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的時候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你一句棋傍,我一句救拉,你說傷人的我說更傷人的,一句句說下來瘫拣,一個比一個狠亿絮。吵到最后,原本的問題沒解決麸拄,又翻出舊賬派昧,導致問題更加錯綜復雜,最關鍵的是拢切,兩個人的心都被傷了蒂萎!
此條似乎適合所有吵架,尤以熟悉的人之間為甚失球。夫妻之間岖是、父母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实苞、好友之間豺撑,總之,如果進了這個“吵架比狠”的圈黔牵,雙方都不會有好果子吃聪轿。
為什么我們會不受控制地陷入這個怪圈呢?前提肯定是想“贏”猾浦。這也不能怪我們陆错,當人類還是猴子的時候,就活在一個等級堪稱嚴酷的社會金赦。那時候音瓷,贏可以生存下來,并且活得體面夹抗。
在猴子群體绳慎,猴王享有王國的全部,包括所有母猴。跟了國王的母猴們也過著權貴生活杏愤,她們可以在巖石下避雨靡砌,享受樹木高處的果子,以及站在樹上沐浴溫暖陽光的“特權”珊楼。權貴母猴的孩子們通殃,從出生開始就有平民猴子提供無償保姆服務:平民猴子照看它們午休,為它們梳毛厕宗。相比之下画舌,平民猴子就很慘:只能撿地上的食物殘渣充饑,天寒地凍媳瞪,也不能站在離陽光近的樹上骗炉,就算懷孕的母猴照宝,下雨了也只能直頭挨淋蛇受。紀錄片《猴子王國》將這種等級的殘酷展示無遺:一只有幼仔的母猴因為太餓偷吃樹上的毛毛蟲,被罰關禁閉數(shù)小時厕鹃。即使孩子在外面撕心裂肺地叫媽媽兢仰,她也不敢反抗,因為一旦被驅(qū)趕出猴群剂碴,單打獨斗的她隨時面臨被天敵殺死的風險把将。
這時,逆襲的唯一機會就是贏忆矛,在撕咬斗毆中殺掉猴王察蹲,自己當老大。
可見催训,想贏的欲望深深烙進我們的基因中洽议。想贏帶來的極強競爭性促使個體不斷變強,優(yōu)化漫拭,這是想贏對人類進化的積極作用亚兄;隨著人類的發(fā)展,事情發(fā)生了部分改變采驻,要生存得好不僅需要競爭性审胚,還要學會與多方合作。而如果在該想辦法如何合作礼旅、解決問題的時候膳叨,卻一心想當老大、占上風痘系,這一基因就拖了后腿菲嘴。
拿夫妻吵架來說,假設最開始想解決的問題是讓丈夫多做家務,吵著吵著临谱,狠話輪番說璃俗,很可能演變成“你不愛我”,甚至“去離婚”層面悉默。此時城豁,兩人的爭吵已經(jīng)偏離了解決問題的目的,而變成了誰都想在爭吵中占優(yōu)抄课,成為主導唱星。至于爭吵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甚至已經(jīng)完全記不起來來了跟磨。
知名媒體人吳伯凡把“想贏”一類的自帶基因稱之為“認知闌尾”间聊。歸根結(jié)底,認知闌尾是人類的本能在進化過程中沒有被合理使用的現(xiàn)象抵拘,也就是說哎榴,不該用的地方用了,起到了反效果僵蛛。它也是非理性行為的一種尚蝌。
夫妻吵架,親友吵架充尉,最主要的是解決問題飘言。而不是看誰占上風,誰最后能用更狠的話壓倒對方驼侠,除非你打算跟這個人一拍兩散姿鸿。不過,即使不打算繼續(xù)關系倒源,也不建議非理性爭吵苛预,不然最后的局面是自己得不到好處,傷了雙方感情相速。甚至碟渺,一點小事變成禍事。
理性真是人在處理問題時最好的上方寶劍突诬,非理性也往往是深度思考不夠苫拍、練習的次數(shù)不夠:我吵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手段能達成旺隙?我說哪些話對實現(xiàn)目的管用绒极?哪些話會有反作用?把這些問題理清楚后蔬捷,再去處理問題垄提,可能會好很多榔袋。
吳伯凡老師把這一行為稱為“忽視戰(zhàn)略性問題,在小事上爭長短”的不明智行為铡俐。也就是說凰兑,事事想占上風,每個節(jié)點都想贏审丘,最后很可能是最大的loser吏够。因此,他提醒滩报,“絕對不在非戰(zhàn)略的問題上與人爭锅知,耗費心力”。同時也要警惕“凡事語欲勝人”脓钾。
應了那句民間常說的:“說話做事前動動腦子售睹。”但人真的有時候就是被感性駕馭可训,容易變得盲目和失去控制昌妹。練習凡事深度思考,于實踐中練習理性沉噩,真是每個人都要做的功課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