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小時候
爸媽收完小麥的第二天就緊趕慢趕地去“賣糧食”络凿,挑的都是當年最好的小麥骡送,裝了快滿滿一拖拉機昂羡,一去就是一整天。年年如此摔踱。
后來我大了一點虐先,就問爸爸“賣了糧食不就有錢了嗎?為什么你們老擔心賣完糧食就不夠吃了派敷?”
爸媽笑的很心酸赴穗,“哪有錢啊膀息?說是‘賣’般眉,其實是給打白條!”
年紀還小的我還不知道白條是什么意思潜支,就問“那白條什么時候給換成錢甸赃?”
爸媽嘆息一聲,“唉冗酿,那誰知道……”
是啊埠对,誰知道,小小年紀的我不知道答案裁替,種了幾十年地的爸媽也不知道答案项玛。
現(xiàn)在的我長大了,更不知道答案了弱判。
我只記得小時候會放麥忙假襟沮。
麥收時節(jié)媽媽用鐮刀割麥子,割下來的麥子捆成捆昌腰,再搬到麥場去开伏,一割就是十幾二十天。
我記得田野里到處都是場遭商,到處都是戴著草帽光著膀子打場的人固灵。
他們用牛或者拖拉機拉著石磨劫流,圍著場轉(zhuǎn)圈巫玻,把小麥粒從麥秸上壓出來。
再用叉子挑走麥穰祠汇,堆成麥垛仍秤,趁有風的時候用木掀一把一把揚上天,讓風吹走小麥粒外面的皮座哩。
吹完后再把小麥曬干徒扶、裝車回家繼續(xù)曬粮彤,馬路上根穷、屋頂上姜骡、院子里,到處都是小麥屿良。
男人在干重體力活圈澈,女人在干輕體力活,孩子在隨時隨地打下手尘惧,老人在撿田里落下的麥子康栈,再手工搓出來小麥粒。
飯點就吃女人們早早為麥芒閹下的皮蛋喷橙,再加一點饅頭和稀飯啥么,偶爾男人太累,可以喝半瓶或一瓶啤酒贰逾,待遇好的孩子可以吃到自家的蘋果悬荣。
回家的時候星星月亮都升了起來,孩子困倦地躺在拖拉機里的小麥堆上疙剑。
豆苗長了老高的時候氯迂,打場終于快結(jié)束了,季風雨也來了言缤,曬麥子就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大戰(zhàn)嚼蚀。
在孩子的眼里,這是童年的美好回憶管挟。
在大人的眼里轿曙,這是時代的無限心酸。
不管怎樣僻孝,“交公糧”的糧食有了拳芙,可以放心了。這是我爸媽當時的全部想法皮璧。
寫到這兒舟扎,我心里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