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九月蒋困,悲傷的十月盾似。這兩個月是不平靜的;這兩個月是中華文化遭遇重大損失的兩個月家破。9月7日颜说,相聲表演藝術(shù)家常寶華先生逝世,享年88歲汰聋;9月11日门粪,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單田芳先生逝世,享年84歲烹困;9月21日玄妈,相聲名家劉文步先生逝世,享年82歲髓梅;9月28日拟蜻,相聲演員師勝杰先生逝世,享年65歲枯饿;10月25日酝锅,主持人李詠先生逝世,享年50歲奢方;今天搔扁,10月30日爸舒,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歲稿蹲。
2018年扭勉,隨著幾位文化大師的逝世,中國三大文化印記走過輝煌苛聘,踏過告別涂炎,走向落幕,文化的烙印徹底成為中國文化圖騰的絢爛色彩设哗。
聽到金庸先生逝世消息時唱捣,感到很不舒服。我并不了解金庸本人熬拒,說實話爷光,他的書籍也從來沒有看過。但是畢竟是看著神雕俠侶澎粟、射雕英雄傳和鹿鼎記長大的一代人蛀序,對金庸先生的離世,不能不為之動容活烙。而其中更多的則是對一個時代離去的悲哀徐裸。近來一段時間幾位文化大師相繼離世,朋友圈中也自發(fā)悼念啸盏。悼念是對他們文化成就的尊重重贺,而他們的文化遺產(chǎn)又該怎樣呢?
人生自古誰無死回懦?臧克家先生說:“有的人死了气笙,他還活著∏釉危”金庸先生等文化大師將永遠活著潜圃。
可是,活著的人又該怎樣呢舟茶?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文化谭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闪梗可是呢隧出?中國文化的下個時代在哪里呢?我看不到阀捅。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胀瞪,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便捷,文化的傳播越來越方便饲鄙∩屠可是在這種方便背后卻呈現(xiàn)出社會整體的對文化的不尊重涵紊,也為低俗文化的滋養(yǎng)提供了更為舒適的溫床,而所謂陽春白雪卻無人問津幔摸。在這個人人追求效率的時代,文化的熏陶顯得無足輕重颤练,多食的閱讀讓自己廣識而缺智既忆;訊息的傳播者成為了自己思考者的替身,流于形式的“深度”取代了真正的思考嗦玖。文化的悲哀莫過于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患雇,而下個時代不在襁褓;文明真正的創(chuàng)傷不在于無人傳承宇挫,而在于無人創(chuàng)造苛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