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來源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赠群,先治其國羊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查描;欲齊其家者店枣,先修其身速警;欲修其身者叹誉,先正其心鸯两;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长豁;欲誠其意者钧唐,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匠襟。物格而后知至钝侠,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酸舍,心正而后身修帅韧,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啃勉,國治而后天下平忽舟。”
可惜的是關于格物致知更多的內(nèi)容《禮記·大學》沒有記載淮阐,不知道是失傳了還是曾子(朱子說本書是曾子所作叮阅,也有清代學者認為漢儒所作,這里沿用朱子的觀點)忽略了泣特。
由于只有寥寥幾句話浩姥,所以導致“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從最早為《大學》作注的東漢鄭玄状您,一直到現(xiàn)代的儒學學者勒叠,已經(jīng)爭論了一千余年,至今仍無定論膏孟。
所以本文注定說不出什么來眯分,只能證明本人曾經(jīng)讀過這段話并做了下筆記而已。雖如此骆莹,還是樂意之至的颗搂,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幕垦?
格物致知現(xiàn)在的含義
清朝末年丢氢,西學東傳,其中物理學著作在1900年以前并沒有采用“物理學”的譯法先改,而是多譯為“格物學”或“格致學”疚察。例如京師同文館第一個將近代物理學列入學校課程,當時開設的格致(亦稱格物或格物學)仇奶,即物理與化學的統(tǒng)稱貌嫡。
“格物學”或“格致學”就是“physics”的早期漢語意譯。這兩種譯法是“格物知”一詞兩種形式的縮寫。而“格物致知”一詞源于儒家“致知在格物岛抄,格物而后知至”的思想别惦。
但是經(jīng)過近百年發(fā)展,最終在命名上物理學還是取代了格致學夫椭。如果還是把物理學翻譯為格致學掸掸,那就是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接軌了,現(xiàn)代人就更方便理解格物致知了蹭秋。
古人是怎樣理解格物知識的
鄭玄:“格扰付,來也。物仁讨、猶事也羽莺。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洞豁。其知于惡深盐固,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族跛。此致或為至闰挡。”
程顥:“格礁哄、至也长酗。窮理而至于物,則物理盡桐绒《崞ⅲ”
程頤:“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窮其理然后足以致之茉继,不窮則不能致也咧叭。”
朱熹烁竭;“格菲茬,至也。物派撕,猶事也婉弹。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终吼《贫模”“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际跪,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商佛『砀郑”
陸九淵:“天之與我者,即此心也良姆。人皆有是心肠虽,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歇盼√蚝郏”
王陽明:“格物即格心”海”“格君心致良知”
藕益智旭:“格物者,作唯心識觀慨代,了知天下國家邢笙,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現(xiàn)物侍匙,心外別無他物也氮惯。”
憨山德清:“物即外物想暗,一向與我作對者妇汗,乃見聞知覺視聽言動所取之境。知即真知说莫,乃自體本明之智光杨箭。”格即禹格三苗之格储狭。謂我以至誠感通互婿,彼即化而歸我。所謂至誠貫金石辽狈,感豚魚慈参,格也」蚊龋“物化為知驮配,與我為一,其為感格之格着茸∽扯停”
丁肇中:“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元扔,或者在個人行動上躯保,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澎语。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途事,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验懊;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尸变,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义图。”
由上可知召烂,不同的人理解的不僅不一樣而且有的還相差十萬八千里碱工。看來由古推古也不一定能找到真相奏夫,不過古人注釋古書怕篷,多少有借古人的話來宣傳自己的學說之嫌,只是有人含蓄有人直接而已酗昼。譬如陸九淵不是公然說“學茍知本廊谓,六經(jīng)皆我注腳”嘛。古人善假于物麻削,他們表面上是注解經(jīng)書蒸痹,實際上也可能是拿經(jīng)書注解自己啊。
我所理解的格物致知
愚以為呛哟,“格物致知”就是把事物的始終叠荠、本末搞清楚,知道其中先后因果關系扫责。怎樣去格物致知呢榛鼎,這里我用王陽明特別強調(diào)《孫子兵法》中的這句“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來作答。什么意思呢公给?就是先提出預案假設借帘,然后去實踐反饋,最終得出真知灼見淌铐。通俗的講就是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實踐不一定出真知哦肺然,出真知需要下足功夫的)。
參考文獻
《百度百科》
《禮記·大學》鄭玄注
《明道先生文集》
《伊川先生文集》
《四書章句集注》
《象山先生全集》
《陽明先生全集》
《憨山老人夢游集》
《憶云詞甲乙丙復丁稿》
《荀子·勸學》
《孫子兵法》
《國學常識》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