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說情節(jié)】的名言
緊湊——是作品美學價值的第一個條件,一切其他優(yōu)點都是由它表現出來的陌宿。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普希金文集〉(斷片)》,《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中卷第247頁
情節(jié)越單純波丰,那就越逼真壳坪,越誠懇,因而也就越好掰烟。
〔俄〕契訶夫《寫給瑪·符·基塞列娃》爽蝴,《契訶夫論文學》第31頁
文學的第三個要素是情節(jié),即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纫骑、矛盾蝎亚、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某種性格惧磺、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颖对。
〔蘇〕高爾基《和青年作家談話》,《論文學》第335頁
人們總是愛聽有趣的故事磨隘,只因為故事能使他們暫時忘掉眼前沉重的缤底、然而習以為常的生動,越是“虛構”的故事番捂,人們越是愛聽个唧。
〔蘇〕高爾基《我的大學》第50頁
情節(jié),這是一種幸運的發(fā)現设预,是一種拾來的東西徙歼。光是坐在彌漫著雪茄煙煙霧的寫字臺旁邊,把一對大眼珠死盯在墨水瓶上鳖枕,挖空心思去思索情節(jié)魄梯,是不行的。情節(jié)總是來自沸騰的生活宾符,來自當前的生氣勃勃的斗爭酿秸。
〔蘇〕阿·托爾斯泰《什么是小小說》,《論文學》第158頁
捉住了這只色彩斑駁的小鳥——情節(jié)魏烫,作家就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辣苏,根據情節(jié)的重要性,根據素材的豐富程度哄褒,以及最后根據藝術家本人的內在素質來加以運用稀蟋。
〔蘇〕阿·托爾斯泰《什么是小小說》,《論文學》第159頁
劇情的糾結必須逐場繼長增高呐赡,
發(fā)展到最高時輕巧地一下解掉退客。
要糾結得難解難分,把主題重重封裹链嘀,
然后再說明真象井辜,把秘密突然揭破,
使一切頓改舊觀管闷,一切都出人意表粥脚,
這樣才能使觀眾熱烈地驚奇叫好。
〔法〕布瓦洛《詩的藝術》包个,《西方文論選》上卷298頁
情節(jié)必須是動人的刷允,因為一切的心靈都要求受到感動。
〔法〕伏爾泰《論史詩》碧囊,《西方文論選》上卷第322頁
就我來說树灶,我更重視一個情感、一個性格糯而,在劇本中漸漸地發(fā)展天通,最后展示出全部力量,而不大重視交織著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使劇中人物和觀眾受到同樣的擺布的那些劇本熄驼。
〔法〕狄德羅《論戲劇藝術》像寒,《文藝理論譯叢》1958年第1期第153頁
假使歷史事實不夠驚奇烘豹,詩人應該用異常的情節(jié)來把它加強;假使是太過火了诺祸,他就應該用普通的情節(jié)去沖淡它携悯。
〔法〕狄德羅《論戲劇藝術》,《文藝理論譯叢》1958年第1期第172頁
情節(jié)既然是行動的摹仿筷笨,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個完整的行動憔鬼,里面的事件要有緊密的組織,任何部分一經挪動或刪削胃夏,就會使整體松動脫節(jié)轴或。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無,并不引起顯著的差異仰禀,那就不是整體中的有機部分照雁。
〔希臘〕亞理斯多德《詩學》,《詩學 詩藝》第28頁
詩人在安排情節(jié)悼瘾,用言詞把它寫出來的時候囊榜,應竭力把劇中情景擺在眼前,唯有這樣亥宿,看得清清楚楚——仿佛置身于發(fā)生事件的現場中——才能作出適當的處理卸勺,決不至于疏忽其中的矛盾。
〔希臘〕亞里斯多德《詩學》烫扼,《詩學 詩藝》第55頁
一樁不可能發(fā)生而可能成為可信的事曙求,比一樁可能發(fā)生而不可能成為可信的事更為可取映企;但情節(jié)不應由不近情理的事組成悟狱;情節(jié)中最好不要有不近情理的事。
〔希臘〕亞里斯多德《詩學》堰氓,《詩學 詩藝》第90頁
真正有功力的長篇小說不依賴情節(jié)取勝挤渐。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未必能寫成驚心動魄的小說。作家最大的才智應是能夠在日常細碎的生活中演繹出讓人心靈震顫的巨大內容双絮。而這種才智不僅要建立在對生活極其稔熟的基礎上浴麻,還應建立在對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徹理解的基礎上。 ----路遙
語言決定于作家的氣質囤攀。
魯迅有魯迅的語言软免,廢名有廢名的語言,沈從文有沈從文的語言焚挠,孫犁有孫犁的語言……何立偉有何立偉的語言膏萧,阿城有阿城的語言。我們的理論批評,談作品的多榛泛,談作家的少蝌蹂,談作家氣質的少⌒“誦其詩叉信,讀其書亩冬,不知其人可乎艘希?”(《孟子?萬章))理論批評家的任務,首先在知人硅急。要從總體上把握住一個作家的性格覆享,才能分析他的全部作品。什么是接近一個作家的可靠的途徑营袜?——語言撒顿。
小說作者的語言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語言體現小說作者對生活的基本的態(tài)度荚板。
成熟的作者大都有比較穩(wěn)定的語言風格凤壁,但又往往能“文備眾體”,寫不同的題材用不同的語言跪另。作者對不同的生活拧抖,不同的人、事的不同的感情免绿,可以從他的語言的色調上感覺出來唧席。
探索一個作家作品的思想內涵,觀察他的傾向性嘲驾,首先必需掌握他的敘述的語調淌哟。
個作品吸引讀者(評論者),使讀者產生同感的辽故,首先是作者的語言徒仓。
——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