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灞陵行送別》
李白
送君灞陵亭威恼,灞水流浩浩品姓。
上有無花之古樹,
下有傷心之春草箫措。
我向秦人問路岐腹备,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斤蔓,
紫闕落日浮云生植酥。
正當(dāng)今夕斷腸處,
驪歌愁絕不忍聽弦牡。
小說《三國演義》里有兩個寫送別的場面比較令白馬感動友驮。一個是曹操在白門樓剿呂布后審陳宮時(shí)曹操問他今天這事該咋辦;陳宮回答說并無掛念驾锰,即請行刑卸留。曹操念及陳公臺當(dāng)年救命之恩和的才華,想挽留他一命椭豫,不料他一心成仁耻瑟,并不留戀旨指。曹操抽泣著起身為陳宮送行!另一個是徐元直走馬薦諸葛后喳整,劉備目送徐元直時(shí)谆构,卻因一排樹林擋住徐元直遠(yuǎn)去的背影,劉備竟然想砍除這片樹林框都。這些都體現(xiàn)了送別的人的智商和情商之高低淡,令人嘆服。重離別的人一般都是有情有義的人瞬项。古詩詞里有許多描寫古人離別的佳作蔗蹋。比如柳永的《雨霖鈴》,高適的《別董大》囱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蜀州》猪杭,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妥衣,等等皂吮,不勝枚舉。
李白的送別詩有的寫得很瀟灑明快税手,你比如說《送孟浩然之廣陵》蜂筹,“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芦倒∫张玻”有的寫得浪漫深情,比如《贈汪倫》兵扬,“桃花潭水深千尺麻裳,不及汪倫送我情∑髦樱”有的寫得纏綿悱惻津坑,比如《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xiāng)水傲霸,萬里送行舟疆瑰。”今天讓我們來欣賞一下他的《灞陵行送別》吧昙啄。
二
灞陵是西漢文帝的陵寢所在地穆役,它因靠近灞河而得名。而這里又有官道經(jīng)灞橋相連跟衅,往東去洛陽方向孵睬。過了橋則等于出了長安城,因此是唐朝時(shí)候人們送親友告別分手的地方伶跷。大唐政府在這地方還專門出資修了驛站掰读,以供人們小憩敘話秘狞。詩中所出現(xiàn)的灞陵亭,即指驛館亭臺蹈集。
這首詩亦有兩個版本烁试。兩個版本不同之處在于詩的最后一句“驪歌愁絕不忍聽”,“驪歌”二字在另一版本中為“黃鸝”拢肆。若為“黃鸝”减响,則亦極盡愁別離之苦。黃鸝即是黃鶯郭怪,它們的叫聲讓大唐的詩人們聽起來很傷感的支示。比如韋應(yīng)物的《滁州西澗》里有句“獨(dú)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鄙才∷毯瑁”杜甫在《蜀相》里有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攒庵∽旆模”浩浩,是指水流涌波滾動浓冒,聲勢浩大的形狀栽渴,浩浩蕩蕩的樣子。秦人稳懒,不是秦國的人闲擦,而是指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的關(guān)中地區(qū)的人們僚祷。關(guān)中佛致,號稱八百里秦川贮缕,也被稱為秦地辙谜,包括了咸陽,長安感昼。在此處秦人就是長安本地人装哆。
白馬獨(dú)家譯詩:送朋友你來到灞陵的驛亭邊,我們一起目送灞河水浩浩蕩蕩地向東流去定嗓。岸上有不會開花的古樹蜕琴,郁結(jié)著亙古至今的綿綿情思;路邊芳草萋萋宵溅,仿佛傾訴著我們即將分別的傷心凌简。
我向秦地的本地人打聽我們走的這條路通向哪里,本地人說這就是東漢的王粲往南方去荊州避難時(shí)所走的古道恃逻。這條古道彎彎曲曲的通向都城長安雏搂,而此時(shí)落日下長安城的皇家宮殿藕施,已經(jīng)被云霞遮掩,遙不可望凸郑。
正是在這樣夕陽西下分別的時(shí)侯裳食,又傳來陣陣的驪歌之音,更讓我們的心愁絕欲倒芙沥!
三
灞水是一條有著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河流诲祸。它位于長安城的東南方向,離城三十里左右而昨。它的原名叫滋水救氯。春秋時(shí)期秦穆公將其更名為灞河,并在河上修了一座橋歌憨,這就是灞橋径密。按古時(shí)侯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的習(xí)慣,剛好這灞橋附近當(dāng)有灞陵亭一座躺孝。這里是古時(shí)侯人們送行道別的地方享扔。因此古詩詞中的“灞橋”,“灞橋柳”植袍,“灞陵”惧眠,“灞水”等等,就是送別的代名詞于个。李白的這首《灞陵行送別》寫的正是在這里與好友告別的場景氛魁。
詩歌一開頭即描寫眼前所顧盼的景色,“送君灞陵亭厅篓,灞水流浩浩秀存。”縱然是騎馬送行羽氮,從長安到這里二三十余里地或链,足見二人情誼之深。依依惜別档押,留戀與珍重之意澳盐,由此可見。走走停停令宿,環(huán)顧六合叼耙,惟君與我!不覺到了灞陵長亭邊粒没,又遠(yuǎn)遠(yuǎn)聞流水之聲筛婉。及近前上了亭臺觀看灞河,波涌如沸騰的湯水癞松,滾滾東去爽撒,卻決不為誰停駐一下冕碟,瞬間流逝。流水之無情匆浙,恰好襯托出詩人與好友綿綿無限的情意安寺。第一句點(diǎn)明題目“灞陵行送別”五個字。
寫完眼前亭臺與流水首尼,詩人與友人又長唏短噓挑庶,說不盡的心里話。說話時(shí)不只是四目對視软能,合情會意迎捺,四手相握,動情處更是邊說邊仰望天空查排,仰望天空下古樹的巨大樹冠凳枝;再望望身邊腳下碧綠的春草。這萋萋芳草何故傷心呢跋核?詩人在他寫的《菩薩蠻》里有句“平林漠漠煙如織岖瑰,寒山一帶傷心碧∩按”可見這春草的碧綠更是讓人傷心蹋订,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詩人的內(nèi)心里充滿了感傷。王維有詩句刻伊,“明年春朝綠露戒,王孫歸不歸?”捶箱。白居易也有類似的詩句智什,“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丁屎≤В”哎,詩友們請看看悦屏,這個春草的碧綠還真與這些送別的古人的心情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呢节沦。
上有無花之古樹。有的評論家認(rèn)為這里的無花之古樹是一株古老的枯木础爬,這也有他的道理,他認(rèn)為這古樹已枯萎吼鳞,不能再開出花朵來看蚜,不能再輪回到春天里去。它就這樣從歷經(jīng)滄桑到默然于空有其形赔桌,而春容不再供炎,此誠然生命之痛渴逻!誠然如人生命有限扒接,且聚散無常匆篓,正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這是詩人在懷樹的古老而思忖面前的人馆匿,即珍惜眼前人竭钝。白馬認(rèn)為詩人寫這棵古樹無花梨撞,并非是枯萎的古樹。樹有開花的香罐,有不開花的卧波。但不論開花與否,這古樹應(yīng)該是綠意盈盈的庇茫,對詩人來說是一種生機(jī)勃勃的活力港粱,歷經(jīng)滄桑的堅(jiān)忍,和貫穿古今的浪漫情思旦签。它也正如現(xiàn)代人所說的“友誼之樹常青”查坪。
我向秦人問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宁炫。接下來詩人撇開眼前感傷的景色咪惠,為朋友打聽接下去的路叉向哪里,而這正是好朋友將要去的方向淋淀。這位秦人應(yīng)是知道歷史的文化人遥昧,還知道這是東漢的王粲王仲宣去荊州逃亡的路。路岐朵纷,就是歧路炭臭,叉路。詩人把“岐路”二字顛倒一下袍辞,是為了與下一句詩里相對應(yīng)的字的音節(jié)相反鞋仍,讀起來容易上口。
王粲是東漢建安年間的著名文學(xué)家搅吁,與孔融孔文舉威创,陳琳陳孔璋,徐干徐偉長谎懦,阮瑀阮元瑜肚豺,應(yīng)玚應(yīng)德璉,劉楨劉公干界拦,被魏文帝曹丕稱為“七子”吸申。這就是建安七子,而七子中尤其以王粲的詩賦成就最高,被劉勰稱為“七子之冠”截碴。
詩人在這里提到王粲梳侨,一是說明了友人也是很有才的人,二是惋惜友人的懷才不遇日丹,抱憾長安走哺,不得已離開,正像東漢末年王粲因董卓的部將李傕哲虾,郭汜大亂長安城而向南逃丙躏,投靠荊州劉表一般。王粲恰有詩句“南登灞陵岸妒牙,回首望長安彼哼。”李白在此處引用了它的意境湘今,以之寬慰好友敢朱。
接下來就是好友二人回頭望長安了。古道連綿走西京摩瞎,紫闕落日浮云生拴签。“古道”二字在字面上承接上句“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旗们,在句意里又轉(zhuǎn)折開來蚓哩,顯現(xiàn)出友人和詩人對長安的留戀實(shí)際上是欲在此一展才華,大干一番事業(yè)的雄心上渴。而事與愿違岸梨,迫不得已的離開,讓人悵然若失稠氮。古道連綿走西京曹阔,實(shí)際上是友人心系西京長安,志向皇朝的紫闕丹墀隔披≡叻荩“紫闕落日浮云生”中的落日,浮云奢米,也是在道明了心之所系的出仕抓韩,而出仕無望,只有離開鬓长。李太白有句“浮云游子意谒拴,落日故人情×∈浚”所以浮云彪薛,落日這兩個意象也是象征著兩個人之間的親密情意茂装。
正當(dāng)今夕斷腸處怠蹂,驪歌愁絕不堪聽善延。這兩句與詩的第一句“送君灞陵亭”相照應(yīng),因?yàn)橛兴蛣e才有斷腸般的愁絕城侧。正當(dāng)要分別的時(shí)刻易遣,又傳來別人唱的名為“驪歌”的離別之詞。正如在傷疤上撒鹽一樣嫌佑,陣痛連連而來豆茫。驪歌是《詩經(jīng)》里為告別所作的歌詞《驪駒》,古人習(xí)慣在送別時(shí)唱這歌詞屋摇。上一句中的“落日”和這一句中的“今夕”點(diǎn)明了為友人送行的時(shí)間揩魂。
四
這首詩寫于天寶二年,當(dāng)時(shí)李白供奉于翰林集賢院待詔炮温。雖然比詩中欲離開長安的友人的遭遇要好些火脉,但也令李白看透了很多事情,比如自己在皇宮盡做些以文娛樂于帝王權(quán)貴們的事柒啤,于自己參政匡君的志向相去甚遠(yuǎn)倦挂;官場的黑暗與腐敗遠(yuǎn)比想象中利害。
李白這首詩雖然讀起來讓人扼腕嘆息担巩,余憂不絕方援。但它總體的意境上是宏大開闊的。它有一種穿越時(shí)空的情感將古今聯(lián)結(jié)起來涛癌,將古人與今人聯(lián)結(jié)起來犯戏,讀之令人有“愁云慘淡萬里凝”之感。誠如杜子美在《贈衛(wèi)八處士》里的最后兩句所言拳话,“明日隔海岳先匪,人事兩茫茫〖倨模”
王夫之說李白用樂府體的風(fēng)格寫了這首歌行體胚鸯,是因?yàn)檫@首詩用了五言七言相雜,夾以敘事賦景笨鸡,直到最后兩句才實(shí)寫離別姜钳,抒發(fā)愁思。古道形耗,古人哥桥,古樹,芳草激涤,灞水等意象貫穿詩中拟糕,卻沒一句寫到友人身上來判呕,而與友人的惜別之狀宛如歷歷在目。這正是詩人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送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