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 | 袁大妞Beryl
上文說到煌贴,人們可能建議男孩的父母不要再送他到學校去了∽斗蓿或許這個小男孩對這樣的解決辦法求之不得呢牛郑。他的這種態(tài)度再次反映了他的行為模式里面的邏輯連貫性。男孩采取了一種錯誤的態(tài)度敬鬓,但一旦采用這種態(tài)度淹朋,它就連貫地表現(xiàn)出來。
13歲男孩的錯誤1:他的目標是要成為眾人注視的焦點——這是他犯了一個根本錯誤钉答。如果她因為犯錯誤而遭受懲罰础芍,那么,受到懲罰的應該是這個錯誤数尿。這個錯誤的后果就是他不斷試圖讓母親圍著他轉仑性。也正因為這一個錯誤,他儼然君王般地行事砌创;他在享受了八年絕對的權力以后虏缸,突然被廢黜了王位。直到他失去王位的那一刻嫩实,他還是他母親唯一的孩子刽辙,而他眼里也只有母親。
13歲男孩的錯誤2:然后甲献,他妹妹到來了宰缤,他拼命掙扎要奪回他的王位。這是他犯的又一個錯誤晃洒。但這一錯誤可以得到原諒慨灭,因為這并不是品質的卑劣、惡毒球及。孩子對于這種處境全然沒有任何的準備氧骤,并且在他的掙扎當中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指引,這樣吃引,小孩才開始心生怨恨筹陵。
例如:一個小孩只習慣于別人把注意力全放在他身上刽锤,突然間,處境換了個樣朦佩。小孩要上學了并思,在學校里,老師對學生一視同仁语稠。當這個小孩要求得到比其他同學更多的關注時宋彼,老師就會惱火。
對于一個被嬌寵慣了的小孩子來說仙畦,這種處境充滿著危機输涕。但從一開始,這小孩遠遠不是品質卑劣议泵、無可救藥占贫。
原因一:
男孩的個人生活計劃和學校所要求的生活計劃之間發(fā)生了沖突。男孩人格的目標先口、方向和學校定下的目標分別指向岔開的方向型奥。但男孩的目標決定著他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一切。他全身心向著他的目標努力碉京,但學校期望每個孩子有一個正常人的生活計劃厢汹,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學校方面沒有了解到處于這種處境的學生的心理谐宙,也沒有給予適當?shù)膶捜萏淘幔蛘邍L試找出沖突的根源,對癥下藥凡蜻。
原因二:
孩子生活中的首要欲望就是要他母親為他服務搭综,為他操心。可以說划栓,他的心理計劃都是圍繞著這樣一個念頭:我要控制母親兑巾,一定要獨占她。但學校老師卻要求他獨立學習忠荞,要求他照料好自己的書本蒋歌、功課,把屬于他自己的東西收拾得井井有條委煤。這情形猶如在一匹暴烈的賽馬的脖子上套了一輛馬車堂油。
如果我們明白真實的情形
我們就會偏向于同情孩子。懲罰孩子是沒有用處的碧绞,因為這只會使他更加確信他不喜歡學校府框。如果他被學校開除,或者他的父母被要求把孩子帶走讥邻,那么小孩就更接近達到他的目標了迫靖。他那出了差錯的統(tǒng)覺系統(tǒng)欺騙了他癣诱。他覺得他贏了,因為現(xiàn)在他真的把母親至于他的權力之下袜香。她必須重新專心致志地為他效勞。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鲫惶。
當我們明白了真實的情形蜈首,
我們就必須承認找孩子的差錯,懲罰他是沒有用處的欠母。比如說欢策,他忘了拿書——如果他沒忘記那才怪呢——因為他忘記了,他的母親就要為他操心了赏淌。這可不是一個單獨的行為踩寇,它是這個孩子的整個人格計劃的一部分。我們要記住六水,人格的各種表達和相一致俺孙,它們構成了一個整體。這樣掷贾,我們就可以明白睛榄,這孩子只是依照他的生活方式行事。他的行事一貫和他的人格邏輯相吻合——這一事實想帅,也就同時駁斥了這種假設:孩子無力完成他學校的功課人场靴,是因為他智力遲鈍。一個智力遲鈍的人是不可能始終如一地貫徹他的生活方式的港准。
這一相當復雜的例子還告訴我們:
我們所有人都處于和這個男孩相類似的處境旨剥。我們的計劃、打算浅缸,我們對生活的理解轨帜,從不會和既定的社會傳統(tǒng)完全和諧一致。在過去疗杉,人們把傳統(tǒng)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阵谚,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意識到人類社會的制度中并沒有什么神圣或者確切不變的東西,這些制度都在發(fā)展變化烟具。推動這一過程的動力就是社會中人們的掙扎和努力梢什。社會制度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社會制度而存在的朝聋。個人的解放確實在于培養(yǎng)社會的意識嗡午;但培養(yǎng)社會意識并不意味著強迫個人接受千篇一律的模式。
內(nèi)容選自《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