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虛無到希望——談薩特的《存在與虛無》
美國哲學家路德·賓克萊說:“……在我們這個世紀的思想家當中摹迷,他(指薩特)大概是被人們引述的最多而又被人們了解的最少的人⌒沤危”這也許是因為很多人知道作為社會活動家尤莺、小說家、戲劇家的薩特宛乃,讀過他的小說或劇本,卻很可能沒有讀過他的晦澀難懂、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學著作征炼。然而析既,薩特首先是一位哲學家。撇開他的哲學谆奥,恐難全面眼坏、準確地認識薩特,而欲了解他的哲學酸些,《存在與虛無》則是一本值得認真研讀的書宰译。
《存在與虛無》出版于一九四三年。這部哲學巨著的問世魄懂,奠定了薩特在當代法國哲學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沿侈。標志著薩特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體系的基本形成。這部著作篇幅冗長市栗,語言晦澀缀拭,但思路是清晰的,從這條思路展開的論述是嚴謹?shù)奶蠲薄⒆猿审w系的蛛淋。薩特堅持現(xiàn)象學方法,從意識的內(nèi)在矛盾出發(fā)篡腌,緊緊抓住人的存在這個基本問題論證了人的自由褐荷。
——杜小真:由虛無到希望(談薩特的《存在與虛無》)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
由虛無到希望
——談薩特的《存在與虛無》
文 | 杜小真
*原刊于《讀書》1987年第8期,40-46頁
本文來自三聯(lián)書店公眾號
∷?三H的啟迪
“胡塞爾的“現(xiàn)象還原法”表明本質(zhì)并不在自我之中嘹悼,而是當意識進入事物時才顯現(xiàn)出來叛甫。薩特確從胡氏方法中獲得極大的啟發(fā),他要從現(xiàn)象本身绘迁、即自為的存在的顯現(xiàn)入手研究人的存在和自由合溺。而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本體論為薩特確立了研究對象——人的實在,即在世的人缀台,處境中的人棠赛。
薩特哲學體系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啟迪。薩特屬于3H的一代膛腐,即屬于深受三位名字以H開頭的哲學大師黑格爾睛约、胡塞爾、海德格爾影響的一代哲身。
從宏觀意義上講辩涝,黑格爾哲學是薩特哲學首要的理論先導。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是一部意識發(fā)展史勘天,它顯示了精神現(xiàn)象怔揩、意識形態(tài)因發(fā)展過程中的內(nèi)在矛盾而走向真理的漫長歷程捉邢。薩特《存在與虛無》中對于意識——自為的存在的描述顯然是源于黑格爾的這種不間斷的精神運動的思想。薩特也是從意識內(nèi)部活動出發(fā)研究人的存在商膊,研究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關(guān)系伏伐,他贊同黑格爾把人的經(jīng)驗看作為向著未來的不斷運動。其次晕拆,薩特接受了黑格爾的否定的辯證思想藐翎。精神的辯證運動意味著主體自身一分為二,從自身中樹立起對立面实幕,異化為客體吝镣,從此顯示自我意識在時間上的一種真正的歷史,展示昆庇、認識自己末贾,然后再克服這種異化最后達到無所不包的實在——自我意識。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中有關(guān)意識整吆、人的存在的初論明顯受到這種否定思想的影響未舟,薩特的自為“是其所不是,又不是其所是”的名言體現(xiàn)了意識內(nèi)部的這種否定掂为,而且他得出這個結(jié)論時所運用的方法也類似于黑格爾定義自為的方法。而有關(guān)人的存在和自由的重要觀點都是由此發(fā)揮展開的员串。
《存在與虛無》中自在與自為這一對重要概念借用的是黑格爾的術(shù)語勇哗。不過,薩特與黑格爾也正是在這個問題上相互區(qū)別開來寸齐、黑格爾通過否定運動欲诺,要達到自在與自為的統(tǒng)一, 主客體的統(tǒng)一渺鹦。而薩特的自在與自為是不可能統(tǒng)一的扰法。這對自在與自為統(tǒng)一的否定導致對上帝的否定:否定了永恒與絕對,最終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分道揚鑣了毅厚。
如果說塞颁,黑格爾從宏觀精神上啟迪了薩特,那么胡塞爾則為薩特提供了一種方法以尋求一條現(xiàn)實主義的哲學探索之路吸耿。薩特在一九三三年時才開始從阿隆(Aron)和勒維納(Lévi-na)那里得知胡氏現(xiàn)象學祠锣,而他一接觸現(xiàn)象學就為之傾倒,大有相識恨晚之感咽安。胡塞爾按照現(xiàn)象(實際顯現(xiàn)出來的)顯露其自身的樣子來觀察現(xiàn)象(而不是象傳統(tǒng)習慣那樣依據(jù)主體對象認識論來把各種現(xiàn)象歸入一些范疇)的方法正中薩特的心意伴网,意識不再是一個事實,而成為超越自然的活動妆棒。胡塞爾的“現(xiàn)象還原法”表明本質(zhì)并不在自我之中澡腾,而是當意識進入事物時才顯現(xiàn)出來沸伏。薩特確從胡氏方法中獲得極大的啟發(fā),他要從現(xiàn)象本身动分、即自為的存在的顯現(xiàn)入手研究人的存在和自由毅糟。而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本體論為薩特確立了研究對象——人的實在,即在世的人刺啦,處境中的人留特。薩特接受了海德格爾存在哲學的主要觀點,要實現(xiàn)一種處境中的意識的本體論玛瘸。
《存在與虛無》從理論上系統(tǒng)地闡明了薩特的存在主義基本原則蜕青,力圖把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與海德格爾的本體論結(jié)合起來,以建立一種能夠消除物質(zhì)與精神糊渊、主體與客體相對立的二元論的《現(xiàn)象學的本體論》右核。
▲?《讀書》雜志1987年1月號頁159的出版預告
∷說不清的“存在”與“虛無”
“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的《存在與虛無》對待自在的態(tài)度“頗失公平”:它僅有五頁是貢獻給存在的!其余則都是為著虛無而設的渺绒!這誠然因為是其所是的自在可能是沒有什么可多言的贺喝,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薩特從來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人的研究上面,他要描述的是虛無的人類化過程宗兼。
何謂存在躏鱼?何謂虛無?這是《存在與虛無》力圖要闡明但卻始終未能說清楚的問題殷绍。在《存在與虛無》中染苛,薩特凡提到存在,指的必是“自在的存在”主到,凡提到虛無茶行,指的則是作為意識的“自為的存在”。薩特把存在規(guī)定為沒有否定登钥、沒有矛盾畔师、自身同一、自身充實的自在存在牧牢,它不透明看锉,既無過去又無將來,沒有變化塔鳍,沒有可能性度陆,一言以蔽之,“存在是其所是”献幔。虛無也是一種存在懂傀,虛無存在著,它就在世界中蜡感。虛無和自在存在不是同一意義上的在蹬蚁,虛無是對存在的否定恃泪,虛無是存在的裂縫,是存在的缺乏犀斋,是從存在那里獲取存在的贝乎,是“借來的存在”。和存在的規(guī)定性相反叽粹,虛無是自為的览效,它透明、空洞虫几,它是它自己的可能性锤灿,永遠在變化,它“不是其所是辆脸,是其所不是”但校。
虛無設定了否定,否定反過來設定了否定者:這就是虛無的人道化:“人是虛無由之來到世界上的存在啡氢∽创眩”(《存在與虛無》第60頁)人是處于存在與虛無之間的存在,世上難有人不象存在那樣為了存在只需要是倘是,而是為了存在必須不是(即不是某種東西)亭枷。這種悖論導致對自由的否定定義:自由的本質(zhì)就是否定性,就是虛無化的能力搀崭。
在此奶栖,薩特用存在與虛無的二元性代替了物與人固有的存在的二元性。這兩項意味著存在的兩個領域:一個是完全與自身相附的作為同一性的自在的存在门坷,一個是作為區(qū)別的永遠達不到與自身、與自在同一的自為的存在袍镀。有趣的是默蚌,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的《存在與虛無》對待自在的態(tài)度“頗失公平”:它僅有五頁是貢獻給存在的!其余則都是為著虛無而設的苇羡!這誠然因為是其所是的自在可能是沒有什么可多言的绸吸,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薩特從來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人的研究上面,他對了解人始終懷有無限的激情设江,他關(guān)心人的一切锦茁。他要描述的是虛無的人類化過程。
綜上所述叉存,薩特所謂的存在與虛無實質(zhì)上指的仍然是物質(zhì)與精神码俩、客體與主體、存在與思維歼捏。薩特在《存在與虛無》導言中自陳他寫作此書旨在揭示一般存在的意義稿存,揭示自在存在和自為存在這兩種不同類型存在的意義笨篷,在唯心論和實在論之外另辟蹊徑,以求闡明自在存在和自為存在的關(guān)系瓣履。然而率翅,讀完《存在與虛無》,我們感到正是在存在與虛無的關(guān)系上袖迎,薩特陷入了混亂冕臭。
▲?《存在與虛無》初版封面、扉頁
〔法〕薩特著燕锥,陳宣良辜贵、杜小真等譯校
三聯(lián)書店一九八七年三月第一版,5.10元
按照薩特的說法脯宿,存在只是同一性念颈,意識是永遠達不到同一的區(qū)別。那么连霉,這二者之間如何發(fā)生關(guān)系呢榴芳。書中的存在孤立于意識,它全然不需要任何東西做依托而自在地存在跺撼。然而自為在向自我顯現(xiàn)自身時同時顯現(xiàn)了自在窟感。意識是有意向性的,是向外的歉井,沒有意識的顯現(xiàn)柿祈,即虛無的人類化,那存在又如何成其為存在呢哩至?薩特不愿意讓作為絕對虛無的自為產(chǎn)生于存在躏嚎,但若沒有這個作為否定規(guī)定的存在,虛無又從何談起呢菩貌?反過來說卢佣,絕對自由的意識在實現(xiàn)自身的時候,不但因在處境中自由選擇而產(chǎn)生焦慮箭阶,而且會在與存在遭遇時產(chǎn)生對存在的最初體驗——厭惡虚茶。意識又何曾能夠擺脫這存在的困擾呢?另外仇参,還有一個自在與自為究竟誰在先的問題嘹叫,“如果是自為在先,我們就陷入唯心論诈乒。如果是自在在先罩扇,我們就陷入實在論。因此怕磨,這里若不是一種暖昧性暮蹂,至少也會有兩種答案寞缝。”(讓·華爾:《法國哲學簡史》伽俐瑪出版社仰泻,一九六二年版荆陆,第150頁)可見這個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誠如恩格斯在《路德維霞睿·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一書中所言被啼,“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棠枉,是思維和存在的關(guān)系問題浓体。”薩特在這個問題上模棱兩可辈讶,閃爍其辭命浴,試圖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走第三條道路,實際上是走不通的贱除。存在與虛無既對立生闲,又有交流,它們無法統(tǒng)一月幌,又絕對不可能真正地各自獨立碍讯。這就是薩特擺在讀者面前的說不清的存在與虛無,當然扯躺,對薩特來說捉兴,他并不要對之進行圓滿的解釋,而只是要按他所設想的樣子原原本本地進行現(xiàn)象學的描述录语,引導人們由此對人的存在進行思考倍啥。
《遙遠的目光》(讀書文叢)?杜小真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自由是人的宿命
“對于薩特來說澎埠,自由選擇的最基本含義就是在身不由己的處境下說“不”虽缕,就是拒絕和反抗。薩特在一九四四年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說到:“我們從來沒有象在納粹占領下這樣自由失暂。……因為它是在死亡的存在中作出的鳄虱,因為它總是能夠這樣來表達:寧死不……弟塞。”
《存在與虛無》的中心論題是人的絕對自由拙已,對于自在與自為的描述决记,意識運動過程的描述均是為這個中心論題做鋪墊。
薩特認為倍踪,自為的人是處于存在與非存在之間系宫。他是存在的欠缺索昂,他缺少的是存在,他追求的也是存在扩借。一張桌子就是一張桌子椒惨,而一個人永遠不會完全是他所是的那個人。這就是薩特所說的時間化的過程:人總是被一個將來所牽引潮罪,他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異己康谆,他就是希望。意識是一種虛無化的活動嫉到,在這種意識活動中沃暗,人使對象世界虛無化,同時使自身虛無化何恶,人的這種虛無化的能力意味著人超越當下的給定的存在孽锥,擺脫了實在世界里因果關(guān)系的束縛,意味著一種欲望细层、一種希望惜辑、一個未來的可能性。一言以蔽之今艺,意味著自由韵丑。
首先應明確的是,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論證的自由不是人追求的東西,它本身就是人的存在古毛。如果說艺演,人現(xiàn)在的行動賦于過去以意義,薩特由此得出“存在先于本質(zhì)”的結(jié)論陌僵,那么,自由則是行動的首要條件创坞,甚至可以把這句著名論斷改為“自由先于本質(zhì)”碗短。
人所以是自由的,首先是因為题涨,人在行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并不是他自身偎谁,而是一個面對自我的在場,他總是要向外超越纲堵,自由就是人的實在核心中的虛無巡雨,它迫使人不斷地自我造就,而不象自在那樣單純地“是”席函。所以铐望,不應把薩特的自由理解為人的本質(zhì),而應說人就是自由,“自由先于人的本質(zhì)正蛙,并使人的本質(zhì)成為可能督弓。”(《存在與虛無》第495頁)“人命定是自由的”這句名言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自由的意義乒验,這句話直譯為“人被判決為是自由的”(L’homme est condamnéà être libre)愚隧。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它:一是命定意味著人不能自己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肉體來,他是被無緣無故地拋到世界上來的徊件;二是人一旦被拋到世上奸攻,就享有絕對的自由,就應為他所做的一切負責任虱痕。自由對人是與生俱來睹耐,無可逃避,它就是人的宿命部翘。自由對于人與其說是一種幸福硝训,毋寧說是一種痛苦。
如何評價薩特所說的自由呢新思?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過:“一般所謂‘自由’這個名詞窖梁,本身還是一個不確定的、籠統(tǒng)含混的名詞夹囚,并且它雖然代表至高無上的成就纵刘,但也可以引起無限的誤解、混淆荸哟、錯誤假哎,并且造成一切想象得到的越軌行動“袄”同樣舵抹,對于薩特的自由觀,籠統(tǒng)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恰當?shù)牧涌常枰氖蔷唧w的惧蛹、實事求是的分析。
首先要指出的是刑枝,薩特所說的自由乃是一種選擇的自由香嗓。薩特在談到自由時,總是聯(lián)系一定的處境談論自由的装畅。處境是以人的處所靠娱、過去、周圍洁灵、鄰人和死亡這五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饱岸。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詳盡地分析了何以人在這五種處境中都是自由的。簡言之徽千,人不能擺脫他的處境苫费,但可以自由地對待他的處境,可以通過選擇自由地賦予處境以意義双抽“倏颍咖啡館侍者可以選擇做或不做咖啡館侍者,也可以通過選擇積極服務或消極怠工來確定這個職位對他的意義牍汹;攔路的巖石對于要攀登通過它的人來說是一種障礙铐维,對于其它人則不成其為障礙。處境可以束縛一個人的身體慎菲,但不能阻止人自由選擇嫁蛇,人在處境中是絕對自由的:沒有一種處境能比另一種處境有更多的自由。薩特在其名劇《蒼蠅》中形象地表達過這種自由露该,眾神之王朱庇特對俄瑞斯忒斯說:“如果你膽敢聲稱你是自由的睬棚,那你就應該夸耀一個被關(guān)在牢底,戴著手銬腳鐐的囚徒的自由解幼,就該夸耀一個備受磨難的奴隸的自由抑党。”俄瑞斯忒斯的回答是:“為什么不呢撵摆?”顯然底靠,在薩特看來,囚徒特铝、奴隸被剝奪了身體的自由暑中,但并沒有被剝奪思想的自由(慧田哲學公號下回復數(shù)字該題講座)。如前所述苟呐,薩特把人的意識規(guī)定為否定性痒芝,虛無,人有將處境虛無化的能力牵素,在任何處境下严衬,人都有否定的自由、意向的自由笆呆、選擇的自由请琳。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赠幕,一方面俄精,薩特所說的自由僅僅是一種想象的自由,抽象的自由榕堰;另一方面竖慧,這種自由并不等同于隨心所欲嫌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處境規(guī)定了每個人自由的區(qū)別圾旨,人只能虛無化他自己的處境踱讨,選擇不是對存在的選擇,而僅僅是對存在方式的選擇砍的。
其次痹筛,薩特所說的自由并不是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自由廓鞠,而是消極的帚稠、否定的自由。對于薩特來說床佳,自由選擇的最基本含義就是在身不由己的處境下說“不”滋早,就是拒絕和反抗。薩特在一九四四年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說到:“我們從來沒有象在納粹占領下這樣自由砌们。我們失去了我們的一切權(quán)利馆衔,連說話的權(quán)利也沒有……正因為這一切我們是自由的……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存在所做的選擇是一種真誠的選擇怨绣,因為它是在死亡的存在中作出的角溃,因為它總是能夠這樣來表達:寧死不……±撼牛”這種否定性自由在當時特定情況下是有積極意義的减细,然而作為一般哲學觀來看,卻是消極的赢笨、個人主義的未蝌。薩特長篇小說《自由之路》的主人公說他自己喜歡說“不”,永遠說“不”茧妒,他甚至害怕建設美好的世界萧吠,因為那樣他就只好說“是”,只好和別人一樣地行動桐筏。由此可見纸型,這種自由并非是認識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的結(jié)果梅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自由能有什么實際的結(jié)果呢狰腌?薩特承認“‘是自由的’并不意味著獲得一個人所希望的,而是獨自決定他所希望的牧氮,換言之琼腔,成功對自由說來是不重要的□飧穑”(《存在與虛無》第483頁)
此外丹莲,薩特始終未能解決個人自由和他人自由的關(guān)系問題光坝。他看到人不但是自為的存在,也是為他的存在甥材,社會和他人的自由必然要限制個人的自由教馆,薩特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但又辯解說自由只是被自由限制擂达。薩特是矛盾的,他始終來能解決這個矛盾胶滋。
▲?1951 年板鬓,薩特劇作《魔鬼與上帝》在巴黎上演
∷?存在精神分析法
“人因而只是一種“無用的激情”。然而究恤,薩特告訴我們:人的可貴就在于明知最終迎接他的是失敗俭令,也仍然要不斷地顯現(xiàn)自己,以證明自己的存在部宿。他希望人們從絕望之處——一無所有的虛無出發(fā)去創(chuàng)造希望抄腔。
人的實在永遠是介入到一個自由計劃之中。但還應該規(guī)定這個自由計劃與存在之間建立的關(guān)系類型理张。這就需要存在精神分析法赫蛇。薩特以現(xiàn)象學的方法,從人的實在到意識雾叭,從意識的意向性到人在處境中的自由悟耘,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述,實際上就包括一個從本體論到倫理學的過程织狐。這個過程體現(xiàn)了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倫理描述的性質(zhì)暂幼。
人是一種要成為自在的欲望,即最終要成為屬于他自己的移迫、是他自身基礎的自在旺嬉。自為存在是自在存在的缺乏,自為趨向于自在厨埋。作為意識邪媳,自為希望具有自在的充實性和確定性,同時又不失去它自身的透明性和可能性荡陷;換言之悲酷,人希望既是自在,又是自為亲善,希望從欠缺的存在變成完善的存在设易,希望成為自在-自為的存在,這就是被薩特稱之為“上帝”的理想蛹头。在薩特看來顿肺,上帝意味著自在與自為的理想統(tǒng)一戏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薩特宣稱“人就是要成為上帝的存在……上帝是超越性的最高價值和目的屠尊,體現(xiàn)著經(jīng)常的限制旷祸,從這個限制出發(fā),人宣告自己是什么樣的讼昆。成為一個人托享,就是要成為上帝,或者可以說浸赫,人從根本上講就是要成為上帝的欲望闰围。”(《存在與虛無》第626頁)這個欲望的意義是最終要成為上帝的計劃既峡,但并不意味著欲望就是被這個意義構(gòu)成的羡榴,而只是說它表現(xiàn)著欲望目的的一種特殊的創(chuàng)造。達到目的的過程就是欲望存在方式的過程运敢,是人用行動創(chuàng)造現(xiàn)象的過程校仑,也就是從本體論到倫理學的過程。存在精神分析法就是要描述這樣一個過程传惠,要揭示不同人的不同計劃的倫理意義迄沫,揭示人的每個選擇行動的特殊價值。即通過經(jīng)驗的和具體的計劃卦方,重新找到每個人所要選擇的自存在的原始方式邢滑。
可以看出,薩特的倫理學是建立在個人自由的基礎上的愿汰。存在精神分析法描述的是人的不計劃的倫理意義困后,從而證明了與功利心理學決裂的必要性。
說人是一個要成為上帝的“自為的存在”衬廷。表面看來摇予,這似乎可以說是一種個人主義者(確切地說,應是individualiste吗跋,而不是égo?ste)侧戴,但這恰恰說明,人的實在與其要成為的自因之間是沒有一個共同的尺度跌宛,也就是說酗宋,人為了自因的存在而自我虛無化。每個人要成為的上帝是不同的疆拘,因為每個自為的自因是不同的蜕猫。而每個自為的虛無化過程也就不同。統(tǒng)一的人類價值是沒有的哎迄,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道德主體回右,這個主體就是各種價值賴以存在的那個存在隆圆。薩特以此反對所謂的“嚴肅精神”:這種精神要求人們用事物經(jīng)驗特質(zhì)去吸出事物的象征價值,這是一種自欺的態(tài)度翔烁,為了擺脫世俗煩惱渺氧,掩藏目的,故作一種姿態(tài)蹬屹,似乎人生路上已經(jīng)安放下了種種任務侣背,等待去完成。薩特反對這種倫理道德慨默,他的存在精神分析法就是向人們揭露出人尋求的真正目的是自在與自為綜合為一體的存在贩耐,人在價值面前是自由的,面對價值业筏,他是不可能平靜安寧的。
但是鸟赫,薩特早就論述過自在與自為是不可能融合統(tǒng)一的蒜胖。人永遠達不到自在的永久,人只要存在著抛蚤,就永遠不可能追求到自在的寧靜台谢。上帝的概念是一個矛盾的概念,自為意味著自由岁经,自在意味著確定朋沮,自為的自在永遠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的努力最終歸于失敗缀壤》兀“一切的發(fā)生就好象世界、人和在世的人只能夠?qū)崿F(xiàn)一個失敗的上帝塘慕〗钕模”人因而只是一種“無用的激情”。(《存在與虛無》第687頁)然而图呢,薩特告訴我們:人的可貴就在于明知最終迎接他的是失敗条篷,也仍然要不斷地顯現(xiàn)自己,以證明自己的存在蛤织。薩特筆下描繪的是一個令人絕望的世界赴叹,但他卻希望人們從絕望之處——一無所有的虛無出發(fā)去創(chuàng)造希望。這就猶如《自由之路》中在行動中找到自由歸宿的馬迪厄指蚜;猶如加謬筆下頌揚的蔑視眾神乞巧、推石不已,并不視無用無效之勞為懲罰的西西弗摊鸡;猶如海明威筆下與大海勇敢相爭而一無所獲的可敬的老人……而薩特自己就是實踐了他的這一倫理原則摊欠,他是言行一致的哲學家丢烘,他信仰他的哲學。
▲?薩特和感┙罚柯在“五月風暴”中
《存在與虛無》一書寫于一九四二年前后播瞳,于一九四三年夏天出版。當時的法國正處于法西斯德國的占領之下免糕,法國人民的抵抗運動蓬勃興起赢乓。薩特在書中崇尚自由,謳歌選擇石窑,強調(diào)拒絕和反抗牌芋,反對消極無為和叛變、怯儒松逊,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躺屁。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基爾·德勒茲比較中肯地描述了《存在與虛無》在二次大戰(zhàn)前后對一代人的震動:“在解放時期,人們奇怪地踡縮在哲學史中经宏。人們剛剛知道黑格爾犀暑、胡塞爾和海德格爾,我們就象年輕的獵狗一樣奔向一種比中世紀還要糟糕的經(jīng)院哲學烁兰。幸運的是有了薩特耐亏,他是我們的外在,他真是后院里吹出的一股清風……”(G.德勒茲:《與克萊爾·巴爾奈的對話》沪斟,法文版)
然而广辰,我們同時也看到,薩特的哲學理論是有其局限性的主之。西方國家的一些哲學家對薩特褒貶不一择吊。姑且不談英美分析學派、科學學派哲學家對薩特哲學理論的批評槽奕,即使是薩特的大學同窗干发、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梅洛·龐蒂,對薩特理論也多有批評史翘。梅洛·龐蒂批評薩特缺乏歷史觀枉长,漠視個人和歷史、實踐的關(guān)系琼讽,脫離歷史和社會孤立地研究人必峰,認為薩特過于強調(diào)自為存在和自在存在的對立,仍然停留在辯證法的反題中而不知合題钻蹬,仍然處在笛卡爾式的主體和一種無意義的不透明的客體對立中吼蚁。薩特把自在自為的存在視為不可實現(xiàn)的想象,梅洛·龐蒂則認為這種存在現(xiàn)實中每時每刻都實現(xiàn)著。美國教授索羅姆在《從理性主義到存在主義》一書中談到肝匆,一九四五年以后粒蜈,由于梅洛·龐蒂的杰作《知覺現(xiàn)象學》的出版,薩特的存在哲學黯然失色旗国。隨著時間的推移枯怖,存在主義在法國的影響日趨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結(jié)構(gòu)主義能曾、后結(jié)構(gòu)主義等等哲學流派度硝。薩特的存在哲學作為一種過去了的哲學,它長存于哲學史上寿冕,啟迪著人們的哲學思維蕊程。從這一點出發(fā),中國的學術(shù)界驼唱、讀書界需要認識它藻茂、知道它、分析它玫恳。拒絕了解它是愚昧辨赐,過分夸贊它的意義和價值也未始不是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