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記者一行來到桓臺縣索鎮(zhèn)東鎮(zhèn)村返劲,一段掩映在農田荒草中的高2米玲昧、長600余米的低矮的土墻,與周圍的景物格格不入篮绿,它身上仿佛演繹了某個我們早已忘卻但當年卻與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孵延。
同行人員告訴我們,這就是有“黃土長城”美名的桓臺“四河寨”遺址亲配。157年前尘应,在地勢平坦、難守易攻的桓臺大地上吼虎,曾由當地士紳組織筑起了維護安全的四河寨犬钢。其城墻東西寬10.25公里,南北長14.25公里思灰,周長50公里玷犹,城門24座,面積146平方公里洒疚,轄126個自然村歹颓。據史料記載,四河寨東依烏河油湖,南沿鄭潢溝(現大寨溝)巍扛,西沿西豬龍河,北沿孝婦河枕錦秋湖乏德,因此得名四河寨电湘。城墻基本是用黃土夯實而成,又名大圩子鹅经。因其城墻仿萬里長城樣式建造寂呛,故歷史上曾被譽為“黃土長城”。四河寨從1861年開始修建瘾晃,至1944年日本鬼子炸毀民團總部贷痪,民團解散,圩墻失修蹦误。在其存續(xù)的84年歲月中劫拢,為抵御外來侵犯和維護地方自保起到了作用肉津。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續(xù)修的《桓臺縣志·方輿志》對四河寨有如下的記載:“四河寨,清咸豐季年……邑孝廉張繹武等倡眾筑圩自固舱沧,相度地勢妹沙,因河之險,東沿烏河熟吏,自烏河頭莊起距糖,迤邐而南,至趙家莊東南牵寺,沿鄭潢溝西折悍引,至城東司馬橋南北折,沿鄭潢溝至傅家橋西帽氓,北沿孝婦河東折趣斤,以迄于烏河頭莊。因四面有河黎休,故名浓领。”
據此势腮,我們可以得知联贩,清朝末年,新城(今桓臺)縣前大王莊舉人張繹武提出了構筑四河寨的倡議嫉鲸。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撑蒜,飽受戰(zhàn)亂和動蕩之苦的鄉(xiāng)民積極響應。于是玄渗,張繹武組織126個自然村的鄉(xiāng)民開始修筑四河寨座菠。圩子墻東起起鳳鎮(zhèn)的烏河頭村,沿烏河西岸向南至索鎮(zhèn)鎮(zhèn)趙家村藤树,沿澇淄河西岸向西南至鄭潢溝浴滴,沿鄭潢溝北岸向西至新城鎮(zhèn)內的西豬龍河,沿西豬龍河的東岸向北至田莊鎮(zhèn)傅橋村西北的孝婦河岁钓,沿孝婦河南岸向東北又折向正東升略,穿過錦秋湖至烏河頭村。
四河寨墻底寬5.24米屡限,高5.24米品嚣,垛口高1.72米,女墻高4.8米钧大。四河寨共設24座城門翰撑,以便于鄉(xiāng)民出入。城門用磚石砌成啊央,城樓高出城墻4米多眶诈,便于瞭望涨醋。城門都是木質大門,城墻外有4至5米深的護城河逝撬,城門外河上設有吊橋浴骂。城墻首尾相接成封閉狀態(tài),河水繞城宪潮,墻高水深溯警,在平原地區(qū)建成了一座堅固又險要的城池。
四河寨由民團負責日常管理坎炼,總部設在唐山鎮(zhèn)唐一村愧膀,院墻四角建有崗樓拦键,用于執(zhí)勤和防御谣光。經費主要來源是鄉(xiāng)紳的捐贈和鄉(xiāng)民的攤派。四河寨從1861年開始修建芬为,至1944年日寇炸毀民團總部萄金,民團解散,圩墻失修媚朦。
1944年日寇因民團暗地支持抗日氧敢,炸毀了四河寨團部,圩防隊解散询张,大部分隊員加入抗日隊伍孙乖。四河寨實行地方自保達84年之久,寨內的鄉(xiāng)民得到了實惠份氧。四河寨周邊的很多鄉(xiāng)民唯袄,一旦遇到重大的兵情匪情,都紛紛遷到四河寨內蜗帜,對他們的生命財產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恋拷。
解放后,國泰民安厅缺,四河寨失去其歷史作用蔬顾,完成了歷史使命。圩墻年久失修湘捎,墻土被農民用于蓋屋打墻诀豁,城門的磚石木料用于農田基本建設,圩子墻所剩無幾窥妇。日前舷胜,為了解四河寨的情況,我們沿著四河寨的圩墻遺址考察秩伞,發(fā)現唐山鎮(zhèn)古城村尚存有圩子墻遺址約1500多米逞带,其中一部分為村圩子墻遺址欺矫,殘存的圩子墻高度一般在1至2米。索鎮(zhèn)東鎮(zhèn)村還存有圩子墻遺址600余米展氓,墻高在2米左右穆趴。張橋村有近百米長,高60多厘米的三合土圩子墻遺址遇汞。在四河寨建成150余年且70余年失修的情況下未妹,還能保留這些遺址,實屬非常珍貴空入。隨著時間的推移络它,這些遺址也將和其他圩子墻一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