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三 寫正史的工科碩士】
文:李彥
上下連載际歼!盜文抄襲必究!
李景滦窭ⅰ:大明最草包的二代
明初“靖難之役”的四年內(nèi)戰(zhàn)最終以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而告終输枯,建文帝朱允炆作為失敗的一方不可避免的被官方刻意的抹黑和遺忘。但因朱允炆主政期間所施行的政策以及個人的性格特征蜻拨,與中國古代儒家道德價值觀相吻合,因此數(shù)百年來人們對其有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同情坑匠。
同情之余厘灼,大家也會很好奇明明坐擁天下之利的建文朝廷為何敗給區(qū)區(qū)一鎮(zhèn)藩王舰讹。雖說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成敗的原因難以歸結(jié)為單個因素月匣,但作為能夠決定歷史變化走向的人,毫無疑問必須承擔最主要的責任称诗,而作為朝廷軍第二次北伐主帥的李景隆則是這群失敗者之中的最為無能之輩癣诱。
一
李景隆的身份在明初可以說是身份最為崇高的二代狡刘,他的父親李文忠是朱元璋的親侄子,一生追隨太祖南征北戰(zhàn)澜术,常作為一方主帥單獨領(lǐng)軍功勛卓著,名列功臣第三,僅次于徐達拐纱、常遇春。但相較于徐達、常遇春草根出身票罐,岐陽王李文忠的親屬身份更為崇貴该押,其長子李景隆在明初朝堂之上自然也是帝國最耀眼的明日之子乡数。
建文帝朱允炆:能力不足卻獲得人們的同情
這李景隆生的器宇軒昂,眉清目秀玖翅,進退舉止雍容有序金度,翩翩然一副公子形象。位列朝堂之時跟伏,在一群五大三粗的勛貴襯托下,顯得格外亮眼勘高,連朱元璋都多次矚目稱贊华望。可誰會料到,出落如此人表的李景隆卻是個實打?qū)嵉睦C花枕頭建蹄,坑了建文帝叫苦不迭。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fā)劲腿,朱元璋在殺害處置一批囂張的將領(lǐng)之后焦人,將獲得信任的功勛家族成員調(diào)任五軍都督府各職,以期成長培養(yǎng)為帝國軍隊的核心有生力量矿辽。洪武后期袋倔,一大批受到太祖絕對信任的將領(lǐng)如徐達、李文忠前塔、沐英等接連逝世,朱元璋將這些勛貴中已經(jīng)成人的兒子調(diào)往軍中任職歷練该抒。
徐達長子徐輝祖、李文忠長子李景隆可謂這些新一代勛貴中的重點培養(yǎng)對象涌攻,多次被派遣到湖廣欧引、陜西、河南等處督備練兵恳谎,李景隆在陜西執(zhí)掌西蕃貢馬事務(wù)時還曾佩平羌將軍印討伐叛亂的羌族部落芝此,李景隆受到的關(guān)注和期望不可謂不重憋肖。誰料在三年“靖難之役”中,作為燕王朱棣親家的徐輝祖都能頑強抵抗、至死不降,而作為建文帝表親的李景隆卻是兩面三刀、辜負眾望征绸。
二
李景隆的具體生辰文獻已不可查,只能通過其父親李文忠來簡單推斷。岐陽王出生于元朝至元五年辕宏,即公元1339年聚假,假設(shè)李文忠二十歲左右誕下長子李景隆瘪贱,而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大致可推斷李景隆年長朱允炆十余歲褪尝。這種同輩分的表親關(guān)系之下璃谨,朱允炆自然會對李景隆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铸抑,再者他的翩然風采連朱元璋都稱許阱冶,所以朱允炆繼位后更是會對其信賴有加有梆。
李景隆步入明廷核心的初始條件已經(jīng)具備,而且他平時與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私交較好捷绑,在建文朝重用文官的背景下相較于其他功勛階級有著更好的平臺进苍,但是他的上升仍需要一定的功績來獲得更多的政治籌碼杠人。
洪武三十年八月起滤奈,李景隆便受命佩征虜大將軍印前往河南練兵,與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的防區(qū)重合,李景隆也對周王封地及其護衛(wèi)軍較于他人更為熟悉。因此蛛芥,朱元璋去世的當年七月铣缠,建文帝接到“王與燕、湘琳拨、代、岷四府通謀”的密報淹遵,便立即派遣曹國公李景隆突襲周王府,押送周王及家眷赴南京放坏,后被罰往云南。李景隆以其在建文朝首次削藩的行動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愚战,給建文朝臣留下深刻印象拓哟,當年十二月同時進魏國公徐輝祖為太子太傅,與李景隆一同掌兵對抗燕王慎玖。
而當長興侯耿炳文于建文元年八月初次北伐失敗之后,朱允炆便在方、黃二人的力保下迅速起用李景隆,以其為征虜大將軍率領(lǐng)號稱五十萬大軍組織起第二次北伐。初次北伐讓建文帝見識到了燕王軍事實力的強大,因此此役朱允炆調(diào)集洪武朝留下的軍事將領(lǐng):武定侯郭英隨軍北上仑荐,老將俞通淵任豹韜衛(wèi)指揮使為偏將难裆,江陰侯吳高協(xié)同耿炳文之子耿瓛等指揮遼東衛(wèi)兵南下牽制燕軍主籍。
建文帝此次對燕軍作戰(zhàn)勢在必得,期待表親李景隆能夠如同逮捕周王一般雷厲風行的解決燕王問題,然而我們刨除李景隆的個人能力不論世杀,單以他的資歷是幾乎無法駕馭住這些功勛老將所刀,更何況李景隆本就有著“志大才疏”的名聲斩披。與并無深厚背景的文官集團相交好更是難以與這些出身行伍的勛將相處融洽,作戰(zhàn)過程中兩方難以磨合的矛盾也促使李景隆棄舊將不用榜配,大戰(zhàn)尚未開始內(nèi)部便已齟齬叢生爪瓜。
因此當李景隆作為主帥領(lǐng)軍進駐德州收攬散兵的消息傳至燕軍軍中蹬跃,燕王便大喜過望:“李九江,紈綺少年耳铆铆,易輿也蝶缀。”戰(zhàn)爭的結(jié)果也確實如預想的那般,李景隆趁燕王北上進圍北平薄货,卻在燕王世子朱高熾的積極防御下不利撤退翁都,緊接著在鄭村壩與回援的燕王大戰(zhàn)失利。退保德州后于建文二年二月西援大同再敗谅猾,從德州一路潰敗至濟南荐吵,再無戰(zhàn)意,而濟南也得于盛庸在關(guān)鍵時刻發(fā)揮作用才得以完存赊瞬。
三
李景隆的此次兵敗可以說是靖難之役的轉(zhuǎn)折點先煎,朝廷軍雖有第三次北伐,但實際戰(zhàn)略態(tài)勢上巧涧,朱棣已經(jīng)完成對朝廷軍從積極防御到主動進攻的戰(zhàn)略變化薯蝎,而接到戰(zhàn)敗消息后的建文朝廷更是引起軒然大波。
李景隆自洪武二十年隨馮勝北伐谤绳,后又赴湖廣占锯、河南、陜西練兵缩筛,且曾領(lǐng)平羌將軍印平定西蕃叛亂消略,他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和軍事指揮能力是得到老一輩將領(lǐng)的認可的,在功勛二代之中能力屬于佼佼者瞎抛,因此朱允炆等才敢放心的將兵權(quán)交由于他艺演。
但就在李景隆率領(lǐng)大軍進攻北平之時,燕王卻不顧部下勸阻胸有成竹地親率主力北上進攻大寧桐臊,而當朝廷軍即將攻破城門時胎撤,身為主帥的李景隆卻頗耐人尋味地阻止了部下瞿能父子的攻勢,“令候大軍同進”断凶。
此外伤提,李景隆在德州兵敗時,并未將作為北伐基地的德州的戰(zhàn)略物資撤走认烁,而是慌不擇路的逃奔濟南肿男,德州“糧儲百余萬石”并其他物資盡數(shù)歸于燕軍介汹。朱棣得到這些糧草大喜過望,要知徹底治理京杭大運河之前的洪武時期舶沛,每年通過運河輸往北平的糧草不足五十萬石嘹承。
自然,李景隆的這些不同尋常的行徑引起了朝廷方面極大的猜忌冠王,連此前極力舉薦他出任主帥的黃子澄赶撰,在朝議時親自抓住李景隆,要求迅速誅殺他以謝天下柱彻。時任吏部左侍郎練子寧更是當廷痛聲疾呼:“即陛下赦景隆豪娜,必無赦臣!”然而建文帝心慈手軟哟楷,始終無法下定決心瘤载,最后以震怒而罷朝。
撿回一條命的李景隆經(jīng)過此事后徹底與建文朝廷決裂鸣奔,也堅定了他全盤倒向燕王的決心。但身在南京的他日子卻并不是那么好過惩阶,建文帝念及親情不愿令他難堪挎狸,但方孝孺等人卻不會輕易放過他。每當戰(zhàn)事不利之時断楷,這一眾朝臣便會將他拎出來胖揍一頓锨匆。
燕軍在建文三年冬戰(zhàn)事膠著之際,直接率軍南下試圖破除戰(zhàn)略困境冬筒,建文四年正月末便到達徐州恐锣。南軍主力分散在山東一帶,倉促間難以回援舞痰,建文帝便立即組織朝臣商議方略時土榴,方孝孺見李景隆安然自若,越想越惱怒响牛,一把抓住他:“壞陛下事者玷禽,此賊也!”不待朱允炆回話娃善,大臣鄭公瑾等十八人跳起群毆之论衍,差點將李景隆當場打死。
四
遭到這些腐儒連番羞辱的李景隆也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聚磺。建文四年六月初九,燕軍逼近京師炬丸,僅相隔三十余里瘫寝,慌不擇路的建文帝第二次派人向燕王求和蜒蕾。也許是朱允炆仍然信任李景隆,也許是朱允炆知曉李景隆腳踏兩只船焕阿,派其前去可以使朱棣同意和議咪啡。但不論怎樣,李景隆就這樣鬼使神差的擔任使者暮屡,名正言順的前往燕軍大營撤摸。
李景隆到底和燕王談了些什么我們已經(jīng)無從得知,但從他后來打開金川門的行為不得不懷疑他提前與朱棣有過密謀褒纲。而后六月十三日南京城被圍之時准夷,逐漸走向絕境的朱允炆親自手刃徐達第四子徐增壽,獲知消息后的李景隆便聯(lián)合谷王朱橞立即開門迎降莺掠。
打開城門之功以及此前各類“默相事機功”衫嵌,投奔燕王的李景隆搖身一變成為了永樂朝靖難第一功臣,但不僅僅建文舊臣對之恨之入骨彻秆,燕王舊部朱能楔绞、丘福等亦是恥與同班。
朱棣即位成為明成祖后唇兑,大封功臣酒朵,以李景隆最為隆盛:“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扎附、左柱國蔫耽、太子太師曹國公,加食祿一千石帕棉,子孫世襲针肥。其賞白金四百兩,文綺四十表里香伴,鈔四千貫慰枕。”
本來作為前朝降臣就是一件違背當時人們價值觀的丑事即纲,為時人不恥具帮,即便得到朱棣假兮兮的冊封,李景隆也更應該誠惶誠恐低斋、遠離政局蜂厅。誰知李景隆卻仍然恬不知恥的出入朝堂,心安理得的位列臣班之首膊畴,貿(mào)貿(mào)然真把自己當成靖難第一功臣掘猿。
李景隆的羞恥行徑,明成祖雖也恥之卻也不便責難唇跨,但燕王舊部都按捺不住了稠通,“諸功臣咸不平”衬衬。以李九江的投機行徑,為其組織罪名十分容易改橘,永樂二年此前被李景隆抓捕的朱棣之弟周王彈劾他受賄滋尉,刑部尚書正賜彈劾他招募死士有不軌之心,接著成國公朱能聯(lián)合其他官員直接以謀反罪名彈劾李景隆飞主。
滿朝文武一攻擊狮惜,朱棣便順勢將李景隆趕出朝堂,此后又以其弟李增枝私募家丁為由剝奪其爵位碌识,并抄家限足碾篡。此時已年過半百的李景隆痛苦不已,還曾絕食相逼丸冕,但結(jié)果竟是絕食十日不死耽梅,最終卑劣的活到了永樂末年。
誰能料到以功被封岐陽王又是皇親國戚的李文忠的子孫竟然落得如此地步胖烛?李景隆首鼠兩端的行為最終是兩邊都不討好眼姐,同情建文帝的后世文人將靖難失敗的責任全部歸結(jié)于他,而已經(jīng)取得勝利的永樂朝為了籠絡(luò)人心自然也要表現(xiàn)出譴責叛徒的態(tài)度佩番。
可悲的李景隆最終成為了建文众旗、永樂兩方的出氣筒,其自身經(jīng)歷和事跡被或多或少的修改趟畏,完全成為了人們的笑料談資贡歧。
我想,當李景隆悲涼的茍且等死之時赋秀,想起他每次器宇軒昂的站在洪武利朵、建文、永樂三朝猎莲,會不會替自己感到羞恥呢绍弟?
參考文獻:
[1] 吳如功.建文政局與洪武勛貴家族[J].
[2] 晁中辰.李景隆與建文殉國[J].
[3] 徐世平.當親情遭遇政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