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岸李屋進士第,指的是位于惠城區(qū)河南岸街道河南岸村李屋組67號“李屋組李氏祖屋”簇宽。
該建筑建于清代,坐東朝西咬扇,為面闊三間、深三進的布局廊勃,帶左橫屋懈贺,又帶后圍屋組合體。建筑平面呈長方形坡垫,總面闊約20米梭灿,總進深約46米,占地面積約950平方米冰悠。頭門左右設耳房堡妒,中堂置落地罩,左右設廂房屿脐。后堂設神龕涕蚤,左右設廂房。各堂之間有天井的诵,各進之間以廊房連接万栅。磚木結構,硬山頂西疤,陰陽瓦烦粒,青磚墻體,門框及角石均使用花崗巖代赁,垂脊飾有灰塑扰她。正門前有一禾坪,左右兩側各立有一對旗桿夾芭碍。
2013年被公布為惠城區(qū)文保單位徒役。
特別一說的有二處。一是門前的旗桿夾窖壕,近看并沒有發(fā)現(xiàn)刻字忧勿。其二是大門對聯(lián):龍門登士,鹿洞傳經瞻讽。
這幅對聯(lián)也不少見鸳吸,上聯(lián)說的是唐代名臣李泌。李泌7歲能文速勇,被稱之為神童晌砾。唐代天寶年間,他以翰林奉東宮烦磁,與太子相處甚密养匈。后招楊國忠妒忌,隱居穎陽个初。安史之亂后乖寒,為唐肅宗賓友,入則議論國事院溺,出則隨車相陪楣嘁。凡是興國方略,必定與他商量珍逸。后李泌又招人妒忌逐虚,隱居衡山。后又多次被皇帝征召谆膳。
下聯(lián)指的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得意弟子李燔叭爱。
李燔(1163—1232),建昌(江西省永修縣)人漱病,南宋教育家买雾,思想家把曼。李燔曾經在江西的白鹿洞書院就讀,當時朱熹在此講學漓穿,成為朱熹的親傳弟子和得意門生嗤军。1190年(宋光宗紹熙元年),28歲時晃危,進士及第叙赚,授岳州教授。做官期間僚饭,盜寇作亂時主張安撫震叮,還深入盜寇處所,讓他們歸順鳍鸵。后來苇瓣,他主持修了贛江大堤,使旱澇之地變成沃土权纤。去世后被朝廷授予“文定”的謚號钓简。
李燔被老師朱熹認定為衣缽傳人之一。朱熹去世后汹想,李燔率領南康的學子外邓,開辟“修江書院”、“白石書院”古掏、“竹梧書院”损话,繼續(xù)傳播和研究儒家思想,他從中進士以后的42年都是在教育與研究儒學中度過的槽唾。
李燔和朱熹的很多學生丧枪,不求功名,放棄官爵庞萍,推崇格物致知的書院精神拧烦,博學、審問钝计、慎思恋博、明辨、篤行私恬。在他們影響帶動下债沮,很多學子不遠千里而聚首執(zhí)簡。李燔沒有許諾世俗的利益本鸣,依靠自己的人格感召力疫衩,凝聚同志,布衣粗食荣德,朝乾夕惕闷煤,相互砥礪童芹,探究學問。朱熹曾經勉勵李燔鲤拿,要“致遠固以毅辐脖,而任重貴乎弘也”,他于是自號“宏齋先生”皆愉。
李燔反對汲汲名利,寄心于下層人民艇抠。他提出:人生在世幕庐,不一定非得做了大官、擔任一定職務才算是建功立業(yè)家淤,只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大小异剥,做一些實實在在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可以說是有了功業(yè)絮重。又說:“就算是做官做到卿相的高位冤寿,也不可以失去寒微樸素的本色。不追求就無所得青伤,讓困難磨滅自己的驕氣和奢心督怜,不至于因環(huán)境和飲食改變自己的氣質與體質”。大儒蔡念成也一再稱贊他‘心事如秋月’狠角。所以李燔對貧賤患難不以為然号杠,不為官位心動,穿著非常樸素的衣服丰歌,即便是做京官也沒有替換下來。(來自百度)
可見李燔這個人立帖,是既有才識眼溶,品格還不錯,樸素有浩然氣晓勇。個人對其為人品格也比較認同堂飞。
原不明白為何稱“進士第”,想必指的就是這位人品才學兼佳的李燔宵蕉,值得頌揚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