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慧库,日本統(tǒng)治者豐臣秀吉發(fā)動了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跷跪,先后持續(xù)七年之久。
對于這場戰(zhàn)爭齐板,日本和朝鮮的叫法不同吵瞻。日本方面稱“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則稱之為“壬辰丁酉之倭亂”甘磨。應朝鮮國王請求橡羞,明朝萬歷皇帝出兵援助。在清朝張廷玉纂修的《明史》中济舆,稱之為“御倭”卿泽。
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之目的,據(jù)日本學者研究滋觉,是將朝鮮作為跳板签夭,“假道入明”,侵占中國椎侠,實現(xiàn)其“大東亞構想”第租。
萬歷二十年(1592),豐臣秀吉派小西行長我纪、加藤清正煌妈、黑田長政等將領,率兵158,700人宣羊,號稱二十萬大軍,出征朝鮮汰蜘。日軍從釜山登陸仇冯,20天后,攻陷王京(首爾)族操,國王從王京向開城苛坚,渡大同江比被,逃往平壤。在路上不斷向明朝救援泼舱。
占領王京后等缀,豐臣秀吉將征服明朝提上了議事日程。提出了二十五條所謂的“大陸經(jīng)略計劃”娇昙,準備將日本天皇移到北京尺迂,自己則駐錫貿易要港寧波。
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按到朝鮮的求援報告后冒掌,要求兵部一方面籌劃出兵事宜噪裕,另一方面準備接待朝鮮國王避難。
由于對敵情估計不足股毫,開始時只派了遼東游擊史儒率領一支兵馬前往平壤膳音,人生地不熟,又逢連日淫雨铃诬,史儒兵敗陣亡祭陷。遼東副總兵祖承訓隨后帶領三千兵馬,渡過鴨綠江趣席,前往增援兵志,又遭慘敗,祖承訓只身逃回吩坝。初戰(zhàn)不利毒姨,與兵部的輕敵有很大關系。
初戰(zhàn)失利的消息傳到京城钉寝,朝野震驚弧呐。萬歷任命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備倭經(jīng)略,同時任命正在寧夏平叛的總兵李如松嵌纲,即刻東征俘枫。
宋應昌領命后,去山海關整兵備戰(zhàn)逮走。他對抗倭的前景并不樂觀鸠蚪,向朝廷報告說需要大量的軍需裝備才能克敵。
御史郭實抓住把柄师溅,彈劾宋應昌不稱職茅信,宋應昌順水推舟,向皇上請辭墓臭。萬歷不準蘸鲸,宋應昌再請辭,萬歷再駁回窿锉,并說“再有瀆擾的酌摇,一并究治”膝舅。宋應昌不敢再辭,于是到沈陽窑多,準備備戰(zhàn)事宜仍稀。
12月初,宋應昌先后派5000人耿芹,渡過鴨綠江崭篡,駐扎于義州、定州吧秕。12月初八琉闪,李如松到沈陽,12月12日砸彬,大軍東渡颠毙,直撲平壤、王京砂碉。
但是蛀蜜,此時的兵部尚書石星,對于東征增蹭,并沒有把握滴某,他把希望寄托在“招撫”上。他派沈惟敬到平壤與日軍將領小西行長會談滋迈。雙方約定以朝鮮大同江為界霎奢,日軍退至平壤以西,并愿意接受封貢饼灿。
宋應昌也對沈惟敬不信任幕侠,李如松也對此會談結果持懷疑態(tài)度,他們決定將計就計碍彭,利用北談判作為掩護晤硕,發(fā)動突然襲擊,攻下平壤庇忌。
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四舞箍,李如松與小西行長約定,在平壤附近的肅寧館皆疹,舉行“封貢”大典创译,結果明軍到了平壤城下的時候,小西行長看出不對墙基,登城拒守软族。
正月初八凌晨,攻城大戰(zhàn)爆發(fā)残制。日軍大敗立砸,撤往王京。
李如松率三千人馬到王京附近碧蹄館勘察地形初茶,誤入日軍包圍圈颗祝。幸得援軍趕到,才殺出重圍恼布。李如松此后無意進取螺戳,率軍退回平壤。
宋應昌一面休整軍隊折汞,一面要求石星派兵增援倔幼。但是石星仍是一味依賴“招撫”來解決問題,并不派兵爽待。
萬歷二十一年(1593)四月八日损同,雙方在王京和談,日軍從王京撤往釜山鸟款,而明軍也同時撤退膏燃。
根據(jù)協(xié)議,明朝議和使節(jié)謝用梓何什、徐一貫前往日本名護屋(名古屋)组哩,謁見豐臣秀吉,雙方開始談判处渣。
雙方談判朝廷全不知情伶贰,消息傳來,立即引起軒然大波霍比。大臣紛紛彈劾兵部尚書石星和經(jīng)略宋應昌幕袱。其實宋應昌與石星不同,他并不贊同議和悠瞬,只是在其中尋找機會们豌。
萬歷皇帝和稀泥,表示不追究議和之事浅妆,但主張“朝鮮自為守”望迎。兵部尚書石星趁機撤兵,宋應昌還在力爭:“吾官可去凌外,兵必不可撤辩尊!”但朝廷執(zhí)意撤兵,宋應昌一氣之下康辑,突然中風摄欲,于是向皇帝“乞骸骨”轿亮,告老還鄉(xiāng)。從此“高臥西湖胸墙,絕口不談東事”我注。
石星一直策劃“封貢”之事,即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迟隅。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正月但骨,明朝派使者前去日本,在路上花了兩年智袭,直到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奔缠,冊封才正式完成。
“封貢”顯然不能滿足豐臣秀吉的欲望吼野。冊封結束后校哎,豐臣秀吉就發(fā)動了第二次對朝戰(zhàn)爭。和平交涉的結果箫锤,是日本的再次入侵贬蛙。石星因為“封事”誤國,被“大辟”谚攒。
第二次對朝作戰(zhàn)的日本有12萬人阳准,而明朝看清了日本的野心,朝鮮滅亡勢必危及中國馏臭,因此野蝇,出動的兵力大大增加,水陸軍合計九萬人括儒。
這次戰(zhàn)爭極為慘烈绕沈,經(jīng)過數(shù)個回合,雙方死傷嚴重帮寻,又陷入了僵持局面乍狐。
就在這時,1598年9月18日固逗,豐臣秀吉病逝于京都浅蚪。他的死終止了這場戰(zhàn)事。日軍士氣低落烫罩,陣腳大亂惜傲,他們向明朝隱瞞了豐臣秀吉的死訊,隨后逐漸從朝鮮撤軍贝攒。明軍趁勢追擊盗誊,日軍無心戀戰(zhàn),紛紛渡海東歸。
“倭以平秀吉之死哈踱,因而惰歸荒适,非戰(zhàn)之功也。”如果豐臣秀吉不死嚣鄙,這場戰(zhàn)事不知還要繼續(xù)到什么時候吻贿。
秀吉死,諸倭揚帆盡歸哑子,朝鮮患亦平。然自關白(秀吉)侵東國肌割,前后七載卧蜓,喪師數(shù)十萬,糜餉數(shù)百萬把敞,中朝與朝鮮迄無勝算弥奸。至關白死,兵禍始休奋早,諸倭亦皆退守島巢盛霎,東南稍有安枕之日矣〉⒆埃——《明史》
但是在時人看來愤炸,這場戰(zhàn)爭勝之不武。在班師回朝后掉奄,人們看到的是一個論功行賞的圓滿結局规个。
這場戰(zhàn)爭作為“萬歷三大征”之一,其結局有著極大的偶然性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