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樂盛行的唐代,節(jié)奏感十足的各類打擊樂器愈發(fā)受到青睞無論在騎馬的音聲儀仗樂中還是坐薯蝎、立部伎樂中,擊打的各類鼓谤绳、鈸占锯、甚至是拍板等等都常常出現(xiàn)。
鼓
鼓在唐代包括有許多種類缩筛,常見的如羯鼓為代表的各類細腰鼓消略。提到羯鼓肯定會聯(lián)想到一個人,那就是唐玄宗瞎抛。唐玄宗在音樂上造詣深厚艺演,創(chuàng)設(shè)梨園的故事更是流傳甚廣,以致于后代戲曲界將他奉為祖師爺桐臊。唐玄宗最為擅長的樂器之一就是羯鼓胎撤,據(jù)記載,玄宗高超的擊鼓技藝還和其刻苦的聯(lián)系分不開断凶,曾打壞過三豎柜的鼓槌伤提。唐玄宗不僅改編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還創(chuàng)作有數(shù)十首羯鼓獨奏曲认烁。
羯鼓從名稱中的“羯”字來看肿男,似乎與羯族有所關(guān)聯(lián)。魏晉時的“五胡”匈奴却嗡、鮮卑舶沛、羯、氐窗价、羌就有羯族如庭,羯鼓據(jù)說因源于羯族得名,還有人認為羯鼓得名在于其所用的材質(zhì)為羊皮舌镶≈梗《羯鼓錄》中記載的外形為“如漆桶,下一小牙床承之餐胀,擊用雙杖哟楷。”又得名“兩杖鼓”否灾。羯鼓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原卖擅,在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尤為流行。(因為皇帝喜歡?)唐代“十部樂”中大部分為西域樂曲或吸收胡樂因素,羯鼓在龜茲惩阶、疏勒挎狸、高昌、天竺等樂中均有使用断楷。羯鼓在一個樂隊中地位十分重要锨匆,節(jié)奏非常豐富,常常處于指揮的地位冬筒。
還有一些細腰鼓在當(dāng)時的樂隊中也很流行恐锣。都曇鼓,《通典》中記載“似腰鼓而小舞痰,以槌擊之”土榴,在龜茲、天竺等樂中常常使用响牛,大概就是大鼓的縮小版玷禽。毛員鼓,記載中稱“似都曇鼓而稍大”呀打,使用的樂部和都曇鼓相同矢赁。(這要成為大小排序的益智游戲了嗎)答臘鼓,記載稱“制廣于羯鼓而短聚磺,以指揩之坯台,其聲甚震,俗謂之揩鼓”瘫寝,多見于龜茲蜒蕾、疏勒、高昌樂中焕阿。(簡單來說咪啡,答臘鼓就是那個比其他鼓短胖而聲音大的,還不用鼓槌)
繞了這么多種類暮屡,其實真看見一個擊鼓的唐代文物形象撤摸,能認出是鼓真的已經(jīng)不容易了\(≧≦)/
那些根據(jù)腿上殘存的孔判斷出是擊鼓樂的實在是難度太大。還是放一張鼓保存完好的圖片褒纲。這件女騎馬擊鼓樂俑保留的算是十分完整准夷,其上的彩繪也基本可以看清≥郝樱“女俑頭戴孔雀冠衫嵌,冠上的羽毛高高翹起,羽毛由天藍彻秆、淺綠楔绞、紅结闸、黑諸色繪成,頸下羽毛為白色酒朵,長而寬的尾羽飄然下垂桦锄,覆于女俑的肩背部,孔雀美麗逼真蔫耽。女俑穿圓領(lǐng)窄袖粉白色長袍结耀,袍衫的前胸、后背匙铡、雙肩及雙腿上各飾一朵黑線勾邊白中泛紅的圓形大蓮花饼记。腳穿黑色高腰尖頭靴,端坐于馬背上慰枕。雙手伸開作拍擊腰鼓狀,腰鼓置于馬鞍的前段即纲,鼓身為紅色具帮,鼓面為白色。女俑明眸細眉低斋,櫻桃小口蜂厅,圓潤的臉龐上配小巧的鼻子,顯得豐腴秀美膊畴。座下的馬膘肥體鍵掘猿,昂首聳耳,雙目炯炯唇跨,嘴半張稠通,鼻翼翕動,束尾高蹺买猖,直立于長方形托板上改橘。馬身為白色,頸下玉控、四蹄呈淺淡的橘紅色飞主。黑色鞍,韉為天藍色寬邊高诺,中部褐紅地上散綴著紅色勾邊由白碌识、黑。綠諸色繪成的四瓣小花虱而》げ停”我發(fā)現(xiàn)那么多唐俑的敘述里,圓潤的臉龐和櫻桃小口(臉上肉多會顯嘴小吧~)絕對是標(biāo)配薛窥!
坐部伎樂中擊鼓者幾乎是每個樂隊里都有胖烛。無奈彩圖只找到了渣像素的鄭仁泰墓樂俑的小妹妹眼姐。
鈸
鈸似乎幾千年來變化不大,今日北方地區(qū)的秧歌隊佩番、社火众旗、戲曲表演等民俗活動中,仍然使用(南方我不知道哈...)趟畏,據(jù)說在不同地區(qū)的戲曲伴奏中廣泛使用贡歧,民間有稱“镲”。相同的兩片相互碰擊發(fā)出響聲的打擊樂器赋秀。
根據(jù)對唐墓壁畫和陶俑中擊鈸的形象觀察利朵,使用的鈸形制相同,大小應(yīng)該是比如今流行的小一些猎莲。唐代所設(shè)十部樂中绍弟,就有七部用鈸,足見其在當(dāng)時的流行程度著洼。
有沒有一眼在上圖中找出擊鈸樂者呢樟遣?已經(jīng)提示過大小差異了哦。大概也沒有現(xiàn)在的鈸聲音那么高亢刺耳吧身笤。
由于“拍板”的資料出了一點問題豹悬,沒有找到圖片,打擊樂器里就先介紹鼓和鈸咯液荸。(其實有好多渣像素的丑圖瞻佛,沒敢放(>_<))
不如下次說說唐代的“音聲儀仗”?也就是前面(一)(二)總提到的“鹵薄”里的樂隊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