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奶奶在剝豆子蠕啄。
和和看見也要剝场勤,但是又不能憑自己的能力剝開豆豆,所以就撿起奶奶剛剝好的豆子介汹,在手上玩了一會,然后又試探性地將一顆豆子扔進了垃圾桶里舶沛。
奶奶看見了立馬制止他嘹承,并且激動了地對著和和說:“和和,不能把豆豆扔垃圾桶里如庭√揪恚”
和和不聽,仍然撿起豆子扔進垃圾桶坪它,這時奶奶聲音開始變得大聲了骤竹,和和反而玩得更開心了,抓起一把豆子就往垃圾桶里扔往毡。
于是奶奶拿起垃圾桶換個地方蒙揣,于是和和追著奶奶的垃圾桶扔豆豆。
奶奶非常生氣开瞭,將垃圾桶從左換到右懒震,又從右換到左,而和和卻非常開心的追著垃圾桶跑嗤详。
這時个扰,我走過去,拿了一個盤子葱色,對和和說递宅,“和和,我們一起來剝豆子,好嗎办龄?我們兩個人一起剝烘绽,媽媽把豆莢剝開,你幫助媽媽把豆豆拿出來土榴,然后放在這個盤子里诀姚。”
和和停下來玷禽,走到我身邊赫段,拿起豆子,思考了一下矢赁,我又趕緊指了指地上的盤子糯笙,說,“和和撩银,是這個盤子哦给涕,我們把豆豆放在這個盤子里《罨瘢”
于是够庙,和和將豆子放進了盤子。我對和和說抄邀,“和和耘眨,剛剛我們一起合作剝了一顆豆豆對不對,和和真棒境肾,你不僅幫媽媽把豆豆拿出來剔难,還幫媽媽把豆豆放進了盤子里“掠鳎”和和聽完偶宫,非常愉快地跟著我剝豆豆。
然而面對剛剛發(fā)生的一幕环鲤,我腦子里一直想著的問題卻是纯趋,為什么和和不聽奶奶的話,反而要和奶奶對著干呢冷离?
于是我翻開魯?shù)婪? 德雷克斯 的《孩子:挑戰(zhàn)》结闸。
他說,”孩子天生盡其所能尋找歸屬感酒朵。如果成長健康桦锄,孩子保持內(nèi)心的勇氣,那么他不容易出現(xiàn)問題蔫耽,能夠隨遇而安结耀,順其自然留夜,通過展現(xiàn)能力和積極參與找到歸屬感。而如果孩子覺得氣餒图甜,沒有得到鼓勵碍粥,缺乏自信,他的歸屬感就得不到滿足黑毅。于是他的重心就會轉(zhuǎn)向通過他人得到歸屬感和自我認知嚼摩。他所有的注意力都會轉(zhuǎn)向這個目標,通過一切方式矿瘦,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枕面。這樣的孩子一般會通過四個錯誤的目標來尋找歸屬感「咳ィ”
這四個錯誤目標就是:
1. 尋找過度關(guān)注
2. 權(quán)利之爭
3. 報復
4. 自暴自棄
而今天早上和和和奶奶之間的沖突就很明顯是權(quán)利之爭潮秘。
當和和沒有聽奶奶的話的時候,奶奶明顯被激怒易结,而她下意識采取的行動則是「應戰(zhàn)」枕荞,因為她認為自己的行動是正確的。
而和和的回應則是變本加厲搞动,看見奶奶生氣而覺得自己贏了躏精,特別開心。
而當我仔細分析魯?shù)婪? 德雷克斯的觀點的時候鹦肿,我發(fā)現(xiàn)和和行為背后真正的想法是:「惟有當我來主導或控制矗烛,或證明沒有誰能主導得了我的時候,我才有歸屬感」狮惜。
所以當我真正理解了和和背后的想法時高诺,我首先應該做的是碌识,讓奶奶退出這場權(quán)利之爭碾篡,因為這是一場由奶奶和和和引發(fā)的斗爭。
其次我的態(tài)度是和善而堅定的筏餐。
然后我請求和和幫助开泽,我讓他幫助我一起剝豆豆,讓他對自己產(chǎn)生價值感和歸屬感魁瞪,同時鼓勵他穆律。
其實在父母和孩子發(fā)生權(quán)利之爭的時候,最難的是父母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是權(quán)利之爭的一方导俘,已經(jīng)不自覺的卷入這場戰(zhàn)爭峦耘,所以,應該經(jīng)常審視自己的行為旅薄。
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進入戰(zhàn)爭辅髓,首先要讓自己退出戰(zhàn)爭,保持冷靜,同時態(tài)度應該和善而堅定洛口。然后再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矫付,效果往往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