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谴供,節(jié)用而愛人块茁,使民以時」鸺。”
【注釋】
1数焊、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崎场。這里是治理的意思佩耳。
2、千乘之國:乘谭跨,音shèng干厚,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螃宙。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蛮瞄,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谆扎,后勤人員25人挂捅,共計100人。千乘之國堂湖,指擁有1000輛戰(zhàn)車的國家闲先,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无蜂,戰(zhàn)爭頻仍伺糠,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shù)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斥季,千乘之國已經(jīng)不是大國训桶。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渊迁、兢兢業(yè)業(yè)慰照。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別琉朽。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稚铣;狹義的“人”箱叁,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惕医,可見其用法為狹義耕漱。
5、使民以時:時指農(nóng)時抬伺。古代百姓以農(nóng)業(yè)為主螟够,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nóng)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峡钓,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妓笙,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能岩,役使百姓要不誤農(nóng)時”寞宫。
【解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zhí)政者而言的拉鹃,是關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辈赋。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tǒng)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膏燕,恪守信用钥屈;節(jié)約用度,愛護官吏坝辫;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nóng)時等篷就。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阀溶,孔子的學說是“愛人”腻脏,泛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银锻。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永品,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击纬;而“民”才是百姓鼎姐,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可見炕桨,“愛人”不是愛一切人饭尝,而只是愛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坠“節(jié)用而愛人钥平,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姊途。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干系涉瘾。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捷兰、統(tǒng)治百姓出謀劃策立叛。
魯迅曾經(jīng)指出:“孔夫子曾經(jīng)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贡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秘蛇,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顶考×藁梗”(《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因而頗具尖銳性村怪。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秽浇,出則弟,謹而信甚负,泛愛眾柬焕,而親仁。行有余力梭域,則以學文斑举。”
【注釋】
1病涨、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富玷;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既穆。
2赎懦、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幻工±剑《禮記?內(nèi)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囊颅。入是入父宮当悔,指進到父親住處傅瞻,或說在家。
3盲憎、出:與“入”相對而言嗅骄,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饼疙,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溺森,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4窑眯、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儿惫。
5、泛:音fàn伸但,同泛,廣泛的意思留搔。
6更胖、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隔显。
7却妨、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8括眠、文:古代文獻彪标。主要有詩、書掷豺、禮捞烟、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在家要孝順父母当船,外出要尊敬長輩题画;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民眾德频,親近有仁德的人苍息。做到這些以后,還有多余的精力壹置,就用來學習文獻知識竞思。”
【解析】
孔子認為仁德比學習更加重要钞护。學生可以不掌握很多的知識盖喷,但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患亿,孔子與學生討論的核心在“仁”传蹈、“義”押逼、“禮”,而非“學習”惦界。比起傳授給學生知識挑格,孔子更傾向于讓學生們成為君子。
本篇第二則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沾歪,再次提及這個問題漂彤。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灾搏、謹信挫望、愛眾、親仁狂窑,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媳板,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悬襟,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缭黔,增長文化知識醒叁。這表明棍弄,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嘹黔,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谆构,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署惯,則擺在第二位行施。
孔子辦教育烫沙,把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匹层,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锌蓄,歷史上的任何階級升筏,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煤率,還是資產(chǎn)階級仰冠,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xiàn)蝶糯,把“德”排在“識”的前面洋只,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yǎng)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昼捍。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识虚;學則不固妒茬。主忠信担锤。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乍钻「匮”
【注釋】
1铭腕、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多糠。
2累舷、重:莊重、自持夹孔。
3被盈、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搭伤,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只怎,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怜俐,喻人見聞少身堡,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拍鲤、主忠信:以忠信為主盾沫。
5、無:通毋殿漠,“不要”的意思。
6佩捞、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绞幌。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一忱,不類乎己莲蜘,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庇”把“如”解釋為“類似”票渠。后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芬迄、過:過錯问顷、過失。
8禀梳、憚:音dàn杜窄,害怕、畏懼算途。
【譯文】 孔子說:“對君子來說塞耕,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嘴瓤;即使學習扫外,所學的也不會牢固莉钙。要親近懷有忠和信兩種道德的人,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友筛谚。有過失就不要怕改正磁玉。”
【解析】
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刻获,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蜀涨、認真學習、慎重交友蝎毡、過而能改等項厚柳。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沐兵、威嚴深沉的形象别垮,使人感到穩(wěn)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扎谎。他重視學習碳想,不自我封閉,善于結(jié)交朋友毁靶,而且有錯必改胧奔。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预吆,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tài)度龙填,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光輝拐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岩遗。
做人不可虛妄,更不應裝腔作勢凤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宿礁,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正如夫子所言蔬芥,“三人行梆靖,必有我?guī)熝伞笔诵!惫ぷ鹘?jīng)驗不足的應該虛心向前輩學習涤姊,學習后進的應該討教學習優(yōu)良者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做人要自重嗤放,持重養(yǎng)德思喊,摒棄輕浮與乖張,尊重他人次酌。比對別人的長處恨课,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舆乔,學習改進。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剂公;父沒觀其行希俩;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纲辽⊙瘴洌”
【注釋】 1、其:他的拖吼,指兒子鳞上,不是指父親。
2吊档、行:音xìng篙议,指行為舉止等。
3怠硼、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shù)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鬼贱,只是說要經(jīng)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香璃。
4这难、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葡秒、善惡都可以叫做道雁佳。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同云、好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nèi)容”的意思堵腹。
【譯文】 孔子說:“父親活著時炸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后疚顷,要觀察他的行為旱易。如果三年不改變父親的行為原則,就可以說是孝了腿堤》Щ担”
【解析】
不孝分三種層次:一為不順從父母者,二為不能為家族開枝散葉者笆檀,三為父母有錯而不加勸之忌堂。
孔子所言之“孝”是在特定環(huán)境之下,子女對于父母的一種依順酗洒,這種孝無可厚非士修。然而枷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思想觀念的改變棋嘲,這種孝已多少有些不合時宜酒唉。誠然,父母在世時有好的志向沸移,父母離世后有好的行為痪伦,這樣的人不失為孝道之人,但是雹锣,父母的為人處世也并非全部是對的网沾,也有有過失的地方,繼承父母好的遺志是孝笆制,但對于有過失的地方绅这,如果依然一味遵從,那就是愚孝了在辆。當然证薇,無論父母是錯是對,在世時我們都應該尊敬他們匆篓,離世時我們也應該懷念他們浑度,至于在遵從他們的觀念的時候,則要分清是非黑白了鸦概,這樣才是真正的孝箩张。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窗市。先王之道先慷,斯為美,小大由之咨察。有所不行论熙,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摄狱,亦不可行也脓诡。”
【注釋】
1媒役、禮:最初的意義是祭祀禮儀祝谚。《說文解字》:“禮酣衷,履也交惯,所以事神致福也。”在春秋時代商玫,“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箕憾。孔子的“禮”拳昌,既指“周禮”袭异,禮節(jié)、儀式炬藤,也指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御铃。
2、和:調(diào)和沈矿、和諧上真、協(xié)調(diào)
3、先王之道:堯羹膳、舜睡互、禹、湯陵像、文就珠、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醒颖。
4妻怎、斯:指這、此等意泞歉。這里指禮逼侦,也指和。
5腰耙、節(jié):節(jié)制榛丢,約束。
【譯文】
有子說:“禮的用處挺庞,以和諧為貴晰赞。古代圣賢君王的治國之道,可貴的地方就在這里挠阁。但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如果只為恰當而求恰當溯饵,不用一定的規(guī)矩制度來加以節(jié)制侵俗,也是不可行的》峥”
【解析】
孔門認為隘谣,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寻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掌栅,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码泛,既要遵守禮所規(guī)定的等級差別猾封,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xiàn)不和≡肷海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晌缘。在奴隸社會痢站,各等級之間的區(qū)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磷箕,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阵难,以自己的禮儀節(jié)文顯示其威風岳枷;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呜叫。但到春秋時代空繁,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臣弒君怀偷、子弒父的現(xiàn)象已屬常見家厌。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椎工,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饭于,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维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