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娱两,我們會建立各種各樣的信念系統(tǒng)莺匠,進而形成我們的人格: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十兢;男人應該什么樣子趣竣,女人應該什么樣子;一個人當了媽應該什么樣子旱物,當了爸應該什么樣子遥缕,等等。
這些規(guī)條從我們很小就跟隨我們宵呛,而我們的養(yǎng)育者和社會主流文化也在不斷強化它們通砍,以至于我們從未意識道這些信念對我們的制約,以及這些信念又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現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的。
記得小時候封孙,看到爸爸下班回來總是忙忙碌碌的,不是收拾院子讽营,就是修理家具虎忌,仿佛總有干不完的活兒,很少看到他閑下來休息橱鹏。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能懶膜蠢,沒事要找事做,不能人等活兒莉兰,要人找活兒”挑围。他的話是在鞭策自己,同樣也鞭策進我的心里糖荒。
很多時候杉辙,即使成家立業(yè)了之后,我也不允許自己松懈下來捶朵,仿佛松懈下來就是“懶”了蜘矢。我不能懶,懶是不好的综看,不被社會主流文化接受的品腹,誰不喜歡“勤勞的小蜜蜂”呀?
可是一旦只能表現“好的方面”红碑,“陰影部分”就被壓抑起來舞吭。一旦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沒有選擇析珊,沒有選擇就沒有自由羡鸥,沒有自由就意味著所做的選擇都是在自我壓抑、自我犧牲的基礎上的唾琼。人渴望自由意志兄春,能做選擇。被壓抑下來的陰影部分锡溯,不會消失赶舆,只會伺機而動〖婪梗可能某一天芜茵,你心情煩躁,發(fā)了一通無名火倡蝙,卻不知道為什么九串,那么,原因可能就在這里。
“分享”“負責任”“幫助他人”猪钮,這些所有的品質只有在允許自己可以“不分享”“不負責任”“不幫助他人”的前提下才有其真正的意義品山。
前一段時間,我也曾活在滿滿當當的日程里烤低,每天給自己安排了一堆“作業(yè)”——學英語肘交、聽課、閱讀扑馁、寫作涯呻、看有質量的電影等等。
我知道這些都是可以提升靈魂修養(yǎng)的腻要,是好的方面复罐,可是堅持一段時間之后,我發(fā)現我有點焦慮雄家,變得煩躁效诅,我開始無故拖延,潛意識里不想去執(zhí)行這些任務清單咳短。
但是當我把自己寫好的清單放置一旁的時候填帽,我又開始有愧疚感,心底老是有一個背景聲音在說:你要學習啊咙好,要自我提升啊篡腌,你不應該松懈啊,不應該懶啊勾效。
于是嘹悼,社會人格(積極進取)和陰影人格(松懈懶惰)在打架层宫,在拉扯杨伙,兩股力量在我的體內交織著,讓我一會兒責備自己萌腿,一會兒又因責備自己而愧對自己限匣。無形中,耗費了自己許多能量毁菱。
為什么我們不能隨心而動米死?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贮庞!
當所有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峦筒,不再互相拉扯、自耗能量的時候窗慎,可以想象那是一股多么強的能量物喷!
我想要休息的時候卤材,盡管不帶任何罪惡感地去休息。我體驗生活的時候峦失,盡管敞開心房地去體驗扇丛。
我曾經許多次看到這種類似的情境:
奶奶帶著孫女(這里的奶奶和孫女是代詞,也可以說爺爺或其他宠进,也可以是孫子或其他)晕拆,當別人給好吃的東西放到孩子面前,奶奶總是會禮貌性地說“不吃材蹬,不吃,謝謝吝镣!”堤器,于是,就會看到孩子的一雙眼睛目不轉睛的看著別人手里的“好吃的”末贾,然而嘴上卻說“不吃闸溃,不吃,謝謝”拱撵。
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都在教我們“要懂禮貌”“要乖”“要聽話”“要勤勞”“要努力”“要舉止優(yōu)雅”等等辉川,從小到大,我們漸漸內化了這些信念拴测,形成自己的系統(tǒng)乓旗,當我們離開父母,這些聲音也會跟著我們集索。
等到有一天有一次屿愚,我們“失禮了”“不想那么乖”“不想聽別人的話”“這次不想勤勞”“這次不想努力”的時候,那個內在父母就會跳出來务荆,指責你妆距,否定你,讓我們不得不返回重來函匕,可是重新來過娱据,心境已經大不相同。那種心境是一種被迫地完成任務去滿足別人的期待的感受盅惜。而不是從心出發(fā)中剩,自由選擇。那么酷窥,就算結果達到了咽安,可是,力量很微弱蓬推。
如果沒有覺知妆棒,我們對孩子也會進行同樣的模式。
孩子餓了,“媽媽糕珊,我想吃東西动分。”
“現在是晚上了红选,吃東西對胃不好澜公,不要吃了±撸”
孩子慢慢接受“滿足自己的需求是不對的”坟乾,學會條條框框——應該怎么樣,不應該怎么樣蝶防,失去了“從心出發(fā)”的能力甚侣。
可是,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智慧的物種间学,她清晰自己的狀態(tài)殷费,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低葫。孩子更是攜帶著未來進化的基因详羡,她自帶WIFI,接受宇宙的靈感嘿悬,她的智慧遠比成人要強实柠。
給她“從心出發(fā)”的機會,不要拿社會主流的條條框框框住她鹊漠。這點太重要了主到!
換個角度,如果孩子接受媽媽的建議躯概,“晚上吃東西對胃不好登钥,不吃東西了”,長大以后娶靡,當她某一天又有這樣的需求的時候牧牢,一個“她”想要吃,這是真實的她姿锭;另一個“她”塔鳍,告訴自己不能吃,不該吃呻此,因為社會經驗——對胃不好轮纫。
這兩股力量在拉扯,進入兩難境地——到底是聽從“心”的選擇焚鲜,還是遵循社會經驗掌唾?就算最后聽從“心”的選擇放前,吃了東西,但是吃的心情也是糾結的糯彬、自責的凭语、愧疚的。
如果只是遵循道德撩扒、規(guī)則似扔,那不是成長,只是服從搓谆。
就好像因為爸爸說“要沒事找事做炒辉,不能人等活兒,要人找活兒”泉手,我就無法安穩(wěn)地去休息辆脸,總是被“懶”的聲音責備著。
如果我沒有覺知螃诅,沒有提升,沒有站到更高一個緯度去看到這件事状囱,我也許一輩子都活在兩難的境地里术裸,漸漸耗盡自己的能量。
所以亭枷,我們自己在成長袭艺,養(yǎng)育孩子中也會提升一個緯度去看待事情。
跟孩子心平氣和地談論自己的觀點叨粘,然后把選擇權交給孩子——“我覺得晚上吃東西對胃不好猾编,最后選擇吃還是不吃,你自己來決定升敲!”
人生是由一個個“選擇”組成的答倡。
大的選擇——
是參加工作還是讀研?
是回家鄉(xiāng)工作還是留在北京驴党?
是買房還是租房瘪撇?
是旅行結婚還是傳統(tǒng)方式?
小的選擇更多——
是立刻起床還在再睡5分鐘港庄?
早飯是吃包子還是漢堡倔既?
今天穿裙子還是褲子?
是先完成老板緊急安插的工作鹏氧,還是按照自己的排序按部就班的工作渤涌?
“選擇”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如果沒有“心”的方向把还,很容易陷入兩難的境地实蓬,耗費精力而不自知茸俭。
任何時候,一旦強迫自己或他人只能做那些“好的”選擇或做法瞳秽,那么瓣履,這個“好習慣”“好品格”就會變成一種牢籠。
因為如果只能做一種選擇练俐,那就意味著沒有選擇袖迎,沒有選擇就沒有自由,沒有自由就意味著所有的現在的選擇都是建立在自我壓抑腺晾、自我犧牲上的燕锥。
它并不是發(fā)自內心的遵循自由意志的選擇,而是被迫履行某些社會規(guī)條或他人的期待而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悯蝉。這個“好”归形,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而變成了一種負擔和道德綁架鼻由。
自我成長暇榴,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過著清明而有覺知的生活蕉世,找回那個源頭的自己蔼紧。
所有的改變都是需要力量的,愛是提升力量感最好的途徑狠轻,尤其是對自己的愛奸例。這份愛便是從自我接納開始的,甚至當你感覺到自己有不接納的時候向楼,消除這份不接納的最好方式就是——先接納自己的不接納查吊。