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The age of revolution, dual revolution, Hobsbawm, book notes
戰(zhàn)后新形勢
搞定拿破侖后叛拷,“舊制度”們面臨的頭等難題是如何善后和維持和平浊服。法革改變了游戲規(guī)則,有遠見的政治家們都意識到了維持和平大局的極端重要性穆桂,因為大型戰(zhàn)爭幾乎肯定意味著又一場革命,以及舊制度的廢除庆聘。在這個共識下泞边,各國雖然仍然摩擦不斷,但絕大多數(shù)通過外交手段化解问麸。維持和平的努力異常成功往衷。從拿破侖兵敗到克里米亞戰(zhàn)爭(Crimean War, 1854-6),列強沒有兵戎相見严卖。進一步看席舍,從1815年到1914年的百年間,沒發(fā)生兩個國家以上參與的戰(zhàn)爭哮笆。尤其是来颤,這個期間并非風平浪靜,一場場革命運動多次破壞了艱難得來的國際平衡(第六章稠肘,見筆記)福铅。正因如此,后世對當時的外交家和手段評價甚高启具。
善后諸事首要一樁是怎么處置法國本讥。總體來說鲁冯,處置措施現(xiàn)實而理性拷沸,沒有過分的舉措——以免再次激起雅各賓式的激情。復辟波旁王朝薯演,路易十八繼位撞芍,但承認法革帶來的主要改變,包括君主立憲制跨扮。戰(zhàn)爭賠款金額合理序无,軍隊駐扎時間不長,甚至三年后衡创,法國又被接納為“歐洲音樂會”(concert of Europe)的玩家之一帝嗡。
歐洲音樂會
歐洲音樂會是當時人對歐陸列強(great powers,這個說法即起源于此時)的戲稱璃氢,有點類似歐洲地區(qū)的安理會哟玷。包括五個強勢主權體:英、俄一也、法巢寡、奧地利和普魯士喉脖,其中真正算數(shù)的是前三個,后兩個有點榮譽成員的意思抑月。
英树叽。如前所述,英國追求的是占有市場谦絮。以英海軍當時握有的所有深海的完全控制權题诵,某塊土地上飄不飄揚英國旗關系不大,尤其是占領的成本有時候高于控制挨稿。英國的要求是歐陸上不出現(xiàn)過于強大的主權體仇轻。
俄。作為大陸最強軍事勢力奶甘,在從瑞典獲得芬蘭篷店,從土耳其獲得Bessarabia(今屬摩爾多瓦和烏克蘭),以及波蘭大部分后臭家,領土要求獲得滿足疲陕。對于法國以東的眾多公國們,俄國滿足于通過有效遙控的方式維持其霸權钉赁,主要注意力當然集中在不發(fā)生革命上蹄殃。為此,亞歷山大沙皇(Tsar Alexander)組織奧地利和普魯士你踩,搞起一個神圣同盟(Holy Alliance)诅岩。英國雖然不爽俄國對歐洲大部的霸權,但是沒辦法带膜,除非和俄國開戰(zhàn)吩谦,或者允許法國獲得更多權力。
法膝藕。法國是不可忽視的勢力式廷,這是公認。然而也止于此——之前把大家搞得太傷了芭挽。
奧&普滑废。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作為歐洲警察,遏制各地革命勢頭袜爪。這和奧地利這雜七雜八一大家子本身的利益相互吻合蠕趁,因為任何擾動都可以導致其解體。普魯士則得益于英國堅持在法國邊上的西德設置有力強權的主張[1]辛馆,首次成為了實質(zhì)上的歐洲列強妻导。它得到了在眾多小公國治下不能釋放其巨大經(jīng)濟潛力的萊茵蘭地區(qū)。此外它把部分波蘭領土讓給俄國怀各,但得到了富足的Saxony(今德國一州)的一半倔韭。
1815協(xié)定及其終結(jié)
1815善后/分家中,各國設置了一個用來維持和平的機制瓢对,通過定期碰頭磋商寿酌,在潛在問題爆發(fā)前用外交方式化解之。然而硕蛹,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初期醇疼,饑荒和商業(yè)不景氣造成了對社會變革的懼怕,各國忙于各自防備法焰。而等1820年經(jīng)濟恢復局勢稍緩時秧荆,各國間的利益差異已經(jīng)讓1815年分家協(xié)議開始松動。到了1829年希臘爆發(fā)革命埃仪,并在英俄幫助下從土耳其獨立乙濒。雖然成立了一個王國,但這次協(xié)定也被打臉得差不多了卵蛉。
到1830年颁股,法國本身發(fā)生革命,因而徹底終結(jié)了協(xié)定體系傻丝。萊茵河以西不再處于神圣同盟的監(jiān)督甘有。而英俄在巴爾干和黎凡特各下很大一盤棋,試圖從東方問題(the Eastern Question)葡缰,即怎么應對土耳其帝國不可避免的解體亏掀,中獲得最大利益。大博弈(the great game)這個用法在這個時期用于指代這盤棋——后來接著用于描述冷戰(zhàn)間諜活動泛释,這是后話滤愕。這個說法也體現(xiàn)了當時爭奪以偷偷摸摸小打小鬧為主,沒有到劍拔弩張(sabre-rattling)胁澳,一直到克里米亞戰(zhàn)爭该互。
相比起來,更危險的是土耳其解體本身韭畸,而奧地利被動牽涉于其中宇智,在土耳其掀起波瀾的民族,即巴爾干地區(qū)的斯拉夫人胰丁,尤其是塞爾維亞人随橘,在奧地利人數(shù)甚眾[2]。
海外擴張和官方廢除國際奴隸貿(mào)易
列強苦心維持的歐洲平衡是歐洲的事锦庸,在海外机蔗,擴張和攻勢依舊。英國攝取了關鍵地點,包括非洲最南一角(在拿破侖戰(zhàn)爭中從荷蘭獲嚷茑摇)梆掸,錫蘭(Ceylon,今斯里蘭卡)牙言,新加坡(在這個時期建立起貿(mào)易站)酸钦,和香港。另一方面咱枉,它發(fā)起了對奴隸貿(mào)易急需的打擊卑硫,既相應了國內(nèi)的人道主義聲浪,也能鞏固自己的全球壟斷地位蚕断。
如前所述欢伏,英國的占領為了控制海權服務,而控制為壟斷市場服務亿乳。這個方針下硝拧,如果占領導致較高的行政陳本,那么就不占領风皿。但這其中也有例外河爹,最關鍵的一個是印度,后者的市場愈發(fā)重要桐款,而且是打開遠東的大門——比如鴉片戰(zhàn)爭咸这!而英國的影響也相應地向中東轉(zhuǎn)移,以控制到印度的直接陸上通道魔眨。
值得一提的是媳维,國際和平協(xié)定的一個條件是國際奴隸貿(mào)易的廢除。奴隸制不僅慘無人道遏暴,而且極其低效侄刽。不僅如此,在當時大力投入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英國看來朋凉,當時的經(jīng)濟不在向18世紀那樣依賴人和糖的貿(mào)易州丹,而是轉(zhuǎn)到了棉紡制品。英國于1834年在其殖民地——主要是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廢除了奴隸制杂彭,那里大規(guī)模種植園的勞動將由來自亞洲的契約制勞工(indentured labourers)承擔墓毒。法國則恢復了法革中廢除的奴隸制,直到1848革命將其再次廢除亲怠。在1848年所计,世界范圍內(nèi)仍然有大量身份為奴隸的勞工,以及此時已經(jīng)轉(zhuǎn)為非法的奴隸貿(mào)易团秽。
First published on Jun 12,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