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除非直接稱為“白楊”叠蝇,否則古代詩文中的“楊”璃岳,都不是今天我們所稱呼的各種楊樹。古詩文中的楊悔捶,其實指的是柳铃慷。
古詩文中的楊柳二字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
1.楊柳合稱,指同一類樹蜕该,意思是古人認識到楊樹和柳樹屬于同一類樹犁柜。
2.楊柳合稱,指同一種樹堂淡,即專指柳樹馋缅。如《詩經(jīng)》中的“昔我往矣扒腕,楊柳依依”。
3楊柳分稱萤悴,稱揚或柳瘾腰,指同一類樹。如“百步穿楊”就是“百步穿柳”覆履。
4.楊柳分稱蹋盆,指兩種不同的樹,即楊樹或柳樹硝全。如《詩經(jīng)》中的“有菀者柳栖雾,不尚息焉”和“東門之楊,其葉群群”柳沙。
古詩文中的楊樹岩灭,《說文解字注》說它是蒲柳,這應該是相當準確的赂鲤。
蒲柳噪径,也就是今天在高原較多能看到的紅皮柳。
我們發(fā)現(xiàn)找爱,這種樹和柳樹的葉子完全一樣,事實泡孩,它們的花朵和飛絮都是極其相似的车摄。所不同的,就是蒲柳的枝條是朝上生長的仑鸥。
所以在創(chuàng)造漢字之前吮播,人們用聲音來表征這兩種樹的特征:一種稱為“yang”,也就是向上揚的意思眼俊;一種稱為“l(fā)iu”意狠,也就是向下流的意思。
用讀音訓詁的辦法疮胖,我們能夠輕松看清古人命名這兩種樹的意圖环戈。
《本草》也執(zhí)這樣的看法:“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澎灸;柳枝弱而垂流院塞,故謂之柳⌒哉眩”
02
到了商契(倉頡)們造字的時候拦止,他們又要怎樣用符號,表達出自己心目楊樹和柳樹的特征呢糜颠?
楊字很簡單创泄,直接沿襲聲音命名的方式艺玲,在木字旁的右邊加一個表示上揚的“昜”。
這是昜字鞠抑,讀作“yang”饭聚,不能看成是“易”:
昜,表示太陽照耀之下搁拙,羽狀的事物在向上飛揚秒梳。
金文中的“楊”字:
本來,古人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創(chuàng)造柳字箕速,即用一個木字酪碘,加一個表示向下流且讀作“l(fā)iu”的字。假如真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字盐茎,那個這個字應該寫作“梳”兴垦,讀作“流”。梳子梳頭發(fā)時候的情狀字柠,是不是和垂柳的枝條十分相似探越?
可惜古人沒這樣創(chuàng)造。
03
古人創(chuàng)造的柳字和今天幾乎一模一樣窑业,左邊是木钦幔,右邊是卯:
或者上邊是木,下邊是卯:
卯字在今天不多用常柄,但也并不陌生鲤氢。因為它是十二地支中的第四位,用于記時西潘,就是指早晨五點至七點這段時間卷玉。這是古代大臣們?nèi)氤臅r刻,所以就有了“點卯”這個詞語喷市,相當于今天的打卡隐绵。
但天干中的卯字是借用侵贵,并不體現(xiàn)造字的本義尉尾。今天在木工作業(yè)中還在用的“卯榫結(jié)構(gòu)”一語里本缠,才有卯字的本來面目∥植猓現(xiàn)在稱一樣東西接入榫頭的地方缭黔,也就是凹入的部分為“卯”,其實“卯”字的本義就是“鉚”蒂破,也就是用釘子或榫頭馏谨,把分開的東西緊緊地結(jié)合在一起。
卯字由“八”和兩個特殊的符號結(jié)合而成附迷。正如我在其它解字文章中所分析的那樣惧互,“八”就是平分符號哎媚,在“分”、“公”喊儡、“四”拨与、“六”、“八”艾猜、“?”等漢字中有清晰的呈現(xiàn)÷蛐現(xiàn)在在表示分開的“八”字外邊,加了兩個像鉚釘?shù)臇|西匆赃,意思是十分清楚的:鉚在一起淤毛。
這是不是說柳樹是重要的木材,適合加工成各種器具呢算柳?這又顯然與事實不符低淡。如我們所知,柳樹的木質(zhì)疏松瞬项,并不適合作為器具蔗蹋。用行話來說,就是“柳木的抗彎強度滥壕、抗壓縮強度纸颜、抗震強度和剛性均差,蒸汽彎曲性能不良”绎橘。而且胁孙,據(jù)說老柳樹的板材會散發(fā)臭氣,這絕對不可能是古人心目中用來制作器具或者卯榫的理想樹木称鳞。
那么商契(倉頡)們涮较,又為何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柳”字呢?
04
在甲骨文中有一處“柳”的記錄冈止,寫的大概是一次狩獵:“……柳往來……茲獲……鹿四十八狐一狂票。”(見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這些文字片段沒有留給我們多少關于古人為何要這樣創(chuàng)造柳字的信息熙暴,只有一點闺属,就是從這里開始,柳和“往來”就聯(lián)系在了一起周霉。
當我們再次看到“柳”字時掂器,已經(jīng)是周朝的時候了。在一首抒發(fā)出征在外的戰(zhàn)士的心情的著名詩篇《小雅·采薇》中俱箱,詩人唱道:
昔我往矣国瓮,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乃摹。
行道遲遲禁漓, 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孵睬, 莫知我哀播歼!
又一次,楊柳和往來二字結(jié)合在一起肪康,而且明確地它表示的是“離別時刻”荚恶。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大量文獻表明在隋朝和唐朝磷支,折柳送別已成為最普遍的儀式谒撼,但我們已經(jīng)無從了解,這樣的習俗究竟從何時開始雾狈。不過廓潜,至少在《采薇》這首詩里,楊柳是如此清晰地和別離聯(lián)系在一起的善榛。
楊柳依依辩蛋,依依惜別,依依不舍……先不說柳字移盆,僅僅依依二字悼院,就清楚地點明了柳樹和惜別在古中國文化中的同源性。
或許我們可以作這樣最大膽的推測:不是從隋唐開始咒循,而是從商周開始据途,楊柳就和離別配對在了一起。
假如是這樣的話叙甸,那么商契(倉頡)們創(chuàng)造“柳”字用了“卯”字颖医,就是清晰地想要告訴后人:不要分離,要緊緊地鉚在一起裆蒸!
為什么是柳樹而不是其它的樹熔萧?
我們只能繼續(xù)大膽地推測:
因為柳樹是所有樹木中最直觀地外化了離別愁緒的樹,它楊柳依依的姿態(tài)僚祷,最能打動離人的心佛致;
因為柳枝的裊裊纏繞,仿佛是在挽留行人辙谜;
因為柳字和“留”諧音俺榆,它在說著留下來的意思——畢竟對還沒有漢字的古人,和不識字的土人筷弦、北胡而言肋演,他們只有相同的“l(fā)iu”的語音,它表示楊柳烂琴,也表示挽留爹殊;
因為柳枝插到哪里就能存活,它在祝福遠行的游子奸绷,愿你像柳枝那樣梗夸,在遠方好好地活下來;
因為楊柳依依的時刻号醉,就是古代熬過寒冬反症,戰(zhàn)士、商旅們又要遠行的季節(jié)畔派;
……
也許原因本就不止一個铅碍,所有的理由都在暗示著一個民族,讓他們最終作出了這樣的選擇:把柳樹作為離別之樹线椰。
05
其實證據(jù)不止一處胞谈,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留”這個與“柳”諧音的漢字。
“留”的另一個異體字寫作“畱”憨愉,但最早的金文字形卻和今天的“留”相一致:上面是“卯”烦绳,下面是“田”。
也就是說配紫,古人已經(jīng)很明確地用“卯”字和“l(fā)iu”的讀音來表示“停留”径密、“不要分開”、“不要離開”躺孝。
那么差不多同時創(chuàng)造的“柳”字享扔,是不是采用了同樣的機制?
而在更遙遠的歲月里括细,在商契(倉頡)們造字之前伪很,人們是否已經(jīng)用楊柳,在訴說著別離奋单?
怎么沒有可能锉试?畢竟,和今天完全相似的智力已經(jīng)存在了幾十萬年览濒,成熟的語言至少已經(jīng)存在了六萬年呆盖,文字之前,人類早擁有了普遍的生死離別贷笛、喜怒悲歡应又。
畢竟,搖著木鐸采集各國歌謠的詩官乏苦,所采集詩歌的作者中株扛,一定會有不少并不識字的劉三姐尤筐。
06
然而,在《詩經(jīng)》之后洞就,漢語詩歌中盆繁,楊柳沉寂了很久很久——也許確鑿的說法是,漢語詩歌頹廢了很久很久旬蟋。
楊柳以一個民歌的名字油昂,保存在普通百姓的記憶里。南北朝時代的北朝樂府《橫吹曲·折楊柳枝》開篇第一首就唱道:
上馬不捉鞭倾贰,反拗楊柳枝冕碟。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匆浙。
沒有任何一首文人詩歌能證明從秦漢到魏晉安寺,楊柳與離別的關系,但這首有可能已經(jīng)流傳了很久的民歌首尼,卻保留著這樣一個公開的秘密:楊柳我衬,原本意味著離別——請注意,這組詩的標題都是“折楊柳枝”饰恕,它是固定的音樂名挠羔,是一種胡樂÷袂叮“羌笛何須怨楊柳”破加,楊柳與離別的關聯(lián),被保留在文化的邊緣地帶雹嗦。
現(xiàn)在能找到的較早的文人詩里用楊柳表示離別的范舀,是南北朝時期南梁蕭子顯的《春別詩》,其中第三首寫道:
江東大道日華春了罪,垂楊掛柳掃清塵锭环。
淇水昨送淚沾巾,紅妝宿昔已應新泊藕。
顯然辅辩,不是一個遠古的傳統(tǒng)被喚醒了,而是再一次被詩人寫入了詩歌中娃圆。
而在民間玫锋,這樣的傳統(tǒng)一直流傳著。民歌讼呢,也從四言到了五言撩鹿,再到了七言,但楊柳依然和別離配在一起悦屏。隋朝的《送別詩》寫道:
楊柳青青著地垂节沦,楊花漫漫攪天飛键思。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甫贯?
到了唐朝稚机,楊柳作為離別符碼就成了詩人的標配。王之渙的《送別》寫道:
楊柳東風樹获搏,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失乾,應為別離多常熙。
但影響最大的還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后來譜了曲碱茁,稱為《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裸卫,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纽竣,西出陽關無故人墓贿。
從此,楊柳和離別就成了同義詞蜓氨,任誰也無法抹去聋袋。即使你們在松下、桃下離別穴吹,如果寫進詩歌幽勒,為了避免誤解,為了最簡潔地表明離別時的場景和心境港令,你們都應該說:“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