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掉丽,我們需要認真定義一下“知識”這個概念:
所謂知識跌榔,指的是能夠指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且長期來看更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的那些信息捶障。我的想法
也就是說僧须,所謂的知識,最終只不過是一些信息项炼,然而担平,它們也不是任何信息,而是①能夠指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锭部,②更可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結果暂论。
2.他們在思考知識價值的時候,只考慮有用沒用拌禾,卻忽略了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維度:他們不考慮短期長期……
短期有用的東西取胎,不見得長期有用,短期沒用的東西,不見得長期沒用……
絕大多數人在判斷知識有用與否(或者換個說法:“是不是干貨”)的時候闻蛀,希望那信息馬上有用匪傍,立竿見影,希望知道個什么新東西的時候觉痛,瞬間就能脫胎換骨役衡。于是,他們相當于主動剔除了很多短期看起來沒用但長期絕對有用的知識秧饮。
絕大多數人在判斷知識有用與否(或者換個說法:“是不是干貨”)的時候映挂,希望那信息馬上有用,立竿見影盗尸,希望知道個什么新東西的時候柑船,瞬間就能脫胎換骨。于是泼各,他們相當于主動剔除了很多短期看起來沒用但長期絕對有用的知識我的想法鞍时。二三十年過去,到了四十多歲扣蜻,被動地意識到災難性的結果逆巍,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當初錯在哪里,能表達出來的只有含混的措辭莽使,即,“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兒” —— 若是他們真的能想明白芳肌、說清楚自己當初怎么不懂事兒灵再,做錯了哪些決定,最終亿笤,又有什么樣的方法能讓自己的孩子避免自己的“報應”翎迁,他們就不會那么絕望的【谎Γ可事實上汪榔,并沒有,他們很可能至死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兒 —— 雖然簡單得要死肃拜。
從“大多數人從不認真考慮長期”這個事實的角度出發(fā)痴腌,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絕大多數牛人都一樣,不怎么在意絕大多數“新聞” —— 因為那些一地雞毛的瑣事燃领,實際上對自己不僅沒用衷掷,長期來看,依然沒用柿菩,并且,實際上一點都不稀奇雨涛。但在特定的領域里枢舶,他們卻火眼金睛懦胞,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起碼比別人知道得更多)。沃倫·巴菲特說自己“從來都不看新聞”凉泄,大抵上指的是他從來不看小事件躏尉,至于與他的人生選擇相關的大事件,他能了解到比任何人都先知道的地步 —— 于是后众,也用不著看別人發(fā)出來的“新聞”了胀糜。
3.即便是滿足那兩個條件(有用、長期)之后蒂誉,可以稱之為知識的信息教藻,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價值。我有個專門杜撰的概念來區(qū)分他們:有繁衍能力的知識右锨。
有些知識括堤,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識,于是它們顯然更高級绍移,更有價值悄窃。我的想法
邏輯學,顯然就屬于這一類蹂窖。它可以用來判斷某個知識是否站得住腳轧抗,他也可以用來預知一些結論。概率論也是這一類瞬测,它與邏輯學結合在一起横媚,就能做出相對更為接近事實的預測。英語更是這一類涣楷,掌握它顯然(即便是聽說讀寫中只掌握了閱讀這一項也都可以)能讓你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分唾。你再想想看,編程是不是也屬于這一類狮斗?最終绽乔,這類知識也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通識” —— 即碳褒,哪兒哪兒都用得上的知識折砸。
4.碎片化
碎片化的信息,無法直接構成知識沙峻。這像什么呢睦授?這就好像, 雖然房子確實是由磚頭構成的摔寨,但僅僅一堆磚頭摞在那里去枷,我們完全不可能稱之為房子 。知識是有體系的,正如房子是有構架的一樣删顶。碎片化信息竖螃,頂多是一塊塊的磚頭而已,要讓它們成為房子的一部分逗余,除了構架之外特咆,還需要很多其他東西,比如水泥录粱,比如鋼筋……
體系化的知識腻格,是更高級的知識。至于碎片化什么的啥繁,跟知識完全沒關系菜职。
5.我們經常會提到一個詞,“融會貫通我”输虱。那些楣,融會貫通究竟是什么呢?本質上來看宪睹,所謂的融會貫通愁茁,其實無非就是兩個原本貌似不可能產生聯系的節(jié)點之間產生了“意外的聯系”,而后竟然發(fā)現那個聯系足夠重要亭病,足夠有用鹅很,甚至達到令人震驚的地步。
那融會貫通的前提是什么呢罪帖?很簡單呀促煮,可產生聯系的節(jié)點數量足夠多。只有兩三個節(jié)點時整袁,沒有什么連接可能是意外的菠齿。兩個節(jié)點之間能有一處連接;三個節(jié)點之間能有三個連接坐昙,四個節(jié)點之間能有六個連接绳匀,隨著節(jié)點數量的增加,可能產生的連接數量變得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