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缔刹,幾乎全部學科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定義:勾股定理(數(shù)學)、主謂賓定狀補(英語)劣针、速度與加速度(物理)校镐、光合作用(生物)等等......
正確地理解這些概念(或者說“術語”),是進一步學習各學科內(nèi)其他知識的基礎捺典。
同樣地鸟廓,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各種各樣的概念,更通俗的理解叫做“常識”或者“大道理”。
不同的是引谜,在學校里牍陌,課本里有對概念的嚴格定義,老師會反復地從各方面對其加以闡述员咽,讓你知道這個概念是什么東西毒涧,適用范圍在哪里,使用方法是什么贝室。
比如勾股定理的定義是:勾股定理是一個基本的幾何定理(這是什么東西)契讲,指直角三角形(適用范圍)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使用方法)。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滑频,當我們遇到一個概念的時候捡偏,概念的定義主要由兩部分構成:
- 是由你腦子里對過往已有的概念的理解產(chǎn)生的(比如直覺);
- 是由你身處的環(huán)境和身邊的人產(chǎn)生的綜合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峡迷。
這就必須首先滿足兩個前提:
- 你必須保證你對腦子里過往所學的已有概念的理解是正確的银伟,如果你的腦子里的定義是2+2=5,那么你就無法正確地理解2*2=4绘搞;
- 你必須保證你身處的環(huán)境和身邊的人也滿足第一個前提彤避,想想《皇帝的新裝》吧,如果你身邊的人都說皇上穿了衣服夯辖,那么你就更傾向于認為皇上是穿了衣服的忠藤。
你以為的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嗎?可能楼雹,甚至是很可能不是的模孩,你以為的不是你以為的。
你以為分享就是把好東西拿出來給大家享受贮缅?你以為閱讀量就是讀書的數(shù)量榨咐?你以為年輕就是資本?你以為資產(chǎn)就是你所擁有的一切谴供?你以為財富自由就是銀行里用不完的存款块茁?你以為......
以上的問句,你的答案是不是等同于把所有的問句都改成陳述句桂肌?
如何正確地理解分享数焊?這里引用李笑來老師的解釋:
大多數(shù)人以為所謂的分享就是把好東西拿出來和大家一塊享受,這個定義是有問題的崎场。好東西必須是你自己的佩耳,然后再拿出來和大家一塊享受,那才是真正的分享谭跨。把別人的好東西拿過去給別人享受干厚,那不是分享李滴,那是“慷他人之慨”。
如何正確地理解閱讀量蛮瞄?
不管是在書店還是網(wǎng)上所坯,諸如“如何快速閱讀一目十行?”挂捅,“我這一年讀了50本書芹助,我的方法是...”的標題總是讓我們?nèi)缗R大敵,那種感覺就像人家月薪5萬闲先,而你年薪5萬状土。
怎么辦,追唄饵蒂。于是你快速地(囫圇吞棗)讀了(一掃而過)一本又一本書声诸。別人問你讀了多少書時酱讶,你感覺良好地答道退盯,不多不多幾百本而已。別人再問泻肯,那對你影響最大的書是哪一本渊迁?它對你的影響是什么?
你就呵呵了灶挟。
閱讀量琉朽,如果把這里的“量”理解為“數(shù)量”當然也沒啥錯,但是這樣的理解就難免產(chǎn)生以上所說的結果稚铣。如果把“量”理解為“重復的次數(shù)”箱叁,自然你就會孜孜不倦地反復研讀,只有這樣才會有“讀書百遍惕医,其義自見”的深知灼見耕漱。如果把“量”理解為“質量”,自然你就會嚴格謹慎地去挑選辨別下一本要讀的書抬伺,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書中自有黃金屋螟够,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如沐春風。
閱讀速度也是如此峡钓,如果你把“速度”理解為“翻書的速度”當然也沒啥錯妓笙,畢竟翻書的速度越快,看書的數(shù)量就越多嘛能岩!這就是上面所說的寞宫,你對某個概念的理解是由你腦子里對過往已有的概念的理解產(chǎn)生的。一步錯拉鹃,很可能就步步錯了淆九。于是“閱讀速度”最終變成了“遺忘速度”统锤。
若你把閱讀“量”理解為“重復閱讀的次數(shù)”或者“閱讀書籍的質量”,那么你就更傾向于把閱讀“速度”理解為“吸收理解的速度”炭庙。
閱讀雜志等休閑類書籍的時候饲窿,閱讀速度可以快,因為吸收理解難度低焕蹄,自然翻閱的速度就快了逾雄。而閱讀諸如《論語》類的經(jīng)典有深度的書籍時,閱讀速度則應建立在吸收理解的基礎上腻脏,甚至應該盡可能多地進行反芻鸦泳,溫故而知新。
這就是上文所說的“適用范圍”和“使用方法”永品。其實我們在高中的政治課本里就已經(jīng)學過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做鹰。
那么——
如何正確地理解年輕就是資本?——年輕是拼搏的資本而不是揮霍的資本鼎姐。
如何正確地理解資產(chǎn)钾麸?——資產(chǎn)是你所擁有的那些能給你帶來收益的東西,而不是加速你花費付出的東西炕桨。
如何正確地理解財富自由饭尝?——財富自由重要的不是財富,而是自由献宫。你掙脫了朝九晚五的束縛钥平,能去追求個人理想的自由。
所以為什么聽過很多道理姊途,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涉瘾?
因為你對所謂的“道理”并沒有清晰準確的認識和理解,而不清晰不準確的認識和理解導致你在按“道理”行事的時候跑偏了捷兰,這就無關道理本身科不科學正不正確了立叛。
進一步,道理大家都懂寂殉,但是知易行難囚巴。很多道理,你只是“聽過了”卻沒有“做過”友扰,貌似理解了卻實際上左耳進右耳出是最普遍的現(xiàn)象彤叉。
另外思考一下,你是如何理解“過好這一生”里面的“過好”二字的村怪?并且秽浇,思考你這樣的理解是否做到了足夠清晰足夠準確?
最后以李老師的話作為總結:
清晰且正確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甚负。
而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的條件有兩個:
- 這個人有沒有足夠多清晰柬焕、準確且必要的概念审残;
- 這些概念之間有沒有清晰、準確且必要的聯(lián)系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