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有位朋友提問舱馅,他說自己說話不拐彎,做事愛較真刀荒,覺得自己如此“真實”的活著可能會沒朋友代嗤。
希望能夠生活的真實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很多時候也被這方面的問題困擾著缠借,但真實的定義是什么资溃?“說話不拐彎”真的是真實嗎?
百度百科上關(guān)于真實的定義是“真實的東西有真實的感受烈炭,無論外界情況如何溶锭,無論享樂,還是受苦符隙。感受的不在是現(xiàn)象趴捅,而是本質(zhì)垫毙,本質(zhì)也是同樣的存在,理應(yīng)能讓人們感受得到拱绑∽劢妫”
在這里“真實”我們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一種對于自身的要求。不喜歡一味的隱藏自己的本來面目猎拨,不喜歡用無數(shù)的謊言來充斥自己的生活膀藐。保持真實的自己,用適當(dāng)?shù)姆绞奖磉_自己的情感红省。這是我理解的真實额各。
“說話不拐彎”這真的是真實嗎?這不是真實吧恃,這是不會顧及他人感受虾啦。保持真實并沒有要求你知無不言,說話委婉也不一定就是不真實痕寓。
舉個例子:你養(yǎng)了一盆花傲醉,你非常的喜愛這盆花,每天都花費大量精力在這盆花上呻率,查閱資料硬毕,買花盆,挑選肥料礼仗,任何可以想象的到的工作你都做了吐咳。終于有一天花開了,你激動的找到朋友向他展示你的成果藐守。而他卻直截了當(dāng)?shù)母嬖V你“這花很難看挪丢,我一點也不喜歡蹂风÷В”
請問此時的你是什么感覺?此時的你會覺得你的朋友是“說話不拐彎”還是“真實”惠啄?也許你的朋友真的不喜歡你種的花慎恒,但是他完全可以換一種說法:“雖然我不是非常的喜歡這個樣子的花,但是我覺得你養(yǎng)花下了很大的功夫撵渡,非常努力融柬,所以衷心的祝賀你可以取得這樣的成果!”
這樣的說法在保證了自己表達真實的同時趋距,也對朋友的努力做出了肯定粒氧,這樣的回答不是更好嗎?所以“說話不拐彎”不等于真實节腐。
接下來再看外盯,那位朋友還形容了自己的看法“做事太較真摘盆,認為付出與回報是一樣的。 ”看到他的描述我感到這位朋友已經(jīng)開始產(chǎn)生了比較樸素的價值交換觀饱苟。但為什么說是樸素的呢孩擂?
有句話叫:“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浒荆”這個在心理學(xué)中被叫做“黃金法則” 类垦。他的看法和這個比較類似,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他和這個觀念對調(diào)了一下城须,也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反黃金法則”蚤认,即我對別人付出了多少,別人就必須給予我多少回報酿傍。
關(guān)于黃金法則百度百科上主要描述有三大原則:
1.相互性原則
人際關(guān)系的基礎(chǔ)是彼此的相互重視和支持烙懦。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喜歡是有前提的赤炒,相互性就是前提氯析,人們喜歡那些也喜歡他們的人。
2.交換性原則
人際交往是一種社會交換過程莺褒,交換的原則是掩缓,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遵岩,至少等于失你辣。人際交往是雙方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jié)果。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傾向的心理活動尘执,其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否定和貶低舍哄。由于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評價而確立的,個體對他人評價極其敏感誊锭。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表悬,個體對其以認同和接納,并反投以肯定和支持丧靡;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蟆沫。
“黃金規(guī)則”是心理學(xué)上一個專用名詞,不過現(xiàn)實中温治,許多人做不到這一點饭庞,而是我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應(yīng)該同樣對待我熬荆,被稱為“反黃金規(guī)則”舟山。其實深層次的道理是一個人做什么可能會帶來他所希望的結(jié)果,但不是絕對的,做什么事情或怎樣做累盗,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六孵,但別人會做出什么樣的事情或反應(yīng),那是自己所控制不了的。
通過這些描述我們應(yīng)該會對于黃金法則有一定的思考幅骄,“認為付出與回報是一樣的”劫窒。這句話本身沒有什么錯誤,就和提出問題的那位朋友希望自己能夠活的真實一樣拆座。但當(dāng)我們認為別人應(yīng)當(dāng)給予自己回報時主巍,我們真的就做出了足夠的付出嗎?我們做出的付出真的是別人需要的嗎挪凑?
最后
其實不管真實也好孕索,付出回報也好,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躏碳,多換位思考多自省反思搞旭,花香自會引蝶來。如果你希望得到什么樣的生活菇绵,什么樣的環(huán)境肄渗,那就把自己變成什么樣的人。但是切記切記咬最,要學(xué)會明辨的能力翎嫡。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個人看法,如果有什么說的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指出永乌,歡迎大家提意見惑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