣刑,通過篩選積集成冊。
我之所以把它稱為散記近范,是因為這些文章也許不像通常意義上的散文那樣意境優(yōu)美嘶摊,連陳曉卿自己都說寫作不是他的長項。但是整本書都有顯著的“陳氏”風格评矩,文字率性叶堆,比喻新奇,觀點獨特又不乏幽默斥杜,讓人常常讀著讀著就會口水直流虱颗,或者哈哈大笑。我想蔗喂,也許正是因為陳曉卿的野路子寫作忘渔,才使這本集子風格迥異,揮灑自如吧缰儿。
從這本集子中畦粮,你不但能夠感受到一個吃貨對各地美食的開放與包容,同時也能體會出他性格上的灑脫與豪情乖阵,羨慕他因為愛吃而體會到的諸多生活樂趣宣赔。
陳曉卿的愛吃是天性使然,他大概從沒想過會因此而成名瞪浸。對于現(xiàn)代人來講儒将,用自己的愛好給生活找點兒樂,順便逆?zhèn)€襲对蒲,這應該是再好不過的勵志案例了钩蚊。雖說是勵志案例贡翘,你卻壓根不會嗅到勵志的味道,你只是感受到了無窮的樂趣砰逻。我想這就是通過愛好鸣驱,人們更容易獲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吧。
從《至味在人間》我們可以感受到陳曉卿對飲食的獨到觀念蝠咆,以及如何用愛好在生活中找樂兒丐巫。
一,追尋至味是大樂趣勺美。
獨自,或者帶著兒子到處尋找美食碑韵,是陳曉卿生活中的一大樂趣赡茸。
因為在他看來,真正的美食并不在那些高大上的廟堂樓宇祝闻,卻星星點點的散落在街頭巷陌占卧。
尋常人家的小店多半并不是為了賺大錢。譬如書中有多個陳曉晴喜愛的館子联喘,老板并不是經營餐飲的高手华蜒,只是尋常人家的夫妻,他們常常是為了自己的兒女或者家人來到北京豁遭,開個小店作為營生叭喜。因此他們做出來的飯菜會為了保有一貫的家鄉(xiāng)味道,而在選料蓖谢、加工過程中一絲不茍捂蕴,味道自然也純正無欺。有時即使客人提出異議闪幽,他們也不會在意啥辨。
陳曉卿有一次去出差,聽說有家小館菜肴不錯盯腌,就特意尋過去溉知。誰知一口下去,齁得夠嗆腕够〖墩В“伙計,你家的肉太咸燕少】ㄕ撸”陳曉卿脫口而出,店家卻繼續(xù)忙著手頭的活兒客们,頭也沒抬地說:“就有這個崇决〔姆蹋”大有一股“愛吃不吃,就這個”的執(zhí)拗和坦率恒傻。
純樸的人沒想著迎合大眾脸侥,只是堅持著自己的飲食特色。陳曉卿倒并不在意這種“溫和懟”盈厘,因為他的注意力全在吃上呢睁枕,而且他還越吃越嘗出這咸中的鮮味,體驗到了它的不同凡響沸手。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外遇。在中國這片幅員遼闊的土地上,飲食特色自然是百花齊放契吉。如果都去一味迎合最大多數(shù)人的喜好跳仿,恐怕想拍《舌尖上的中國》也難了。
所以捐晶,特色比趨同有趣菲语,包容比挑剔灑脫。想遍嘗中國的美食惑灵,想在吃中找到樂趣山上,不但要走遍大江南北,更重要的是要用包容的心態(tài)去細品食物中的風骨英支。
這本書只是看佩憾,就能獲得很多樂趣,而如果你也是一個吃貨干花,那么就可以從中找到全國各地鸯屿,尤其是北京的好吃的,按圖索驥把敢,來個實地考查寄摆,親自體驗對比個中真味,那就更有趣了修赞。
當然城市的發(fā)展變化極快婶恼,所以有了想法就趕緊行動,被拆遷的車輪攆著找尋的步伐柏副,讓體驗變得更加緊迫而刺激勾邦,可能會讓這件樂事意味深長……
二,享受美食須不局小節(jié)割择。
不同的地域文化眷篇,造就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及就餐禮儀。
在鄭重的交際場合荔泳,人們常常需要遵循各種規(guī)則蕉饼。在陳曉卿看來虐杯,那些官方的或者私人的各種“宴”,其實重頭戲并非食物昧港,所以仍然需要乖乖的遵從流程擎椰,而不是享受食物的美味。此時创肥,他在扮演A角达舒,文明人。
而真正的日常飯食叹侄,或者以吃為樂的私人餐會巩搏,陳曉卿自然是盡顯吃貨的天性:忙不迭的撲將上去,大快朵頤趾代。如果不能放下矜持塔猾,那簡直就是對美食的不尊重!
陳曉卿認為吃飯除了餐具稽坤,手其實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體驗器官,因為它能夠調動你的觸覺糯俗。而所謂干凈的塑料手套尿褪,簡直就是美食體驗的敗筆。當你吃烤鴨得湘,或者啃大棒骨時杖玲,只有用手才能體會面食的溫潤、肉類的質感淘正。所以摆马,趕緊扔了那有隔膜感的手套,痛痛快快的與食物來一場全方位的親密接觸吧鸿吆!此時囤采,他扮演的是B角,自然人惩淳。
這就是陳氏版“一人分飾兩角”在飲食上的最佳解讀蕉毯。這種處理方式既不冒犯大眾規(guī)則,也沒虧待自己對食物的癡戀思犁,真是兩全齊美代虾。
世間的事總是充滿矛盾,可能你的喜好也有不同尋常的地方激蹲,甚至防礙別人的地方棉磨。但千萬別因此而苦惱,甚至放棄学辱,像陳曉卿這樣兩套規(guī)則乘瓤,分別對待环形,也正是我們面對生活應該培養(yǎng)的能力和智慧吧。
三馅扣,食物承載著鄉(xiāng)愁斟赚。
陳曉卿說,每一個人的飲食習慣都是童年時期就培養(yǎng)成就的差油。記憶中最美好的食物拗军,通常出自家人的愛心烹調。遍嘗世界美食的蔡瀾也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極致的口味永遠是媽媽的味道蓄喇》⑶郑”
當一個人在長大成人后,無論去向何方妆偏,都會懷念童年時的味道刃鳄,那是記憶深處最美的味道。很多人對于老家的飯钱骂,有一段時間不吃就會想叔锐。
食物承載著鄉(xiāng)愁,這正是陳曉卿在美食之旅上不斷探索见秽,不斷體驗之后得出的結論愉烙,在這一點上,相信大家都有共鳴解取。
曾有人說:回得去的是家鄉(xiāng)步责,回不去的是故鄉(xiāng)。人們對于童年美味的記憶總是綿長而美好的禀苦。但是如今因為距離的原因蔓肯、時間的原因,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原因振乏,我們的蔬菜不再甜蔗包,我們所吃的肉也不再香,用陳曉卿的話來說慧邮,就是“風味物質的積淀”都沒有了气忠,所以飯菜的味道都變了。但也正是因此赋咽,反而更勾起了我們對童年美味旧噪,乃至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向往脓匿。人們對于美好的追求是永遠不會停步的淘钟,所以才會一再找尋找記憶里的美好味道。
這個觀點是從每個人的體驗出發(fā)陪毡,無疑會觸動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米母。它不但讓吃充滿了樂趣勾扭,同時也充滿了溫情。
正是因為陳曉卿對食物铁瞒、對食物與人之間的關系理解得這么深刻妙色,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才會廣受歡迎,獲獎無數(shù)慧耍。
當一個人熱愛一件事身辨,他就能長久地以不變的熱忱去探究這件事,而且做得輕松芍碧,做得投入煌珊,做得開心。同時他的專注還能感動人泌豆,更關鍵的是他長久浸淫而生發(fā)出來的觀念和想法會感召人定庵、吸引人,甚至啟發(fā)人踪危、鼓舞人蔬浙。在這個過程中根本談不上“堅持”二字,因為并不是理智驅使他去做這件事贞远,而是興趣吸引他不斷向前畴博,不斷探索。
陳曉卿的《至味在人們》也許文學性稍嫌不足兴革,卻是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
一本好書蜜唾,或者能對讀者有實用價值杂曲,或者能陶冶讀者情操。這本書兼而有之:它閱讀體驗愉快袁余,長見識還促思考擎勘。
具體的說就是:不但可以啟發(fā)我們思考自己日常生活的態(tài)度是不是走心,還能喚醒我們在飲食方面已經日漸麻木的覺知系統(tǒng)颖榜,重新找回吃的美好和樂趣棚饵;同時他也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只要你有喜歡的事情,并一直投入地為之付出掩完,就一定能夠得到更大的收獲噪漾,比如不斷獲得體驗的樂趣、不斷加深對所愛的認知且蓬,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欣硼,就算逆?zhèn)€襲,也是順便的事兒恶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