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文化?
以下文章來源于佛藝會 嚎卫,作者周晶
佛藝會
佛藝會
佛教藝術迈套、禪意藝術的研究捐祠、交流平臺,專業(yè)畫家展示自己的佛教藝術桑李,出家僧眾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
隋牟踱蛀,曾用名一舨 窿给、予覺、隋寶森等率拒。1968年生于山東膠南崩泡,現(xiàn)居北京。為畫家猬膨,書法家角撞,篆刻家。
今年梳理自宋代以來的歷代禪意書畫名家比較多勃痴,同一時代的畫家之間其經(jīng)歷谒所、風格往往有雷同之處,撰寫召耘、閱讀的時候也容易乏味百炬,為此近期也會撰寫一些當代的畫家,本期介紹的中國禪意書畫名家隋牟老師污它,就是一位我非常尊重而且喜歡的書畫家剖踊。
說起禪意,不僅是一種修行感受衫贬,在書畫領域更是“知行合一”的外在顯現(xiàn)德澈。佛教講“萬法唯心造”,充分調用了眼固惯、耳梆造、鼻、舌葬毫、身镇辉、意等感官渠道,由外及內贴捡,運用形象忽肛、音聲,如建筑烂斋、雕塑屹逛、畫像,以及晨鐘暮鼓等形式影響身心汛骂,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罕模。而禪意書畫則更直接,通過書畫把大眾引入到禪定的境界里去帘瞭。如弘一法師的書法是“靜”淑掌,八大的花鳥畫是“簡”,而隋牟老師的書畫里蘊涵了這些氣質蝶念,更有一種“凈”抛腕,這種“凈”诈悍,不是宋代以來畫面層層渲染式的“凈”,而是筆墨和水的碰撞兽埃,更有筆墨變化,相對來說适袜,這個技術含量會更大一些柄错。看隋牟老師的書畫苦酱,第一眼感覺是禪意的味道售貌,這種味道與當下以工筆為基礎的制作門類完全不一樣。隋牟老師在人物疫萤、山水颂跨、花鳥上都做了大量的寫生和探索,尤其是水墨的把控能力扯饶,在當代的中青年畫家之中都是非常難得的恒削。
最早認識隋牟老師尾序,也是未見其人钓丰,先見其作品。一家老師在組織九華山喬覺禪林詩書畫院活動期間每币,每次都有隋牟老師捐贈的作品携丁。后來接觸就多了起來,其間也跟隨老師學了二年多的畫兰怠,得過老師的不少指導梦鉴。最早是想學老師國畫的線條,但是跟隨老師學習以來揭保,才發(fā)現(xiàn)國畫要學習的內容太多了肥橙,如線條、設色掖举、筆墨快骗、書法,甚至古琴等修養(yǎng)功夫等等塔次。而隋牟老師一直在不停的探索和實踐方篮,這些年跟隨老師一起寫生比較多,老師的風格如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一樣励负,一直在變藕溅。記憶之中,2014年在濟南靈巖寺寫生的時候佛像寫生多用鐵線描继榆,佛像和寺院巾表、古塔寫生都是現(xiàn)場磨墨汁掠,一蹴而就,線條集币、筆墨虛實相間考阱,小有變形,但是趣味十足鞠苟,頗為耐看乞榨。而到了2016年去安徽徽縣寫生的時候,線條的勾和蹭擦用筆也多了起來当娱,基本不設色了吃既。后來的青島黃島金沙灘寫生的人物又有了新的組合。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鹦倚,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冀惭,看水是水震叙;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散休,看水不是水捐友;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溃槐,看水仍是水匣砖。一位畫家,往往是二十年昏滴、三十年才畫出自己的風格猴鲫,如倪瓚、石濤谣殊、八大山人都是五十歲左右才為人熟知拂共,我觀察當下中國美術館個人展覽最多畫家的年紀是七十歲上下,如劉國輝姻几、吳山明等宜狐。看隋牟老師十年前的畫冊和現(xiàn)在的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蛇捌,十年之前作品還是在禪悟階段抚恒,而近年更有徹悟之境界,其筆墨的控制能力络拌、書法與畫面的融合俭驮、趣味性思想在人物、山水春贸、花鳥上的探索和實踐更成熟了混萝。
任何書畫家的成就,離不開個人的勤奮和學習的得法逸嘀。今年初在宋莊遇到了隋老師的父親车要,也說到了隋牟老師的勤奮,從小就喜歡畫畫崭倘,九十年代到北京學習畫畫屯蹦,最困難的時候是經(jīng)常餓著肚子學習,但就是喜歡畫一直沒有放棄绳姨。后來就遇到了盧沉老師,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之下為自己的繪畫風格奠定了基礎阔挠。老師在授課期間飘庄,也一再提起感恩盧沉老師在耳提面授。俗話說得好:師父引進門购撼,學藝靠個人跪削。老師傳授的一般技術層面比較多,但是畫畫又是一個形象思維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迂求,這個過程就有“悟”的思考碾盐,還有就是學習知識的轉化、探索和實踐揩局。自從隋牟老師受聘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以來毫玖,不僅把自己多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經(jīng)驗無私分享給學生凌盯,更是現(xiàn)場落筆付枫、改稿,一周兩次面授驰怎,其親力親為的教學讓大家受益良多阐滩。我現(xiàn)在隨身帶一個小本,到哪里畫到哪里的習慣就是那時候培養(yǎng)出來的县忌。這些年掂榔,隋牟老師的微信是我關注度最高的,看他畫的畫症杏,往往有驚嘆之感装获,如又打開一扇窗看到一個新世界一樣,如人物畫厉颤、山水畫還可以這樣畫等等饱溢。
一般來說走芋,任何人的書畫沒有好壞之分绩郎,只有格調潘鲫、品味的差異。自古以來肋杖, 歷史上能傳承下來的書畫大多為“神品”或“逸品”居多溉仑,如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一樣,在我心中隋牟老師的作品已達“逸品”境界状植,雖然有很多人物畫我也需要慢慢理解浊竟、消化。如元代倪瓚的“逸品”山水畫到了明清成為了江南一帶富商收藏的首選津畸,隋牟老師的作品振定,還需要更多有識之士共同品味。
最近一次聚餐后频,看隋老師面有削瘦,也再次祝愿老師一切如意暖途,帶領更多的學生邁入書畫的禪修境界卑惜,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