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和12月25日沪悲,是西方國家的平安夜和圣誕節(jié)筒严,這其實就相當于中國的除夕和春節(jié),通俗一點說就是西方國家的人民“過年”骂蓖。隨著世界各國的融合度越來越高,部分中國人在平安夜和圣誕節(jié)這兩天搞一些娛樂活動川尖,商家利用這兩天布置氛圍登下,開展促銷活動茫孔,如果我們從人的需求角度和逐利的本質來看,這些都是可以從情感上理解的被芳。因為現代人競爭壓力缰贝,生活壓力是很大的,找一個大眾比較認可的日子娛樂放松畔濒,釋放一下壓力剩晴,未嘗不可。而商人利用這個節(jié)日侵状,提供更多的服務赞弥,布置賞心悅目的氛圍,期望獲得更多收益趣兄,也是人之本質绽左。
另外有些人還是比較排斥中國人“過西方節(jié)日”的,甚至“深挖”歷史事件艇潭,發(fā)長文介紹“圣誕狂歡夜”的由來拼窥,“挖”出大段中國人在歷史上“圣誕節(jié)”這天的“血淚史”。未經考證蹋凝,一家之言鲁纠,也不知是否是真實歷史。但看出作者的態(tài)度是很激進的反對派鳍寂,字里行間充滿著憤怒的情緒改含。
我覺得這種態(tài)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憤怒只會傷害自身伐割,而這些憤怒的言辭被他人看到候味,似乎也起不到太多阻斷其行為的作用刃唤,何不放寬心態(tài)隔心,接受這世界文化和經濟大融合的現實?要改變一些國人的認知尚胞,或許采取一些更加理性的方式硬霍,發(fā)表一些更有溫度的言論,收到的效果反而會更好笼裳。
這還讓我想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唯卖,其實中庸之道的精髓,不恰恰是讓我們保持一顆平和的平常心嗎躬柬?見到不喜歡的拜轨,觀念不一樣的事情,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發(fā)表憤怒言論允青,帶來的只會是更多不理解和對立橄碾,試著從其他更多方面去看待問題,特別是從人性的角度,自己會更容易接受法牲,也可以避免無謂的摩擦史汗,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