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今天想說的一個比較有趣話題,可能大家都知道奏路,不過估計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從何時失去了童真臊诊?究竟何時失去的呢鸽粉,反正我想啊想也沒回想起來。記得小時候比較頑皮抓艳,愛和大人頂嘴触机,不管是校長夫人還是小舅媽反正就是無所畏懼,還被一些大人貼上了不聽話的標簽玷或。不過我不知道何時開始失去了和大人頂嘴的勇氣儡首,開始和和氣氣的和人說話。我覺得這可能并不是在一個瞬間完成的偏友,而是一個過程蔬胯。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一直在教育我們不要和大人頂嘴位他,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氛濒,要不然就是沒禮貌产场。在老師的教育下,在和同學朋友的相處中我們逐漸學會了區(qū)分帥哥美女舞竿,土豪乞丐京景,教授與小孩。隨著我們學會了更多的標簽及給人貼標簽之后骗奖,我們開始有了分別心确徙,對待不同的人和事我們會去潛意識區(qū)分價值的高低。比如領導和美女执桌,我們會潛意識覺得他們價值高鄙皇,因此在他們面前會顯得不自信。而對那些價值不如我們的許多人就會顯得趾高氣昂仰挣。如果你是一個家長育苟,那如何保持小孩的童真呢。前些日子看到過一篇文章就是說國外家長會阻止其他大人夸自己小孩帥或者長的美椎木,你get到了本質嗎违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