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姐姐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長長的文字淑掌,講述路過鄰居老奶奶家的百感交集蒿讥。
快百歲的老人,獨自一人守著一間鄉(xiāng)下的老屋芋绸,昏暗的光線,陰雨的天氣担敌,屋內籠罩著空洞的氛圍和缺乏生機的氣味摔敛,無聲中透著寒涼,也許不知哪一刻全封,這游絲般的氣息將要飄散马昙。
用老人家自己的話說,這大概是個等死的過程刹悴,盼望著解脫的一刻行楞,解脫了自己,也解脫了家人土匀。
這位老奶奶有三個兒子敢伸,論理不應該如此晚景凄涼,這中間似乎有著許多讓人好奇的故事恒削,可推想一番池颈,大抵這類故事也沒什么新鮮。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钓丰,姐姐的爺爺并不喜歡聽姐姐去談論鄉(xiāng)里的這些故事躯砰,說是“自己沒走過的路,不要評論”携丁,看到此處琢歇,突然覺得沒什么文化的爺爺突然顯得很有深度。
養(yǎng)兒防老是過去農村人的傳統(tǒng)觀念梦鉴,可當農村里的老人真的老去時李茫,卻逐漸割舍了對這信條的執(zhí)著,細細品來肥橙,心中竟有一絲悲憫和遺憾魄宏,人生之路,究竟還是要獨自一人赤條條來存筏,赤條條去宠互,美好的期望容易破碎味榛。
老去的這條路,那位鄰居奶奶還未走到盡頭予跌,故事的結局卻已在旁人的眼中
寫好了搏色,而姐姐的爺爺,望著這條路和路上的同行者券册,多少有些不安频轿,盡管家人們用承諾寬慰,他卻總是顯得將信將疑烁焙。
若是養(yǎng)兒能防老略吨,何來那么多獨居留守的冷清?
若是養(yǎng)兒為防老考阱,又何談父母之愛偉大?
古人講“父母在鞠苟,不遠游”乞榨,卻也寫“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当娱,父母自身的陪伴需求與對子女的成全之心吃既,從來都是矛盾的,他們拴不牢年輕人的心和腿腳跨细,也樂意借其肩鹦倚,賜其翼,割舍下沉重老舊的包袱留給自己冀惭,送上半生積蓄去成全新一代的騰飛夢想震叙。
也許爺爺早已看透了,養(yǎng)兒育女散休,原本就是一場不能執(zhí)著于回報的付出媒楼。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戚丸?終究是一代又一代循環(huán)往復的划址,辜負與成全。
愛限府,本不公平夺颤。
——微信公眾號【佚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