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很喜歡余光中的文字够傍,他的詩《鄉(xiāng)愁四韻》被羅大佑譜成曲甫菠,一詠三嘆,極富韻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呀長江水冕屯,酒一樣的長江水寂诱,醉酒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滋味。那時安聘,尚不知這詞是余光中的詩痰洒,只覺得這歌詞也著實太美,讓人久久回味浴韭。
后來又看到余光中的詩《鄉(xiāng)愁》:小時候丘喻,鄉(xiāng)愁的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念颈,母親在那頭泉粉。那種對鄉(xiāng)愁情緒的描述是如此深沉,把一個時代人們對于故鄉(xiāng)的思念緩緩吟出,讓人不禁為之動容嗡靡。
再后來跺撼,看了他的散文,《聽聽那冷雨》讨彼,他對雨的描寫極為細膩财边,用詞真可謂爐火純青。
于是買了他的散文集《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点骑,一邊閱讀酣难,一邊慢慢體會,感覺他的文章美則美矣黑滴,但是就像那咖啡憨募,喝一杯可以,再別一杯時就覺得口喝難耐袁辈。
他的文字看起來很美菜谣,作為詩來吟誦一番是可以的,若是作為散文來閱讀晚缩,卻似乎太累了一點尾膊,這就好像一幅畫,每一個細節(jié)都很美荞彼,可是卻沒有重點冈敛。
看他的文章,總覺得他像一個怨婦般絮絮叨叨鸣皂,他寫海抓谴,寫廈門的海、香港的海寞缝、臺北的海癌压,雖然文字不同,但情緒相同荆陆,情景也基本相同滩届,作為讀者看不到什么獨特的東西,也無法體會他所要表達的東西被啼。
他的文章思想性差了一些帜消,看他一篇回湖南祭祀屈原的文章,寫了整個過程趟据,文章很長券犁,讓人沒有耐心看下去,有時候看著看著汹碱,突然懷疑起來粘衬,我為什么要浪費文章看這些文章,我從這些文章中獲得了什么?除了文字美麗之外稚新,還有什么勘伺?看來,韓愈在千年之前提出的文以載道的有道理的褂删,因為直到今天飞醉,仍然還有很多作家醉心于這種毫無意義的文字的堆砌,讓人看完文章之后腦中空空屯阀,我想缅帘,作為一名讀者,這也是我以后應該避免的难衰。
由此想到我們從小上的語文課也是如此钦无,總是強調對于文字的修飾,似乎只要文字優(yōu)美就是一篇好文章了盖袭,而忽略了作文所寫的實質性內容失暂,所要寫的作文也都是一些固定主題,無非做好事鳄虱、寫好人弟塞、寫美景,仿佛整個世界都是陽光拙已,都需要贊揚决记,沒有一絲陰影,沒有一絲需要批判的悠栓,這樣寫出的文章自然與八股文差不多霉涨,沒有思想內涵,徒有其表惭适。
事實上,我們寫文章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楼镐,是一個將腦中無形的思想轉化有形的文字的過程癞志,文字不需要多么優(yōu)美,只要簡單質樸即可框产,太過優(yōu)美的文字有時反而顯得晦澀凄杯,讓人產生了閱讀障礙。
所以我們平時應該多看看司馬遷的《史記》秉宿,《史記》的文字極為簡練戒突,所表述的內容卻極為清楚,一篇文章讀下來描睦,往往感覺多一字嫌多膊存,少一字嫌少,讓我們看到那些歷史長河中的正義與邪惡,俠士的熱血隔崎、將士的忠義今艺、帝王的夢想,這一切無不閃耀的光芒爵卒。
在今天的新華書店里虚缎,那些擺著的裝裱精美的書籍中,大多是華而不實的內容钓株,而極少數(shù)值得我們反復閱讀的好書实牡,如《平凡的世界》、《唐詩三百首》轴合、《古文觀止》创坞、四大名著,這些都值得細細品味值桩,而那些言之無物的摆霉、思想空洞的書籍,不看也罷奔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