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祖壇經(jīng)》基本簡介:
《六祖壇經(jīng)》考榨,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經(jīng)》,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鹦倚,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jīng)典河质。它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dǎo)門徒的言教,內(nèi)容豐富震叙,文字通俗掀鹅,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jù)。
全經(jīng)內(nèi)容分為三部分:首先是惠能自述平生媒楼,基本反映惠能出家貧苦乐尊、黃梅得法、南歸傳禪的主要事跡;其次是惠能弘法所說內(nèi)容划址,即其如何以空融有扔嵌、直了心性、頓悟成佛的禪學(xué)思想和禪法特色;最后是惠能弟子對大師的請益以及他與弟子的問答夺颤。
《六祖壇經(jīng)》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痢缎、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世澜。所謂“唯傳見性法独旷,出世破邪宗”。性寥裂,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嵌洼。即“菩提自性,本來清凈封恰,但用此心麻养,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诺舔。這一思想與《涅槃經(jīng)》“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鳖昌。
《六祖壇經(jīng)》還主張唯心凈土思想。認(rèn)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混萝,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萍恕,不識身中凈土逸嘀,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允粤。又說:“心地但無不善崭倘,西方去此不遙翼岁;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司光±牌拢”惠能反對離開世間空談佛法,主張“佛法在世間残家,不離世間覺榆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坞淮。指出:“若欲修行茴晋,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回窘。在家能行诺擅,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啡直,如西方人心惡”烁涌。
惠能法師指導(dǎo)禪者修行實(shí)踐的核心方法:“無念為宗,無相為體酒觅,無住為本”撮执。無念即“于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論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起心動念;無相為體阐滩,即“于相而離相”二打,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知一切相皆是虛妄;無住為本掂榔,即“于諸法上念念不住”继效,無所系縛。 于修行的次第上装获,一般說法認(rèn)為惠能法師主張頓悟瑞信,其實(shí)是誤解⊙ㄔィ惠能法師認(rèn)為“不悟即佛是眾生凡简,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萬法盡在自心中精肃,頓見真如本性”秤涩,是指佛與眾生的差異只在迷悟之間,但同時強(qiáng)調(diào):“法即無頓漸司抱,迷悟有遲疾”;“迷聞經(jīng)累劫筐眷,悟在剎那間”,指出“法即一種习柠,見有遲疾”匀谣,“法無頓漸照棋,人有利鈍”,明確指出了由迷轉(zhuǎn)悟有量變積累的過程武翎,客觀地分析了頓悟與漸悟的關(guān)系烈炭。
《壇經(jīng)》的思想對禪宗乃至中國佛教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國佛教著作被尊稱為“經(jīng)”的宝恶,僅此一部符隙。《六祖壇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卑惜。
倘若看了這些介紹之后還不明白膏执,那么一定要繼續(xù)看下去。
(二)《六祖壇經(jīng)》的創(chuàng)作背景:
惠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露久,并主張不立文字更米,教外別傳,直指人心毫痕,見性成佛征峦,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xué)消请,流行日廣栏笆,成為佛教禪宗的正系‰惠能不會寫字蛉加,不會讀經(jīng),卻對《金剛經(jīng)》缸逃,《維摩經(jīng)》针饥,《楞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需频,《法華經(jīng)》丁眼,《涅槃經(jīng)》,《梵網(wǎng)經(jīng)》相當(dāng)明了昭殉。 《六祖壇經(jīng)》最早起源于六祖惠能大師應(yīng)邀至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苞七,法海將此事記錄題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捕惠能回曹溪山后蹂风,傳授“無相戒”,故法海于書名補(bǔ)上“兼授無相戒”乾蓬。這時《壇經(jīng)》開始外傳惠啄,俗稱《六祖法寶記》。 “壇”,即高臺礁阁。惠能曾坐在韶州大梵寺的一個高臺上為眾人說法族奢±驯眨惠能的弟子法海按照惠能的囑咐,把他說法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越走,編纂成書棚品,于是就有了《六祖壇經(jīng)》。該部典籍不僅記下了惠能的佛學(xué)理論廊敌,也記錄了他的身世铜跑、經(jīng)歷和得法、傳法的經(jīng)過骡澈。
(三)壇經(jīng)內(nèi)容閱讀感想:
(1)原文有:“時有江州別駕锅纺,姓張,名日用肋殴,便高聲讀囤锉。惠能聞已护锤,遂言:亦有一偈官地,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烙懦,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xué)無上菩提驱入,不得輕于初學(xué)。下下人有上上智氯析,上上人有沒意智亏较。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魄鸦。別駕言:汝但誦偈宴杀,吾為汝書。汝若得法拾因,先須度吾旺罢,勿忘此言【罴牵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扁达,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蠢熄,何處惹塵埃跪解。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签孔,無不嗟訝叉讥,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窘行。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图仓,恐人損害罐盔,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救崔。眾以為然惶看。”這一段主要在寫慧能完全開悟之前的故事六孵,與神秀戰(zhàn)戰(zhàn)兢兢先將自己的偈偷偷寫在墻上纬黎,看其結(jié)果如何再回明師傅的態(tài)度相比,慧能則全無“包袱”劫窒,大膽直接地頌出自己的偈本今,并且有如此智慧:“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主巍。若輕人诈泼,即有無量無邊罪”。同時煤禽,從慧能的偈(菩提本無樹铐达,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檬果,何處惹塵埃)中也可以看出瓮孙,他所開悟的佛法的“空”的內(nèi)容,即所說“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jīng)》)选脊,即心無所住杭抠,心住無住處。佛經(jīng)里說有三心是不可得到的:過去心不可得恳啥、未來心不可得偏灿、現(xiàn)在心不可得。既然這三心都得不到了钝的,你還住什么呢翁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相者,既然無我硝桩,心又何在沿猜?住,就是你在意了碗脊,你在意了啼肩,就不行。需要放空,空不是沒有祈坠,是不要在意害碾,不要住。不管你做了什么赦拘,都不要住蛮原,你施舍了,你不要覺得你施舍了另绩, 發(fā)生過, 但是你不能在意花嘶,要隨他去笋籽。讀佛經(jīng),有這么一個過程椭员,開始的時候车海,就是妄心非住也得住,就是強(qiáng)迫你自己住隘击,當(dāng)然侍芝,這是假住,慢慢的心無所住埋同,把一切都放下了州叠,也就自由了。無所住而生其心凶赁。住是執(zhí)著的意思咧栗,你執(zhí)著了你就會有煩惱,有煩惱了就會有生死輪回虱肄,所以所有行為都不可以有執(zhí)著致板。比如行善,如果行善有執(zhí)著于得到善報(bào)咏窿,希望自己有好運(yùn)斟或,這就是住相布施。住的含義集嵌,就是有妄想萝挤、分別、執(zhí)著根欧,沒有妄想平斩、分別、執(zhí)著咽块,就是無所住绘面。這就是金剛經(jīng)的核心别厘。在此纺且,可以看出慧能對于金剛經(jīng)的理解是比較透徹的。由此偈,我聯(lián)想到兩個故事:一是中土禪宗二祖的故事庭猩,慧可去拜菩提達(dá)摩為師,慧可就對師父說,我的心沒法安頓(我心未安),請和尚慈悲,幫我安心碳褒。菩提達(dá)摩說,那好,把心給我,我?guī)湍惆搽缌恪;劭烧f,我這個心怎么拿得出來呢?菩提達(dá)摩說,好,我已經(jīng)安好了情组。于是慧可豁然開朗燥筷。另外一個是大學(xué)士蘇東坡的故事,與朋友沙湖外出院崇,回來的時候遇到傾盆大雨肆氓,眾人皆狼狽不堪、怨聲載道底瓣,而蘇軾則“余獨(dú)不覺”谢揪,在大雨中尚且“何妨吟嘯且徐行”這種瀟灑放任、通透豁達(dá)的態(tài)度捐凭,而最終“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拨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茁肠。(范仲淹《岳陽樓記》)內(nèi)心坦然患民,內(nèi)心放空。最后五祖看到這首偈之后的反應(yīng)更是可愛:“遂將鞋擦了偈垦梆。曰:亦未見性酒奶。”而且五祖在傳了慧能衣缽之后奶赔,又跟他說:“衣為爭端惋嚎,止汝勿傳。若傳此衣站刑,命如懸絲另伍。汝須速去,恐人害汝绞旅“诔ⅲ”師傅照拂徒弟,愛護(hù)徒弟因悲。
?(2)原文有:“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堕汞,遇會則藏』瘟眨惠能三更讯检,領(lǐng)得衣缽琐鲁。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人灼,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围段,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投放。祖令上船奈泪,五祖把櫓自搖【姆迹惠能言:請和尚坐涝桅,弟子合搖櫓。祖云:合是吾渡汝烙样》胨欤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误阻,用處不同∏绻。惠能生在邊方究反,語音不正。蒙師付法儒洛,今已得悟精耐,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琅锻。以后佛法卦停,由汝大行,汝去三年恼蓬,吾方逝世惊完。汝今好去,努力向南处硬,不宜速說小槐,佛法難起『稍”在這段話中師徒之間的對話當(dāng)中凿跳,充滿了機(jī)鋒,比如五祖回答慧能“往哪兒去”的問題時疮方,他說“逢懷則止控嗜,遇會則藏÷庀裕”未點(diǎn)明具體的地址疆栏,卻也直指內(nèi)心歸處曾掂。還有談到是師傅渡徒弟,還是自渡的問題時承边,我想到之前兩位前輩分別說的兩個觀點(diǎn)遭殉,一個說“佛渡有緣人”;一個說“佛不度有緣人”博助,如此险污,佛到底渡不渡有緣人?就這個問題富岳,我也請教過上課講壇經(jīng)的老師蛔糯,他如是說:佛勢必是渡有緣之人的,有慧根之人窖式,有愿意歸順(或是學(xué)習(xí))佛法之人蚁飒,緣何不渡;而與此同時萝喘,修行總歸是自己的事淮逻,是否能夠開悟、對奧妙的佛法有自己的領(lǐng)悟又是需要去努力的一件事阁簸,僅憑他人之力遠(yuǎn)遠(yuǎn)不可為爬早。
(3)原文有:“一日思惟,時當(dāng)弘法启妹,不可終遁筛严。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jīng)饶米。時有風(fēng)吹幡動桨啃。一僧曰風(fēng)動,一僧曰幡動檬输,議論不已照瘾。惠能進(jìn)曰:不是風(fēng)動丧慈,不是幡動网杆,仁者心動。一眾駭然伊滋√既矗”慧能為人熟知的另一故事即為“風(fēng)動幡動”的論爭了。常理來講笑旺,風(fēng)吹幡動昼浦,我們說風(fēng)是主動的一方,幡是被動的一方這是很直觀的現(xiàn)象筒主。而又從邏輯辯證的角度再來看关噪,風(fēng)動也好鸟蟹,幡動也好,它們都在運(yùn)動使兔,那從物理的觀點(diǎn)來看就是都有位移建钥,那么可能得出兩者都在動的結(jié)論。而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虐沥, 我們可以換一個表達(dá):某人騎著單車從你面前經(jīng)過熊经,到底是人動還是車動呢?如果人也沒動欲险,車也沒動镐依,只是你的心在動,那么這個騎車的人怕是永遠(yuǎn)也騎不到目的地吧天试?這樣看來又有很明顯的唯心主義色彩槐壳,顯然跟我們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唯物思想是相違背的。在比較深入的了解佛法或是哲學(xué)之前我對此的理解也就如此而已了喜每。但是务唐,而今我再來看這句話,更多的就是從哲學(xué)的带兜、佛家的角度去看:此處的風(fēng)枫笛、幡是有其象征意味在其中的,絕不是一句唯物論就可以否定的鞋真。 大多數(shù)人崇堰,都會認(rèn)為是幡在動沃于,因?yàn)轱L(fēng)是看不到的涩咖,這也是大多數(shù)學(xué)佛者,常常忽略的繁莹,很多人學(xué)佛檩互,只注重修福報(bào),卻忽略了能夠咨演,真正讓我們見性的東西闸昨,那就是智慧。 而看到風(fēng)動薄风,不說幡動的人饵较,或許明白,智慧的重要遭赂,我們的身體循诉,就好比幡一樣,幡若不遇到風(fēng)撇他,是不會動的茄猫,人無論修行多少年狈蚤,獲得多少福報(bào),若不開啟智慧划纽,依然還是愚癡的脆侮。 如果打個比喻,幡就好像我們身體或者說是六根勇劣,而風(fēng)就好像外在的事物靖避,可以看做是六塵,當(dāng)六根與六塵接觸時芭毙,很多人都執(zhí)著在六根與六塵上筋蓖,要么看到了六根,要么只看到了六塵退敦,卻忽略了粘咖,其實(shí)六根六塵背后,還有一個東西侈百,那就是我們的心瓮下。心,才是決定風(fēng)與幡是否動了的根本原因钝域,這就好像讽坏,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去看例证,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路呜,甚至同一樣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织咧,也會看到不同的風(fēng)景胀葱。而我們看風(fēng)與幡時,不要只取一端去看笙蒙,要結(jié)合自身抵屿,在通過觀察六根與六塵,你就會發(fā)現(xiàn)捅位,其實(shí)很多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轧葛,都是我們的這顆妄心,在不斷的跳動艇搀,因?yàn)樾脑诓煌5奶鴦幽虺叮圆艜吹礁鞣N不同的現(xiàn)象。學(xué)佛者焰雕,要去掉這個妄心衷笋,才能真的見到我們那顆,本來清凈的真心淀散,也就是自性心右莱,妄心會隨著風(fēng)和幡蚜锨,一起動,但自性心慢蜓,永遠(yuǎn)都在哪里亚再,一直都沒有動過,也不曾增或減過晨抡。學(xué)佛要知道氛悬,心不動,萬物皆不動的道理耘柱,然后如捅,才能一點(diǎn)一點(diǎn),去除虛妄之心调煎,回歸自性清凈的狀態(tài)镜遣,學(xué)佛不是得到什么,而是找到士袄,我們本來就有的一切悲关,見到那個本就具足本就清凈,能生萬法的自性娄柳。所以寓辱,悟性高的人,都不會回答赤拒,是幡動秫筏,還是風(fēng)動,因?yàn)獒惋L(fēng)挎挖,都沒有動这敬,而是仁者的心在動。我們都在宣傳教化說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肋乍,就好比佛家說的“真諦”與“俗諦”鹅颊,有時候有些認(rèn)識在真諦上是正確的敷存,而恰恰在俗諦上是錯誤的墓造,反之亦然。
(4)原文有:“宗復(fù)問曰:黃梅付囑锚烦,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觅闽,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涮俄。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蛉拙,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彻亲。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jīng)孕锄,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吮廉。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畸肆,及一闡提等宦芦,當(dāng)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轴脐,二者無常调卑,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大咱,名為不二恬涧。一者善,二者不善碴巾,佛性非善非不善溯捆,是名不二。蘊(yùn)之與界厦瓢,凡夫見二现使,智者了達(dá),其性無二旷痕。無二之性碳锈,即是佛性∑劭梗”如何理解“佛是不二之法”售碳?什么是“不二”,佛說了:“善根有二绞呈,一者常贸人,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佃声,是故不斷艺智,名為不二。一者善圾亏,二者不善十拣,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志鹃。蘊(yùn)之與界夭问,凡夫見二,智者了達(dá)曹铃,其性無二缰趋。”這個解釋也很有“空”的意蘊(yùn)在其中,實(shí)際上秘血,如果分別在法相中去理解不二法就很困難味抖,如果用一個比喻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世界是個幻象灰粮,那么你所存在的世界就如同是你做了一個夢非竿。在夢境中,有“犯四重禁谋竖,作五逆罪红柱,及一闡提等人”。為什么有呢蓖乘?因?yàn)樗麄兌际悄愕膲糁邢蟠盖摹S小俺Ec無常”“善與不善”“蘊(yùn)之與界”“凡夫與智者”這些概念和現(xiàn)象嘉抒。為什么會存在呢零聚?因?yàn)檫@些都是你在夢境中學(xué)習(xí)來的概念,以及夢境中所顯現(xiàn)的幻象些侍。八萬四千法門終歸于實(shí)相門隶症。實(shí)相門就是不二法門。認(rèn)識到實(shí)相的法就是不二之法岗宣。而實(shí)相是一切都是心生幻象蚂会。徹悟到這一點(diǎn)就是悟道成佛。如果徹悟到這一點(diǎn)耗式,就徹悟到了“犯四重禁胁住,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人”刊咳,以及一切的“常與無潮爰”“善與不善”“蘊(yùn)之與界”“凡夫與智者”等等都是“病眼見空花”,都不是實(shí)際存在的娱挨。這些現(xiàn)象都如同是你的夢境中所顯現(xiàn)的幻象余指。因此,什么是不二之法跷坝?就是當(dāng)你徹悟到這一點(diǎn)時酵镜,即悟到一切都是你的心生幻象,就是“不二之法”探孝。所以笋婿,根本不是外在眾生是否會斷佛性誉裆,而是你的佛性是不斷的顿颅。就是說,你是可以轉(zhuǎn)迷為悟足丢,悟道成佛的粱腻,這是真正的不二法1优洹(此為網(wǎng)上資料查得)提到“佛性非常非無常”“ 佛性非善非不善”我聯(lián)想到最近看的一步國產(chǎn)動漫作品《少年歌行》绍些,里面有很多的佛教元素捞慌,但就故事情節(jié)來講,最開始柬批,以和尚無心代表的天外天魔教是反派角色啸澡,也就是所謂的“惡”,而以大覺禪師為代表的佛教子弟好像在懲惡揚(yáng)善氮帐,除魔衛(wèi)道嗅虏,也就是所謂的“善”,可到最后善非善上沐、惡非惡皮服,就像小時候的無心對同門師兄無禪說過的話,無禪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武功到底該如何練習(xí)参咙,到底怎樣才能練得伏魔神通呢龄广?無心對無禪說:“這就是金剛伏魔神通,只是伏魔之心如此之重蕴侧,與魔又有何異择同,除魔,是殺盡煩惱之魔净宵,當(dāng)除的不是外魔”奠衔,雖然只是一席簡單的話語,但無禪聽完之后就已經(jīng)對伏魔神通恍然領(lǐng)悟塘娶。而最終归斤,無心也是由魔入佛,由此來理解“佛是不二之法”刁岸。
(5)原文有:“善知識脏里,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虹曙。一切處所迫横,一切時中,念念不愚酝碳,常行智慧矾踱,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疏哗。世人愚迷呛讲,不見般若。口說般若贝搁,心中常愚吗氏,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雷逆,不識真空弦讽。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膀哲。若作如是解往产,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某宪,唐言到彼岸捂齐。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缩抡,如水有波浪奠宜,即名于此岸。離境無生滅瞻想,如水常通流压真,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蘑险〉沃祝”此兩段解釋了兩個常見的佛教名詞“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即智慧到彼岸佃迄。
(6)原文有:“善知識泼差,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呵俏,眾生是佛堆缘。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普碎,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凈吼肥。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麻车∽褐澹《凈名經(jīng)》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动猬∑《罚”所“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赁咙∨チ”謂視角不同免钻,看到的事物就不同,所謂心里有什么臂痕,就會看見什么伯襟。 宋朝的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猿涨,他有個好朋友是個有道的高僧握童,名字叫佛印。一天叛赚,蘇東坡突發(fā)奇想澡绩,要開開這位好朋友的玩笑。他問佛影掣健:“在你眼中肥卡,我像什么啊事镣?” 佛印說:“在我眼中步鉴,居士像佛祖×в矗” 蘇東坡又問:“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嗎氛琢?”佛印老老實(shí)實(shí)地回答:“我不知道∷嫔粒”蘇東坡說:“在我眼中阳似,你像一堆牛糞☆戆椋”蘇東坡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撮奏,把這件事說給了他那聰明絕頂?shù)拿妹锰K小妹,并說我以前盤道老輸給佛印当宴,這次總算掙回了點(diǎn)面子畜吊。蘇小妹聽了皺皺眉,對哥哥說:“這次你又輸了户矢。一個人心里有佛定拟,他看的一切都是佛;一個人要是心里裝著牛糞逗嫡,他看到就只有牛糞青自。”這大概是佛教告訴人們“觀世界”的方式驱证。
(7)原文有:“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延窜,八月初三日,于國恩寺齋罷抹锄,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逆瑞,吾與汝別荠藤。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获高,得見佛性?師言:汝等諦聽哈肖。后代迷人,若識眾生念秧,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淤井,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摊趾,見自心佛性币狠。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砾层,非是佛迷眾生漩绵。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肛炮,佛是眾生止吐。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侨糟,佛是眾生碍扔。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粟害,即是眾生成佛蕴忆。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悲幅。自若無佛心套鹅,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汰具。外無一物而能建立卓鹿,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jīng)云:心生種種法生留荔,心滅種種法滅吟孙。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聚蝶,名自性真佛偈杰妓。后代之人,識此偈意碘勉,自見本心巷挥,自成佛道⊙槊遥”壇經(jīng)的最后慧能法師給出了修行的指點(diǎn):“我心自有佛倍宾,自佛是真佛雏节。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高职,更莫狐疑钩乍。”“心生種種法生怔锌,心滅種種法滅寥粹。”從心理學(xué)上講产禾,人在苦悶排作、失意牵啦、悲觀亚情、倒楣時,不論看到什么哈雏、遇到什么楞件,都覺得不舒服、不對勁裳瘪。當(dāng)一個人被愛土浸、愛人都很稱心如意,事業(yè)工作都順利彭羹,他會覺得世界很有希望黄伊,充滿活力。既然同一個人派殷,在不同的心境下还最,看同一個世界,會有不同的心理和身體的感受毡惜,“心生種種法生”就心理學(xué)的層次而言是講得通也可體會得到的拓轻。同樣的,對任何一件事经伙,只要念頭轉(zhuǎn)變或消失扶叉,外界也就沒有固定的、永恒的帕膜、不變的現(xiàn)象≡嫜酰現(xiàn)象是隨著我們念頭的轉(zhuǎn)變而變,這叫“心滅種種法滅”垮刹。 盡管這樣想是偏向于唯心主義的觀點(diǎn)达吞,但是假使我們拋去唯物唯心的這種評判標(biāo)準(zhǔn),我倒是覺得“心生種種法生危纫,心滅種種法滅”的思想也包含了易經(jīng)當(dāng)中“易”的思想宗挥,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一切事物都在發(fā)生變化乌庶。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契耿。日光之下并無長新瞒大。雖然外部的環(huán)境是如此變化莫測,但是只要能守住自己的心搪桂,那么“我心自有佛透敌,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踢械,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酗电,更莫狐疑∧诹校”這是一種自信撵术,也是一種定力,一種能夠影響別人但不被別人所影響的定力话瞧。
(四)《中國智慧?禪宗的境界》閱讀感悟
最后嫩与,再談一談易中天在《中國智慧》這本書中提到的很有啟發(fā)的話:首先,禪宗是人間的佛法交排。具體而言划滋,就是“凈土無理,佛也是人埃篓,讀經(jīng)無用处坪,坐禪無功〖茏ǎ”
中國化佛教凈土宗的修行方式同窘,就是不停地念佛,念“阿彌陀佛”胶征,如此塞椎,死后便可以去往西方極樂。但慧能在《六祖壇經(jīng)?決疑品》中諷刺說:“東方人遭罪睛低,念佛求生西方案狠。西方人遭罪,念佛求生何方钱雷?”天國被否定骂铁,人世就被肯定。 再者罩抗,禪宗打破佛教神秘感拉庵,回到人世間:“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套蒂;離世覓菩提钞支,恰如求角兔茫蛹。”即要想成佛烁挟,便只能在人間婴洼。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在世俗生活中成佛?惠能說,其實(shí)也很簡單,無非“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成ぃ總之,只要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團(tuán)結(jié)同事,凡事忍著讓著,則“西方只在目前”(《六祖壇經(jīng)?決疑品》)柬采。也即我們熟悉的儒家所提倡的信條。因此,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禪宗的中國化,其實(shí)就是儒學(xué)化且警》勰恚或者說,第一步,玄學(xué)化;第二步,儒學(xué)化。有了這“兩化”,佛教可不就中國化了斑芜。
那么大家普遍認(rèn)為的信佛就要讀經(jīng)肩刃、坐禪的方式,在慧能的禪宗看來有用嗎押搪?沒用树酪。觀音菩薩解決現(xiàn)實(shí)問題,阿彌陀佛解決歸宿問題,這就是中國人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浅碾。也就是說,中國人的要求,是一要簡單二要管用大州。中國人喜歡《周易》,就因?yàn)椤吨芤住芳群唵斡止苡谩,F(xiàn)在,凈土宗(直念“阿彌陀佛”即可)比《周易》還簡單還管用,所以凈土宗吃得開垂谢。但是,禪宗比凈土宗更簡單厦画。凈土宗還要念阿彌陀佛,禪宗連佛都不用念。六祖惠能的說法,叫“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六祖壇經(jīng)?般若品》)滥朱。這就是說,只要你覺悟,你就是佛根暑。覺悟,需要多少時間?一剎那。一剎那是多長?七十五分之一秒徙邻。只要七十五分之一秒的時間,就能成佛,還有比這更簡單的嗎?
但是排嫌,這樣的佛教,還是佛教嗎缰犁? 禪宗的弟子們有的“呵佛罵祖”有的“殺佛殺祖”淳地,還有的“燒佛”,如此種種帅容,又該如何理解颇象?首先,佛教并徘,就是“覺悟”的宗教遣钳,覺悟,是成佛的關(guān)鍵麦乞。其次蕴茴,佛祖普度眾生的可能性在于眾生皆有佛性劝评。再者,為什么眾生有佛性但卻沒有成佛呢倦淀?因?yàn)椤懊浴备段獭!懊约捶鸨娚翁蚣幢娚鸢俨啵挥薨V佛眾生,智慧眾生佛能扒∮犊剩” 繼續(xù)說第四個問題:為什么佛就覺悟,眾生就迷呢初斑?因?yàn)椤皥?zhí)”辛润。所謂“執(zhí)迷不悟”,就要“破執(zhí)”——“破我執(zhí)”“破法執(zhí)”“破空執(zhí)”见秤。(詳見《中國智慧?破字當(dāng)頭》)
最喜歡這本書的最后一章:只許佳人獨(dú)自知砂竖。覺悟這件事,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鹃答。否則,就是雞同鴨講乎澄。
《五燈會元》卷三說,有一個人,曾經(jīng)向前面說過的興善惟寬請教。他說,請問大和尚,道在哪里?惟寬說,就在眼前测摔。那人說,既然就在眼前,我怎么看不見?惟寬說,因?yàn)槟阌小拔摇?所以看不見置济。那人說,我有“我”,所以看不見。那大和尚你,看得見嗎?惟寬說,又有你,又有我,更看不見锋八。這個人就覺得自己明白了,便又問,那么,沒有我也沒有你,就看得見了吧?惟寬法師說,沒有你也沒有我,誰看啊?這話意味深長浙于。是啊,“無汝無我,阿誰求見”?我也沒了,你也沒了,還需要成佛嗎?誰成佛啊?事實(shí)上,在禪宗看來,成佛,正是為了每個人自己。
所謂“普度眾生”,無非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脫離苦海嘛!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個人的人生也只屬于他自己挟纱。因此,成佛,是每個人自己的事羞酗。你不開竅,佛也沒有辦法。由此可見,禪宗所謂“開悟”,其實(shí)是“找回自己”紊服。(引自易中天《中國智慧》) 成佛的關(guān)鍵在于覺悟檀轨,覺悟的關(guān)鍵在于自我。在于發(fā)現(xiàn)自我围苫、找到自我裤园。看來,禪宗不僅是人間的佛法,簡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剂府。智慧與知識不同拧揽。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唯其如此,禪宗才會有那么多層出不窮又千奇百怪的機(jī)鋒與公案。因?yàn)閷W(xué)佛的人固然要有慧根,開悟的人也必須有機(jī)智淤袜。顯然,禪宗的否定,不是否定,是肯定痒谴。或者說,是否定之否定铡羡。事實(shí)上,他們否定的是執(zhí)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條,肯定的是自我积蔚。因此,只要不執(zhí)著,什么都可說,什么都可做,什么都能有。但智慧的獲得,卻只能靠每個人自己烦周。于是,禪宗就從佛法變成了一種境界眯停。
而這種境界穆律,只許佳人獨(dú)自知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