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費曼先生的小傳《發(fā)現(xiàn)的樂趣》
就像跟一位睿智的大師對話
把人拉回到小時候
頓時發(fā)現(xiàn)原來已經(jīng)走的太遠
完全忘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fā)
那時候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已經(jīng)偏離到如此地步
幸虧費曼先生把我叫醒
最開始接觸費曼是因為著名的“費曼學習法”
與孔子提出的“教學相長”類似
卻更為具體
通過教授別人的方法去學習新的概念
就像在講臺上向別人講授一樣
期間一旦遇到卡殼
就馬上回去查找資料把概念講通
最后關(guān)鍵一步是讓完全不懂的人都能聽懂
至此這個概念才算完全掌握
在《發(fā)現(xiàn)的樂趣》里費曼把這歸功于兒時父親教育
比如玩伴的父親會教孩子認識一種鳥
用各種國家的語言叫出鳥的名字
費曼卻認為這并不是真正認識這只鳥
因為父親教他如何“觀察”這只鳥
只有真正體驗并理解的東西
才是學會的東西
這跟“費曼學習法”有著良好傳承
費曼算是物理學界的一枚奇葩
他從小就被父親教育人與人平等
那些擁有權(quán)利與地位的人只是比別人多了一枚“肩章”
他只尊重科學而不畏懼“權(quán)威”
這也讓他成為量子力學泰斗波爾的忘年交
波爾因在量子力學的貢獻
在1922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跟愛因斯坦是齊名的物理學家
很多人跟他交流時都不會發(fā)表不同意見
費曼卻可以毫不留情提出自己的觀點
這也是他對科學的執(zhí)著與尊重
所以波爾在討論重大問題時
會讓兒子(也是諾獎獲得者)
先跟費曼交流完
再讓“那些大人物”進來交流
可見重視程度
費曼明確提出自己沒有義務去成全別人的期望
正是這種觀念讓他能夠全身心投入到量子力學的研究
他因此辭掉了許多行政性的工作
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等
因為他發(fā)現(xiàn)這些組織最大的作用
就是開會討論哪些人適合加入組織
這些無趣事情會影響自己在研究上的時間付出
包括他對得諾獎的態(tài)度也是一如既往
因為他的研究對別人有作用而高興
而不是得獎本身
在費曼身上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影子
那時候還沒有被社會如此多影響
還沒有對金錢和權(quán)利有任何概念
最大的目標就是成為一名科學家
記得當時整天的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
去研究電子電器
把家里的電子表冻押、掛鐘、收音機擂错、發(fā)動機
拆了又裝 裝了又拆
放學時回家就迫不及待的去研究航模
研究如何讓小船在水上航行的時間更長
后來上學時時還會因為一道題目通宵達旦
記得有一個完整的周末時間
完成了一道老師認為無解的題目
一張A0的紙前后兩面寫滿剛好完成
最后被張貼在校園里
作為一種鉆研的精神傳承
后來進入大學就感覺離原來的自己越來越遠
參加了那么多社團
成為什么書記本鸣、主席之類
尤其得了學生最高榮譽、新聞人物之類
讓自己徹底淪落成別人期望的樣子
為了那份“責任”更加努力的付出
雖然看似有模有樣
卻讓自己感覺到越來越累
因為離自己的內(nèi)心太遠了
一本《發(fā)現(xiàn)的樂趣》叫醒了夢中人
讓我更多思考自己的人生
努力掙脫別人期望帶來的羈絆
去成長為自己原來的樣子
保持正見
追尋發(fā)現(xiàn)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