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蒲松齡與小學
執(zhí)水從博山夏家莊小學轉(zhuǎn)學到淄川西鋪小學插班就讀,校址在蒲松齡教書的畢家西院起便,處于東西大街的北側(cè)吊宋。據(jù)說原先是畢氏家族祠堂,供奉先祖舉行宗親活動的地方啦吧。之后兼作私塾您觉,蒲老寓居執(zhí)教三十八年,近代辟為小學丰滑。當代拓展為蒲松齡書館供展覽用顾犹,小學遷往村南新校址倒庵。畢家建筑群現(xiàn)為畢自嚴故居紀念館,此前一直散居著數(shù)家畢氏后裔炫刷,我們房東的女婿家既是其中之一擎宝。王村公社數(shù)姓畢的人最多。
小學校確實條件有限浑玛。大門是世代未變的老物件绍申,院子不大,東面的老式堂屋東面靠著畢家大院顾彰,屋前有枝葉茂盛的參天大樹极阅,青磚灰瓦,木欞門窗涨享。屋里東西方向矗立著兩排大木柱筋搏,高擎著全木梁架。第一次在這么高大的老房子上課厕隧,就聽同學說從前屋梁上面有長蟲奔脐,使剛轉(zhuǎn)學來的小子進門就挨了個下馬威。課桌為長木板擔在壘起的土臺子上吁讨,長條木板凳髓迎,一概沒油漆。講臺在西頭建丧,黑板用水泥抹就排龄,兩個年級分列兩邊,一堂課要輪流講翎朱,乍聽這種課總是感到丟三落四橄维,也理解不了老師的地方話,又是插班生闭翩,學習成績簡直無從說起挣郭。
院子西面的屋子矮一點迄埃,還有一間教室和一間辦公室疗韵,這個教室里面沒有立柱,盛著四年級和一年級侄非。幾個月后上四年級就到這屋來了蕉汪,語言不熟仍然是個大問題。例如一個從博山來插班的女生鬧肚子逞怨,上課期間挨不住趕緊舉手者疤,老師示意說吧,她直冒出倆字“肚拉”叠赦,“什么”驹马?“肚拉”革砸!結(jié)果引得哄堂大笑,女生拔腿就跑了糯累。老師不明白算利,同學們不理解。才十歲的女孩呀泳姐,看看多么尷尬吧效拭!上下課信號是敲一件吊掛著的鐵塊,只需敲幾下兩個教室都能聽到胖秒。西墻邊是廁所缎患,學生較少不大擁擠。
兩個老師中只記得一個姓賈阎肝。最佩服一個姓畢的同學挤渔,寫作業(yè)象大人的字體,很流暢不用描畫特別漂亮风题,和老師寫批語差不多蚂蕴,不似大多數(shù)學生那樣橫平豎直,能得到老師默許俯邓,可惜不知道他是怎么學的骡楼。待到上初中才知道那叫行書。
老師領(lǐng)著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在莊南面抗旱稽鞭,三年級學生抬著桶幫生產(chǎn)隊澆地鸟整。到了四年級就開始學著用鋤頭上玉米地鋤草,雖然先說好怎么干朦蕴,畢竟是頭一回篮条,鋤把比自己還高,加之小手沒大有勁吩抓,鋤不準涉茧,猛一拉鋤頭就好扭歪,真急人疹娶。干了沒幾步伴栓,稍一偏就挖斷了一顆需要保留的幼苗,既心疼又害怕又后悔雨饺,幸虧大家沒多批評钳垮,手把手的教,慢慢鋤额港,下決心寧肯離得小苗遠點也別再出錯饺窿。同學們干了一個來回,自己只鋤了一小段移斩。盡管手上摩起了泡還是忍著沒敢說肚医。后來經(jīng)過幾次磨練绢馍,才有了點長進。
當時社員還集體吃食堂肠套,在上學路過的南北街東邊大院里領(lǐng)黃黃的玉米面窩頭痕貌,香味誘人,不知道按什么條件配給糠排。這時期倒是聽說了一個挺笑人的顛倒話:東西街南北走舵稠,南北街上人咬狗。拿起狗來打磚頭入宦,反叫磚頭咬一口哺徊。連句說不會話,稱上二斤孩子喂地瓜乾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