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遠比虛構(gòu)精彩”當看到這句話不禁覺得作者骨子里透露著自身對于“非虛構(gòu)”文學的自信迅腔,或許這就是文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本真所在。就像《這些人,那些事》里的故事一樣陶缺,《食味人間成百年》的作者李燕燕也記錄了她在川西遇見的這些人和那些事。
年夜飯——二舅媽的團圓飯
有多久沒在家一大家子看著春晚吃著年夜飯啦?還是怕麻煩在飯館里匆匆解決呢洁灵?每到過年饱岸,聽到長輩感嘆最多的時候是年味越來越淡了。
奶奶還在的時候徽千,姑姑伯伯苫费,圍著整個大圓桌都坐不下,奶奶走后除非團年真正過年都在自家各顧各的小家啦双抽,旅游的旅游百框,在外面的也趕不回來,要相聚太難難得多年難得一見牍汹,但又太過簡單簡單到只要視頻電話就能看到彼此铐维。
看到二舅媽做的一桌好菜這章的時候,銀絲面慎菲、酥肉嫁蛇、紅油雞塊、豆瓣魚露该,想家的情緒越發(fā)濃厚睬棚,年味也越發(fā)涌上心頭。
當然解幼,一大家子也少不了家長理短抑党,大舅、二舅撵摆、三舅每年輪流過臘八底靠,大舅三舅都是在飯館辦的每人出2500都是實實在在超過的,二舅媽在家做飯大舅特铝、三舅總覺得她精明苛骨。
一家人的念念叨叨篱瞎,一桌子菜的團圓劇場,這一件一件收藏保留就好痒芝。
一碗肥腸粉——睹物思人
你是否對某種食物有種獨特的感情?或因為一碗粉想到一個人俐筋。
在我的記憶里面,第一次吃肥腸粉是很小的時候干爸帶我們一家人吃的严衬,那時候不知道這是什么只是好奇澄者,只是那個味道再也沒吃到過了。
今天在《與應老太有關(guān)的那些故事》里面又看到了肥腸粉又想到了這份熟悉但多少有點悲傷请琳,一碗粉憶一個人粱挡,只可惜是睹物思人。
應老太是作者李燕燕大四實習租房的房東俄精,兩人彼此照應。應老太平時自己靠賣花為生竖慧。這樣一位老太太嫌套,十年前失去了老伴只有女兒做伴,而女兒不郴迹回家踱讨,也便于李燕燕一起生活有個照應。
時過境遷砍的,10年后李燕燕再次回到這座城市無意間在青石橋碰見了應老太痹筛。兩人約好在一起吃肥腸粉問及應老太女兒情況的時候,得知應老太女兒因為遭受情感挫折患抑郁癥跳樓自殺了廓鞠。
說不出的滋味帚稠,怎樣的心情才能讓她看淡一切還能笑對生活?在應老太談及女兒的時候一臉云淡風輕。一碗肥腸粉是心系她和女兒之間的美好回憶床佳,10年前是這樣翁锡,10年后依舊,甚至百年之后愈久彌香夕土;而如今一碗粉是應老太和李燕燕的敘舊與回憶馆衔。只是這其中摻雜的情感五味雜陳,食物早已不是食物本身怨绣,是我們看淡生活品味生活的真情所在角溃。
老大姐——活出自我
你能想象50年代的大學生選擇輟學回家當農(nóng)民嗎?現(xiàn)在21世紀聽著都覺得可惜篮撑,而更難以置信的是輟學的原因僅僅是為了吃飽飯减细。
這個人就是文中的老大姐,我這么說可能都會不理解她的這種行為赢笨,她被當做村里的反面教材未蝌。但又不得不說她著實令人敬佩驮吱,畢竟她做了很多我們“常人”所不敢做的事情。
學農(nóng)業(yè)的老大姐在大三的時候因為無法填飽肚子得了黃腫病決定輟學回家萧吠,在當時全村唯一大學生輟學了還是在大三的時候左冬,被所有人爭議和不理解。她做了農(nóng)民纸型,種了土豆養(yǎng)了兔子拇砰,并且比一般的農(nóng)民要種得好;她做過保姆狰腌,看到了家政行業(yè)的興起除破;她經(jīng)商投資,趕上1978年改革開放她籌資從沿海購買機械設備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琼腔,隨后便不顧一切游遍全國各個省份瑰枫;最后她選擇了所有人都拒絕她去的養(yǎng)老院安度晚年。
她總是敢想敢做丹莲,在二表姑勸他四十多歲隨意找個人嫁了的時候光坝,她誰也不嫁,她遵循做自己圾笨。就像她說的“我在哪里都快活教馆,我在哪里把快樂帶到哪里”一樣逊谋。
一瞬間覺得老大姐才是活出了自我擂达,不囿于世俗,有自己的見識胶滋,當所有人說“不要那樣板鬓,我這么做是為你好”的時候,她總是能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究恤,毅然決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俭令。
寫在最后的話
或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被寫成“非虛構(gòu)”而并不需要完全意義上的“紀實”,“紀實”太過真實部宿,“虛構(gòu)”太過飄渺抄腔,“非虛構(gòu)”剛剛好。在把生命中的這些人那些事逐個記錄下來的時候理张,這些人那些事便有了意義赫蛇,而《食味人間成百年》所展現(xiàn)出來的真人真事真情實感是“虛構(gòu)”所不能觸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