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谅河,我在簡書上閑逛老虫,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我為何花2555元買了一本書叶骨?》。之后我加入了新生大學社群祈匙,一方面認識了一群擁有成長型心智的同學忽刽,另一方面關注了一批有質量的寫作者。
其實再向前追溯夺欲,可以到2014年跪帝,Linda的同學的前同事小飛在微博上推薦了簡書。而我跟小飛僅僅在聚會上有一面之緣些阅,覺得他有趣而關注了他的微博伞剑。
再回來講加入新生大學后產(chǎn)生的新連接,通過新生大學社群交流市埋,關注了一批高品質的blog和公眾號黎泣,例如:和菜頭、霍矩缤谎、連岳抒倚、馮大輝、劉傳坷澡、Xdite......
然后呢托呕,跟一部分新生大學同學在一個小群里練習寫作,又加入了兩位同學開辦的“經(jīng)濟學研習”和“解密大數(shù)據(jù)”社群,通過社群交流關注了一批公眾號镣陕,例如:布爾費墨谴餐、馮學榮、自由市場派呆抑、人文經(jīng)濟學會岂嗓、中國經(jīng)濟學人、水庫論壇鹊碍、經(jīng)濟學家告訴你......
2016年7月我參加了劉傳的認知學習法課程厌殉,通過劉傳關注到陽志平先生。幾乎同時訂閱了蘭啟昌的“開智計劃”侈咕,通過推薦關注了劉未鵬公罕、梁寧、王爍耀销、曹政楼眷、孫圈圈、Paul Grapham熊尉、Ray Dailo罐柳、王焱鑫、阮一峰......
2016年我還加入了混沌研習社狰住、在得到上訂閱了10個專欄张吉。12月底我整理了一下已關注的微信公眾號,發(fā)現(xiàn)已超過300個催植,于是重新啟用了RSS工具來管理訂閱信息肮蛹。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覺得我是得病了创南,“信息收集癖”伦忠。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我在2016年有一個感觸扰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管理信息缓苛?我想到的方案是通過人來篩選提煉。我并不會逐條閱讀訂閱的信息邓深,而是留下了信息接口未桥,或者說“可能性”。通過關注不同領域的優(yōu)秀公開寫作者芥备,能夠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可能性冬耿,避免被信息之繭包裹。
剛好在寫這篇文章前萌壳,讀了馮大輝先生1月1日發(fā)的文《有了人工智能亦镶,可以給用戶喂更多大糞了》日月,是抨擊“今日頭條”們的。我轉發(fā)在朋友圈并講了我的想法:“3個月前的我100%同意這個觀點缤骨,現(xiàn)在我對馮大輝先生這個觀點不完全同意爱咬。今日頭條這種工具對于屎殼郎來說是更容易找到糞球了,但對于心智完善的人來說绊起,能馴化成篩選優(yōu)質信息的好工具精拟。”
和菜頭1月1日在他的得到專欄里發(fā)問講了同一個話題虱歪,他的意見跟我的想法一致:
我們在世界里徜徉的時候蜂绎,每分每秒都在做篩選∷癖桑看起來我們是在篩選信息师枣,本質上我們是在篩選人。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信息不是依附于人的萧落,總是某個人的發(fā)現(xiàn)践美,某個人的創(chuàng)見,某個人的分析铐尚。判斷哪些信息有價值拨脉,其實是在判斷哪些人有價值,哪些人組成的信息管道有價值宣增。確定了這些人和這些管道的存在,我們就不再把大量時間浪費在海選上矛缨,而是利用這些人肉篩選器認識世界爹脾。這樣,我們最終從無盡的選擇中解脫出來箕昭,終于有了思考的時間灵妨。——和菜頭《選擇的煩惱》
人是信息的載體落竹,而人與人的連接是信息的流動泌霍,優(yōu)秀的人們產(chǎn)生互動,讓信息升華為知識述召,轉化為價值朱转,這就是我過去一年最大的感悟。
好了积暖,在文章的最后藤为,鄭重聲明,這實際是一篇軟廣夺刑。蘭啟昌同學終于下定決心開啟Life Hacker收費社群缅疟,這是我預訂后等了一個多月的社群分别,新的一年,有沒有結伴精進的伙伴存淫?報名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