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上寫著“國內(nèi)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煮寡,去過一次精神病醫(yī)院虹蓄,但是撲了個空,剛好他們有集體活動外出了幸撕,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薇组,我從來沒有見過所謂的精神病人,對于他們坐儿,更多的是好奇律胀。這本書以對話的形式開展宋光,其實我在讀的時候覺得有些可能真的沒有精神病,只是他們看待事物炭菌、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與一般的人有些不同罷了罪佳。
從我的角度,我將本書中的精神病人分為三類:一類是真的有問題的黑低,在行為上產(chǎn)生了對他人的傷害赘艳、造成對社會的危害,比如盜尸者和死亡周刊克握;有一類是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點蕾管,但是不具有危害性,比如那個把自己當做蘑菇的患者菩暗;有一類則是能夠以理性而縝密的分析來闡釋一些比較生僻而高深的問題的人掰曾,比如那個研究瑪雅文化的。這三大分類不過是一種大致上的劃分勋眯,但是對于書中的個別案例可能并不適用婴梧。
讀整本書的整體感受經(jīng)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一開始是新奇客蹋,覺得書中所記載的精神病人的行為和現(xiàn)實中見到的完全不一樣塞蹭,而且因為是書中所在,對于我來說其實是一個近乎虛擬的存在讶坯,也權(quán)當故事看罷了番电,只是讀著的時候不會覺得驚訝,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書中那些奇怪的人辆琅,畢竟存在即合理漱办,與個人的經(jīng)歷多少都有些關(guān)系吧;第二個階段是漸漸讀進去了婉烟,置身于作者書中所描述的場景娩井,然后就覺得那些事情就像發(fā)生在周圍一樣,尤其是當看死亡周刊那一篇的時候似袁,樓下響起女人的哭聲而他人又都表明自己沒有聽到的時候洞辣,我開始害怕了,比當時看《刺青殺人事件》還覺得恐慌昙衅;可是即使害怕扬霜,我還是很想繼續(xù)看下去,主要在于里面的內(nèi)容對于我來說很有吸引力而涉,慢慢地快看完的時候著瓶,人仿佛也從書中出來了,倒是一點兒都不覺得害怕了啼县,只是有些懷疑一些案例的真實性材原,畢竟那對我來說是個完全沒有接觸過甚至也沒想過要接觸的世界沸久,多少有些奇幻。
其中有幾個案例讓我覺得印象深刻华糖,“三只小豬”那位是個三重人格分裂的麦向。其實還算好吧,我一直都覺得每個人肯定都存在不一樣的很多面客叉,其中有幾個面可能會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緣故以更高的頻率出現(xiàn)诵竭,而一般不常用的狀態(tài)則安靜地存在著,這個案例中的人物是有三個面特別突出兼搏,我不知道是不是當事人的刻意強調(diào)和加強卵慰,導(dǎo)致這三個面發(fā)展為三個近乎獨立的個體。我沒有相關(guān)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佛呻,只能是以一個門外漢的身份隨意揣測裳朋。按理說,有很多不同性格面的人是很正常的吓著,因為面對不同的情境鲤嫡、不同性格的人,人會作出相應(yīng)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绑莺,那種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都無動于衷的人大概才是有點問題的暖眼?
“角度問題”講述了一個人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去解讀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點纺裁,《小王子》直到現(xiàn)在都受到熱捧诫肠,大概大人們的世界和小孩子的世界總是不同的,因為閱歷的緣故欺缘,認識世界的角度不一樣栋豫。小孩子可能看得更表面一些,大人則挖掘得更深一些谚殊;小孩子全憑喜好丧鸯,大人從大局出發(fā);很多時候小朋友在沒有相關(guān)認知積累的基礎(chǔ)之上去看待一個東西嫩絮,因而會有各種各樣的質(zhì)疑丛肢,而在大人已有的認知中,這個東西就是這樣的絮记,是習以為常的摔踱,根本不需要去尋思為什么虐先,因而他們也說不出原因怨愤,于是便把已有認知搬過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蛹批。
“孤獨的守望者”撰洗,不知道為什么篮愉,我對于孤獨這個詞會很感興趣,并且覺得這是個體或者群體的常態(tài)差导,說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也好试躏,一種存在狀態(tài)也好,反正我就是那么認為的设褐。這個案例中的主人公的孤獨感找不到產(chǎn)生的源頭颠蕴。按照我的理解,《百年孤獨》那種孤獨是一個群體的孤獨助析,并且是血脈相承的犀被;零余人則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所在,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定的積累外冀,這種孤獨是很焦躁的寡键,知道點什么又不知道是什么;還有一種是完全是無意義的寂寞與孤獨雪隧,無病呻吟西轩。我覺得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在很多時候都講得通,在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時候脑沿,人家告訴你這個東西是這樣的藕畔,你就覺得是這樣了;等到有了一定的積累捅伤,加入了自己的主觀理解劫流,發(fā)現(xiàn)其實不是他們說的那樣的;最后才明白丛忆,就是那樣的祠汇,不過如此罷了。
書中有很多案例中的主人公是有異能的熄诡,我沒有異能可很,所以說不出是什么感受。但是妄加揣測一番凰浮,大概是某項技能更加靈敏我抠,靈敏到變態(tài)的程度吧。假設(shè)一個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天賦袜茧,當他把這種天賦發(fā)揮到逆天的狀態(tài)菜拓,大概就是異能了。
本書的作者是以一個平等和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精神病人的笛厦,甚至我隱隱覺得纳鼎,他認為精神病人這種狀態(tài)才是最好的狀態(tài)(那種傷害人的除外),常人反而是沒有把一些才能充分發(fā)揮。按照我的認知贱鄙,我是覺得大家都差不多啦劝贸,只是精神病人在某些方面太偏執(zhí),而且這種偏執(zhí)為少數(shù)人所有逗宁,因而按照大多數(shù)人的標準來看映九,他們便是不正常的了。這本書讀下來瞎颗,我的感覺是件甥,精神病人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警覺性或者說是靈敏度,他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不一樣的解讀世界的視角哼拔;他們心無旁騖地專注于某一個感官嚼蚀,因而那種感覺被放大到極致。其實我覺得管挟,從事文學和藝術(shù)的人轿曙,在一般人看來,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正常吧僻孝,因為他們的解讀對象可以說是非常抽象的导帝,因而很多時候需要他們有極細膩的感受力,這樣才能體會到一般人體會不到的美穿铆,并且用他們的方式把這種美展現(xiàn)出來您单。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精神病人是非常幸福的荞雏,他們大多數(shù)有極其豐富的世界虐秦,當一般人被周圍的東西攪亂了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們的王國里終究有一個不滅的燈塔指引著凤优,即使不被他人理解悦陋,也會覺得安心而滿足。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各種不同身份筑辨、不同地位俺驶、不同性格的人,形形色色棍辕。精神病人是世界的一份子暮现,一般人是世界的一份子;世俗中人是一份子楚昭,修行之人是一份子栖袋。其實本質(zhì)上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你的一日三餐是他一整天不知疲倦地盯著石頭看抚太;他的素食白開水等同于你的大魚大肉塘幅。物以類聚菇怀,人以群分,總有那么一群人是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晌块,很多時候的評判標準正是從大多數(shù)的立場出發(fā)的,可有時候這種標準未必就不顯得野蠻而粗暴帅霜。只要沒有造成傷害匆背,無論怎樣的生存狀態(tài)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大多數(shù)人是讀書娶妻生子的生活軌跡身冀,可也終究有人喜歡寡居研究钝尸、粗茶淡飯,總不能因為相異就鄙視吧搂根,沒有誰比誰高貴也沒有誰對誰錯珍促,愛怎么活不過是各人各自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