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一篇文章有說到践瓷,談話的最終目的就是交流信息⊥鋈兀可是因為高難度談話中的三層挑戰(zhàn)是與生俱來晕翠,且不可避免,只要在這三層的任何一個方面發(fā)生偏差,我們的談話就有可能陷入僵局淋肾,進而導致我們的信息交流出現(xiàn)困難硫麻。于是得到的結論就是:單純的傳遞信息式的談話是毫無意義的,我們需要轉變姿態(tài)樊卓,換一種交流方式拿愧。
剛開始,你總是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觀點說服對方碌尔,可是對方也抱有同樣的想法浇辜,所以談話總是容易陷入僵局。一旦你轉變姿態(tài)唾戚,不再嘗試去說服對方柳洋,而是開始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還嘗試和對方一同分享雙方的情緒和經歷叹坦,共同努力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答案時熊镣,你就會發(fā)現(xiàn)原先那個拼死抵抗的“敵人”消失不見了,反而出現(xiàn)了一位愿意和你交流立由、分享的朋友轧钓。另一方面,你就會發(fā)現(xiàn)跟隨你看待方式的不同锐膜,你獲得的信息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毕箍。
轉變姿態(tài)意味著我們不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而是邀請別人加入道盏,共同探討如何解決問題而柑。為了解決問題,我們都以一種學習的心態(tài)參與此次談話荷逞,展開一場學習型談話媒咳。
為了進行一場學習型談話,我們必須學習各種談話技巧种远,改正我們錯誤的談話方式涩澡。接下來的內容是對“發(fā)生了什么”這一具體問題的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討論,發(fā)現(xiàn)并糾正我們在這一談話結構中常犯的錯誤坠敷。
?1妙同、了解他的故事,不再爭論是非
“發(fā)生了什么”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意見不合膝迎。意見不合導致了我們爭論不休粥帚,甚至失去理智變成爭吵∠薮危可能在你看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或“凡事都有兩面性”芒涡,雙方意見不同是正常現(xiàn)象》丫。可并不是所有人都這么想赠群,在某些人看來,交流對象要么天真依啰、要么幼稚乎串、要么就是考慮不周店枣,于是他們總是想通過說教的方式來讓對方改變現(xiàn)有的觀點速警。
他們總是認為問題出在對方身上,可是對方卻認為問題出在他們身上鸯两,此時公說公有理闷旧,婆說婆有理,各執(zhí)一詞钧唐,誰也不肯退讓忙灼。因為當一方開始說教的時候,另一方就會感到威脅钝侠,開始拼命反擊该园,于是開始爭辯并且阻止了我們探索的腳步。其實爭辯毫無意義帅韧,尤其是沒有諒解的爭辯里初。
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爭辯,而是嘗試去了解和理解對方忽舟,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双妨,我們每個人身上發(fā)生的故事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故事是在事實基礎上系統(tǒng)的形成的叮阅。故事形成主要通過三個過程:信息的接收刁品、與自身經歷的結合、以及我們自己的理解和闡釋方式浩姥。在這每一過程當中 都會有意見不合挑随,產生矛盾的可能。
轉變姿態(tài)勒叠,去理解對方的故事兜挨,想要客觀的了解對方的故事,只有一個方法缴饭,那就是懷著一顆好奇的心去傾聽暑劝。
我們應該從確定轉向好奇,了解他人的故事颗搂,聆聽雙方的故事担猛,并且采取“和”的姿態(tài)。什么是“和”的姿態(tài)?我們通常認為我們雙方的故事是無法共容的傅联,要么接受我的先改,要么接受你的,其實還有第三種姿態(tài)蒸走,就是“和”的姿態(tài)仇奶。我可以認真聆聽你的故事,但我也會保留我的故事比驻。也許有人會問该溯,這樣一來不就像是誰都是對的,有誰都是錯的了嗎别惦?那到底該接受哪一個狈茉?好吧,其實此刻我們的重點不再是接受誰的故事掸掸,而是雙方都毫無保留的分享和理解之后氯庆,找出二者都能接受的好的解決方法。
2扰付、不要輕易地設定雙方意圖
在爭論中堤撵,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你就是想……..”,揣測對方在這件事當中的的意圖成為我們慣用的手段羽莺,可是就是這種隨意揣測對方意圖的行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判斷实昨。我們在前面也有提到,有些人他的意圖是好的禽翼,可造成了壞的影響屠橄,在我們還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之前,我們總會遷怒與他闰挡,就是因為我們已經設定了他的意圖锐墙,盡管毫無根據(jù)。
大量的事實表明长酗,我們總是會對對方的意圖下結論溪北,可惜我們很少是正確的。我們基于對方的行為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夺脾,做出了關于他們意圖的假設之拨。因為我們受到了傷害,于是我們就認為對方是想傷害我們的咧叭,并且做出的都是最壞的假設蚀乔,可是我們很少發(fā)現(xiàn)這都是我們的猜想,都是我們沉浸在自己的故事當中菲茬,在根本不清楚他人故事的前提下做出的猜想吉挣,毫無道理可言派撕。
當我們錯誤的指責他人的意圖的時候,就會激起自身的防御心理睬魂。一般情況终吼,我們都會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因為他們懷有不良目的還企圖傷害我們氯哮。所以談話就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huán)——雙方都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际跪,同時雙方也都認為自己的言語不過是在面對不當指責時為自己進行的一種辯護,誰也不肯做出退讓喉钢。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姆打,好意與壞影響是無法抵消的。我們也許認為只要我們的意圖是好的出牧,對方就不會感受到傷害穴肘。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也許你想著只要自己解釋清楚了就行舔痕,可是就算你真心想說,對方也不一定會聽豹缀。如果我們僅僅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將自己的本意——解釋清楚即可伯复,那根本無助于解決問題,因為對方總會錯過你講述內容的重要部分,此刻在他腦海里只有一個聲音:“我知道你想做什么”而且“我受到了傷害”邢笙。
那我們該如何避免這種錯誤呢啸如?
一、讓意圖的假設不再受所受影響的干擾氮惯。
首先向自己提問三個問題叮雳,“對方事實上說了或做了什么?”“他的言行對我產生了什么影響妇汗?”“在這基礎上帘不,我對他的意圖做出了何種假設?”我們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杨箭,就是讓你知道你對他人的意圖的設定只是一種假設寞焙。當你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之后,便可以和對方溝通互婿,告知對方你的感受捣郊,并詢問他的意圖。這樣一來慈参,肯定會比你一開頭就劈頭蓋臉的向對方質問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呛牲。
我們也不要放棄自己的假設,因為這是不現(xiàn)實的驮配。同樣娘扩,也不要將自己的觀點隱藏起來尊勿,你大可以將自己的猜測,觀點告知對方畜侦。當然我們這般作并不是在質問對方元扔,我們只想去驗證自己關于對方的猜測是否屬實僅此而已。當然旋膳,無論你當時的溝通技巧多么高明澎语,對方也會做出辯解。此刻你要做的就是讓對方盡可能的放松下來验懊,讓對方自辯的要求不要那般強烈擅羞,然后你才有機會讓對方承認你的觀點。
二义图、傾聽對方的感受减俏,反思自己的意圖。
如果我們想要透過迷霧看清楚事件的本質碱工,就一定要了解我們究竟是如何曲解他人的意圖娃承,讓高難度談話難上加難的。這時略過指責怕篷,聆聽雙方的感受變得十分重要历筝。書中提到,對于我們懷有不良意圖的指責通常由兩個單獨的觀點構成:一是我們懷有不良意圖廊谓;二是對方對我們的所作所為感到失落梳猪、難受或尷尬。我們不能忽略這兩個觀點中的任何一個蒸痹,如果你能過在談話時先聆聽對方的感受春弥,再回答關于意圖的問題,你們之間的談話就會變得輕松很多叠荠,也容易取得突破匿沛。
但是當談論到你自己的意圖的時候,還請不要撒謊或是隨意的說出自已是懷有好意的蝙叛,盡管我們經常為自己這樣辯解俺祠。但是相信我,你的意圖肯定比你說出來的要復雜得多借帘。還請你敞開心扉蜘渣,反思自己,不要忽略的意圖的復雜性肺然。
三蔫缸、放棄指責,將歸責系統(tǒng)圖表化
“事情已經很清楚了际起,問題就出在他身上拾碌,他就應該承擔全部責任吐葱。”“當事件發(fā)生之后我們每個人都很清楚誰才應該是承擔責任的那個人校翔,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弟跑,那個人一定不是我》乐ⅲ”大家都這么想孟辑,于是開始相互指責,可熟不知此刻的我們已經陷入了“指責”的圈套 蔫敲。
之所以說相互指責是個圈套饲嗽,一方面它壓制了我們了解真正導致矛盾原因的能力,并阻止我們做出補救措施奈嘿;另一方面貌虾,單純的職責其實是不公平的,而且對于解決矛盾毫無幫助裙犹。
導致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有二:就某事與對方發(fā)生了爭執(zhí)尽狠;我們害怕自己受到指責。因為別指責的一方往往就得扮演“壞角色”伯诬。既然指責不能解決問題晚唇,我們應該怎么辦?這時候就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新的詞盗似,一個與指責難以區(qū)分的詞——歸責。雖然歸責與指責很難辨認與區(qū)分平项,但是歸責是你高難度談話中提高談話技巧的關鍵一環(huán)赫舒。
從本質上來說,兩者的差別就在于指責是批判闽瓢,是向后看接癌,而歸責是理解,是向前看扣讼。同時歸責也是互動缺猛,是合作。歸責體系椭符,是雙方共同創(chuàng)造的互動系統(tǒng)荔燎,一旦了解雙方在此次事件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們就能清楚地知道各自需要做什么销钝,才能在以后的事情中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有咨,這才是有效地解決方法。
不過人們常常對歸責有一種誤解:單方面的歸納責任——事情一旦出了問題蒸健,要不就是你應該全部承擔座享,要不就是我承擔婉商。一旦用這種心態(tài)交談,只會讓談話前景變得更加昏暗不明渣叛,對于解決問題毫無建樹丈秩,所以只有雙向歸責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